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范斯沃斯住宅出发解读密斯·凡·德·罗
2014-11-09马勇张玮
马勇 张玮
(武汉科技大学城市学院,湖北武汉 430083)
1 范斯沃斯住宅概况
范斯沃斯住宅是密斯1945年为美国单身女医师范斯沃斯设计的一栋住宅,1950年落成。该住宅坐落在一块9.6英亩的绿地上,南面是福克斯河,周边是地势平坦的树林,正是这优美而没有太多限制的环境给设计师提供了自由发挥的场所。
住宅的构思在那个时代而言非常新颖,它完全是一个全玻璃的方盒子,为了防止雨季洪水的侵袭,地板架空,从地面抬高约5 ft,整个房子由8根柱子支撑,每边4根,住宅两端向外悬挑,住宅平面大小为28 ft×77 ft,门廊设在住宅的西边,宽一个开间(见图1,图2)。
2 设计解读
2.1 核心理念——“少就是多”
从图1,图2可以看出,范斯沃斯住宅的结构非常简单,平面也非常的自由和灵活。在技术理念上,这座住宅的结构被最大程度的简化,依据稳定的原则,仅保留了那些实现功能所必需的构件:柱距6.6 m的8根外露柱,支撑着地面与顶棚,而简单的柱支撑结构也使得建筑内部的大空间和自由分割成为可能,整个无柱的室内空间,大概2.85 m高,仅被包含厨房与卫生间的功能核分割,并没有太多繁杂的家具布置。
图1 范斯沃斯住宅平面图
在空间构成上,规整的柱式排列形成有节奏的韵律感,同时也构成简洁而确定的立面形式。柱子之间的墙体全部是玻璃材质,是实体也是虚体,在限定内部空间的同时并没有对外界空间形成视觉阻隔,构筑成典型的风景中的建筑,也是建筑中的风景,有力的诠释了“少就是多”的设计内涵。
图2 范斯沃斯住宅实景
事实上,早在1929年的西班牙巴塞罗那德国馆的设计中,密斯先生就对这种设计理念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作为密斯流动空间概念的杰出代表,整座建筑外观平稳简洁,所有的墙体都是从地面直通到顶,没有任何线脚过渡,显得干净利落,结构明确。同时遵循密斯先生一贯的设计风格,建筑脱去过去繁琐装饰的旧习,给人以清新明快的感觉。所有的钢柱与隔墙都是泾渭分明,各司其职,互不干扰,有些钢柱距离只有几英尺,设计上却并不连接,更加强调了它明确的结构概念(见图3,图4)。
图3 巴塞罗那德国馆外景
图4 巴塞罗那德国馆内景
2.2 材料
密斯先生曾经说过“建筑的问题就是材料、结构与形式的统一的问题”,在范斯沃斯住宅材料的选择上,密斯先生选择了当时的新型材料——钢材。作为主要结构支撑的部件是漆成白色的钢柱,作为墙体的反光玻璃,露台和住宅的石灰石地面,而在厨房和烟囱之间不透明的功能核心上所应用的是金秋色木墙分隔(见图5)。
精简的材料选择和融合的搭配,完美的保证了这个房子纯净和简洁的整体风格。
密斯对材料及建筑美学的要求同样可以在巴塞罗那德国展览馆中看出。展览馆的全部地面用灰色的大理石,外墙用绿色的大理石,主厅内部一片独立的隔墙还特别选用了色彩斑斓的条纹玛瑙石作材料。玻璃隔墙只有灰色和绿色两种,明净含蓄的色调配以挺拔光亮的钢柱和丰富多彩的大理石墙面,更凸显了当时的特色。
2.3 与环境的融合
范斯沃斯住宅的墙面用大片的玻璃取代了过去的石材和砖材,将室内空间和室外空间有机的联系在了一起,把室外优美的风景融入室内环境(见图6)。曾经是范斯沃斯住宅主人的彼得·帕伦颇在《范斯沃斯印象》中写到:“范斯沃斯住宅最重要的品质是那份恬静。无论秉性如何,无论身处何种境遇,人们的焦虑,紧张与彻底的疲乏经过一夜都会散去,似乎解决不了的问题经过这座住宅的‘治疗’都会变成小事,几小时后就会被冲刷殆尽了。”
图5 范斯沃斯住宅内景
图6 范斯沃斯住宅外景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作为居住建筑,范斯沃斯住宅给予人休息和放松的功能是可以得到很好的满足的。通过对材料和结构的精确运用,密斯先生在自然和人工之间找到了一种很好的沟通方式。
2.4 争议——缺陷美
无论从整体还是局部来看,范斯沃斯住宅的纯净与精致都是不可否认的,但是,矛盾总是无处不在的。在严冬,由于供暖系统的不平衡,大片的玻璃面凝冻;在炎热的夏季,即便有茂密的树林和窗帘,室内温度还是让人难以忍受。此外,通透的玻璃也从另一方面将主人的隐私泄露。当然还有远超预算的造价,这些都使得最后房子的委托方与密斯先生对簿公堂。
密斯曾经对此作过的辩护“……当我们徘徊于古老传统时,我们将永远不能超出那古老的框子,特别是我们物质高度发展和城市繁荣的今天,就会对房子有较高的要求,特别是空间的结构和用材的选择。第一个要求就是把建筑物的功能作为建筑物设计的出发点,空间内部的开放和灵活,这对现代人工作学习和生活就会变得非常的重要……这座房子有如此多的缺点,我只能说声对不起了,愿承担一切损失。”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密斯对自己的作品还是坚信不移的,它相信自己的设计对人的生活所起的积极作用,并坚持自己对细节的处理。毫无疑问,相对于这些瑕疵而言,范斯沃斯住宅作为密斯对空间形式和透质界面的探索,是经得起推敲和时间的考验的。
3 结语
在“少就是多”的建筑格言中,我们一点点感受着密斯对结构的把握,对形式的理解,对适应时代的材料和技术的应用以及对理性的建筑秩序的追求。不管现代建筑风格目前遭受何种批判,它顺应时代要求而出现并产生的意义是不可否认的。同时,在西格拉姆大厦式的高层建筑日益充斥改革开放的中国大地之时,再次回首仔细体会密斯的建筑思想和艺术无疑会给我们的建筑设计带来更多的思考。
[1]刘先觉.密斯·凡·德·罗[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6:27-29.
[2][瑞士]维尔纳·布雷泽.范斯沃斯住宅[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14-15.
[3]张毓峰,林 挺.重读密斯[J].时代建筑,2003(2):11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