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城融合的新区空间布局模式研究
2014-11-09杨芳王宇
杨芳 王宇
(大连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辽宁大连 116011)
0 引言
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城市人口不断增加,城市规模不断扩大,不少城市通过建设新区来缓解现状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人口、资源、环境和交通等压力。另一方面,为了融入经济全球化大潮、应对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和加快推进城市现代化进程,城市政府也热衷于开发新区。
很明显,新区建设也成为目前城市空间扩展的主要方式和中国城市化的一个重要过程。然而多数时候,新区建设带有一种盲目性,盲目开发与盲目乐观,以至于很多新区建成后并不能解决城市的困境反而成为另一种新的困境。
1 我国城市新区建设简介
1.1 城市新区的概念
根据国内学者的研究,城市新区是城市郊区化发展的产物,是承接中心城区产业、人口转移的重要载体,兼具一般开发区的经济属性和城市的空间属性。有以下特点:是为缓解中心城区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压力而开发的城市拓展空间;大多设有一级政府或者准政府机构,是在政府有组织的干预推动下开发的;开发规模较大,位于城乡结合地区;新区和中心城区之间存在紧密的社会经济联系[1]。
1.2 我国新区建设历史
从改革开放初始国家设立深圳特区到现在的三十几年间,我国新区发展经历了5个主要阶段,具体见表1。
表1 我国新区发展5个主要阶段
这些新区的发展模式先后经历了重视产业、产业带动城市和产城融合发展的阶段,分别响应了当时的时代背景,是配合区域甚至国家战略出台而在空间上的落实,具有一定的里程碑意义,是新区发展模式的探索过程。
2 目前国内新区开发存在的主要问题
国内新区建设主要存在两方面的问题,第一是“有产无城”,即工业区模式。第二是“有城无产”,只是单纯地建设一座以居住为主的新城。
2.1 工业区模式的弊端
工业区模式新区的特点为:功能上注重产业功能,忽视居住与综合服务功能;在用地布局上,以工业用地为主,居住用地和公共设施用地很少或几乎没有。
由于工业用地的比例远远高于其他用地,容积率很低,新区极度缺少人气,土地浪费严重,到了晚上就变成一座“空城”。并且这类新区一般处于城市郊区乡镇,基础设施落后,缺少提供城市生活的公共服务设施,虽有大量人员来此工作,却居住在老城区(原城市居民)或者农村地区(外来打工者),新区的开发并没有推动当地城市化的进程。
典型案例为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从工业区开发建设的角度看这个开发区是非常成功的,因为效益多年来一直高居全国众多开发区的前三位。但此模式的最大弊端是,由于以工业用地为主,缺少足够的居住用地和居住配套设施,到了晚上该区就成了一座“死城”。
2.2 居住新城模式的弊端
居住新城模式的特点为:功能上以居住和服务功能为主,部分还兼具旅游功能;用地布局上以居住用地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为主,缺少产业功能的工业用地。
这类新区的主要作用是转移老城区过度膨胀的人口,而为了达到吸引市民入住的目的,新区开发从规划到建设都是大手笔高标准,然而效果却往往差强人意。由于新区重视生活功能,少有产业功能,不能提供足够的就业,绝大多数人仅仅看中的是其良好的居住环境和相对便宜的房价,清晨到市区上班,夜晚回来睡觉,新区逐渐成为一座“睡城”。
此类典型案例为上海松江新城。松江新城最初规划定位与目标是建设人居环境优越的中等规模、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文化旅游型园林城市,因此城镇用地充分考虑了居住、教育和绿化用地,对工业用地则进行限制。然而,城镇的长远发展是需要产业带动的,没有一定的产业,提供不了足够就业,新区开发不仅缺少产业支撑,也难以吸引人气。松江新城与上海主城区的联系主要是通过轨道交通9号线,路程远,耗时长,通勤和出行并不方便,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市民搬到新区的意愿。
3 新区产城融合模式研究
当城市发展到一定阶段,传统新区开发模式的弊端不断显现。新区开发要避免这种只有“区”或只有“城”的结果,只能寻求一种集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于一体的模式,使人们同时在区内居住和就业,缩短出行距离,提高效率。因此,目前国内很多新区开始尝试“产城融合”的模式。
3.1 “产城融合”的概念与内涵
城市发展已经进入到一个以第三产业服务型经济为主的时代,这一转型发展时期对城市的综合服务功能提出更高要求,不仅需要以产业功能为主的新区增强综合服务功能,也需要以居住功能为主的新区加强产业功能,这在城市发展、空间布局上就体现为“产城融合”。
“产城融合”要求产城一体化发展,主要是指“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其核心在于产业,产业属性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城市的功能、用地规模、规划布局、交通导向、景观格局等。其关键要素在于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房地产开发建设、功能复合化用地等。其最终表现为城市核心功能提升、空间结构优化、城乡一体化发展、社会人文生态的协调发展目标的实现等方面。
3.2 新区建设的“产城融合”空间布局模式研究
1)国内部分新区产城融合空间布局模式分析总结。
表2 国内部分新区的产城融合开发模式
分析国内新区产城融合发展的案例,其开发模式与空间布局结构主要有以下几种,具体见表2。
2)产城融合的空间布局模式。
综合以上几种典型的模式可以看出,产城融合模式在空间布局上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素:
a.空间结构上为组团状布局。构建开敞疏朗的空间大格局,组团间以生态廊道或交通走廊相间隔,限定组团增长边界。
b.用地类型上实现职住平衡。高效复合用地,居住与产业用地保持均衡,功能复合、配套完善、绿色交通、布局融合。
c.产城一体单元模式。划定产业社区单元,每个单元的规模大约为1 km2,以步行15 min为标准。每一个单元内部用地布局与功能上也实现职住平衡,使人们尽可能短距离出行。
d.多等级公共设施共享。建立核心区—次级中心—社区中心的多等级公共中心体系,其中核心区是整个新区的“大脑中枢”,为生产和生活同时提供公共服务,并且作为新区信息、资源共享的平台。
e.生态规划理念。生态规划理念不仅是指保护和有效利用自然环境,更是在用地布局上尊重自然、生态布局,在产业经济发展上节约用地、循环高效。而通过在组团单元内实现职住平衡,减少了出行时间与距离,从而减少了交通污染与碳排放,也体现了生态规划的理念。
4 结语
产城融合模式打破了传统的城市功能分区理念,它强调功能与用地布局的复合性,在区内实现职住平衡,提高出行效率。其根本是要协调好“产业”与“城市”之间的关系,“以产带城、以城促产”,“产”“城”更加协同发展,形成良性互动。
然而产城融合的空间模式并不是一种固定模式,其用地复合、功能融合的类别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具体要从整个城市的需求出发,在选址、定位、功能业态和空间布局上将城市建设、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一体化考虑,实现整个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1]叶昌东,周春山.城市新区开发的理论与实践[J].世界地理研究,2010,19(4):106-112.
[2]曾翔旻.城市新区可持续发展的探讨[J].武汉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9(4):44-48.
[3]刘 成,王晓文.城市新区的区位布局与城市空间发展研究[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2011(4):122-125.
[4]许 健,刘 璇.推动产城融合,促进城市转型发展——以浦东新区总体规划修编为例[J].浦东规划建设,2011(4):13-17.
[5]周鸣浩,薛求理.“他者”策略:上海“一城九镇”计划之源[J].国际城市规划,2008,23(2):113-117.
[6]肖金成.改革开放三十年看开发区的建设[J].经济,2008(9):100-101.
[7]王 青.以大型公共设施为导向的城市新区开发模式探讨[J].现代城市研究,2008(11):47-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