APP下载

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技巧

2014-11-10黄晓燕

散文百家·下旬刊 2014年9期
关键词:阅读教学文章语文

黄晓燕

摘 要:语文是初中教学过程中的重要内容之一,与其他学科相比,语文的教学需要投入更多是情感,所以从某种意义上讲,语文教学也可以说是德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语文阅读教学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又是重中之重,良好的阅读习惯再加上科学的阅读技巧不仅能够使学掌握语文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可以陶冶情操。本文将从如何进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进行简单的论述。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教学

一、语文阅读教学要注重师生的交流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往往是课堂的“主宰”,老师说,学生记,这样也就是我们常说的“一言堂”,教师在讲台上唱“独角戏”。然而,科学的、合理的语文阅读教学应该是学生与教师共同参与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进行信息交流的过程。这也就需要教师在语文阅读的课堂之上要鼓励的引导着学生积极的参与,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主体地位,使学生能够大胆的、积极的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才能形成良好的课堂氛围。在这样的课堂氛围中学生才能够真正的学到相关的知识,同时也能够激发学生对于语文阅读的兴趣。如果教师结合自己的经验,按照过去的老方法进行教学,甚至直接告诉学生课文问题的答案,很容易使学生对阅读产生反感,教学目标也只能是表面上实现而已。传统的语文阅读教学方法忽略了学生的心理活动,很容易使学生产生依赖感,即:不会主动的探求阅读的相关知识,只等着教师给出答案,这也就压抑了学生对于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中不仅不会对语文阅读产生兴趣,反而会成为语文阅读相关知识的“奴隶”,或者教师的“听众”。所以,在新时代的背景下,初中的语文阅读教学必须在教学方法上进行改革和创新,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增强师生之间的交流,充分的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二、语文阅读教学的设计要有梯度

阅读教学的最主要工具是文章,其最简单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够读懂。这里所说的读懂应该包括:学生必须对文章的语言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对文章中所包含的信息进行分析和综合,对文章的内容和表达手法有一个综合的认识。认读通常来说比较容易,但是不同的学生也会产生不同的问题,这个时候就需要教师进行合理的引导,把学生的问题进行总结,从而引出更高的问题,最终解决问题。解读,必须做到准确把握文章的方式方法和表达的内容。阅读和写作一样,主体必须在脑海中有一个完整的思路,无论是从点到面还是从面到点都必须思路清晰。在这个阶段中,教师要从学生的不同角度出发,通过不同的活动内容,使学生从认识到鉴赏再到评价,从而体现出梯度。在整个过程中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尽可能的发挥其专长。在这样的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每个学生的优势都能够得到充分的发挥,学习能力不同的学生的积极性以及主动性的发挥程度以及问题解决问题的满意度都趋于最佳状态,最终达到共同提高的结果。

三、阅读教学的提问

(一)问题的提出要有针对性

正如射箭打靶要瞄准,设置问题的目标也要对准中心点。设计课堂提问要根据教学目标,扣住重点,抓住难点。扣住重点引导点拨,可谓事半功倍;难点主要是指学生学习过程中不易攻克而教学上又必须落实的地方,它是教学过程中的拦路虎,也是教师解疑的一个靶心。抓难点,体现了教师以学生为本的教学思想,它要求教师从学生的角度来思考问题。教师针对重点、难点设计问题,犹如写文章之开门见山、直奔主题,比较干脆利落。如:教学《记承天寺夜游》时,文末的“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中的“闲人”一词是文章的文眼,如何使学生正确理解“闲人”为教学中的难点。注释中译为“清闲的人”,但更应从中去领悟苏轼身遭贬谪却仍有如此闲情雅致的情怀,体现其乐观、旷达这一深意。教学中提出“从苏轼自比闲人中我们读出了什么?”学生从相关注释资料中就能明确这一点。

(二)问题的提出要有曲折性

课堂的提问如果只是一味地直来直去,学生就会觉得索然无味,并在一定程度上妨碍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假如把问题换成“曲问”、“活问”的方式提出,就能帮助学生开动脑筋。所谓的“曲问”,就是变换提问的角度,让思路“拐一个弯”,从问题的侧翼或者反面寻找思维的切入口。阅读教学中,有时学生初读课文后就说“全懂了”、“没问题”,那么事实是否果真如此呢?此时就需教师提出出人意料的问题,使教学平中见奇。如教学《我爱这土地》时,可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同样是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为什么作者的眼里常含泪水,而我们却面带微笑呢?学生在思考回答这个问题时,必须联系诗歌的写作背景,这样不仅能体会到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感之“真”,更会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同时也懂得如何去鉴赏一首诗,品味诗句。直接问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与这一曲问是无法比拟的。

(三)问题的提出要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课堂中的提问,目的是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训练和提高思维能力,因而教师应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启发学生,可以使学生掌握解决同一问题的多种解答方法,既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型思维的能力。教学中要善于把课本知识与课外有关知识联系起来思考,能扩大知识的利用价值。如教学《桃花源记》时,学生认识到作者抨击社会离乱、追求自由幸福的生活。教师提问“你愿做陶渊明这样的人吗?”很多学生都认识到:“假如人人如此,那么社会就谈不上发展。”这就很自然地引出了陶渊明消极避世的一面。

猜你喜欢

阅读教学文章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