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东南苗族聚落景观历史特点
2014-11-09王乐君
孙 鹏 王乐君
(1.国内贸易工程设计研究院,北京 100070;2.中国航空规划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北京 100120)
1 概述
从近几年的研究成果看,对于苗族聚落景观的研究,各研究者大多以现今存留的苗族聚落为蓝本,虽有利于分析其空间结构、保护程度和使用状况,但笔者以为将研究对象仅仅放于现代这个时间点,是对历史久远的苗族聚落的不甚负责的表现。苗族聚落经历盛时与衰落,它的每一个属性都带有至少一个世纪之久的时间印记,在历史里寻求苗族聚落景观特点,有助于研究其发展规律和未来趋势,能更为全面地了解其独有的文化价值。
本文从分析历史文献资料、图绘资料和民间口头资料入手,研究成果包括古时黔东南苗族聚落景观样貌、原住苗人理想聚落景观构想、聚落景观历史特点、盛时与衰落时间节点等等,最后推出本文重要研究成果:黔东南苗族聚落景观历史模型复原。
2 资料取证
2.1 文字资料
涉及苗族的古代文字资料,主要有以下几个大类:史志、谱牒、艺文、占卜、科仪。历史上,苗蛮民族很早已得到关注,最早可追寻至秦汉典籍,《史记》《楚辞》等都有关于苗蛮、苗夷、苗疆、楚国的文字描述,但涉及不广。其中《史记》就有“昔三苗氏左洞庭、右彭蠡,德义不修,禹灭之”之句。
在元、明、清等朝代的各类著作中,有关“苗”的记载逐渐增多,“苗族”受到的关注达到了历史上的一个顶峰,如清代官修的《钦定平苗述略》《湖南苗防屯政考》《苗疆屯防实录》《苗疆闻见录》《苗俗记》《苗变纪事》等都记载了“苗”的故事。
2.2 图绘资料
《百苗图》是描绘清代贵州各民族人物风情的绘本图册的总称。此类绘本人物画得细腻逼真,具有民族服饰、习俗介绍,概括精炼,对于考究清代苗族风土人情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因绘本是由实地考察写生而成,因此绘图人生动地还原了当时苗族人民的人物举止、服饰、生活生产活动和当地自然环境、人居环境等因素紧密结合起来,不仅可以考证其艺术价值,而且可以帮助了解当时的建筑构造、庭院空间、植物搭配等问题。就笔者调查得知,清代出现的各类《苗图》,名称各异,不一而足。大体有《苗蛮图》《苗子风俗画记》《苗族图》《土人图志》《苗夷图说》《百苗图》《苗族风土图志》《苗夷生活图》等数十种。《苗图》很多都是图文并茂,以“图说”文字解明图像,标于图示旁,有繁有简,多少不一,所以在“苗图”书名前又冠以“图志”“图说”“图考”等。
因为很多《苗图》都为画家亲手描绘,所以印本较少,有部分抄本和副本,但也流传范围有限。现在来看,大多年代久远,加之艺术价值非常之高,每幅作品都惟妙惟肖,均为珍贵的文物。正因如此,使得这些真品的持有个人或单位不愿轻易拿出示人,这给当今的《百苗图》研究者带来了相当大的困难。
2.3 民间口头文学
苗族没有自己的文字,文化都是口头传承,苗族的民间文学实际上是民间口头文学,题材有散文体的传说故事、韵文体的诗歌、骈文体的《贾》《理词》和说唱体的说唱文学。传说故事是苗族口头文学的基石,有远古时期的传说故事主、中古时期传说故事、近代的传说故事等。远古神话以拟人化的手法,通过丰富的想象,对宇宙的万事万物的起源作了幼稚的回答,是苗族先民们对大自然朴素的唯物的认识和对某些自然现象的臆测和解释。关于天地日月形成的神话有《开天劈地》《打柱撑天》等;关于物种的起源和人类的起潭的神话有《枫木的传说》《乖狗上天取粮种》等;关于人类与大自然的关系的神话有《铸造日月》《公鸡请日月》《桑扎射日》《姜央斗雷公》《聪明的哥耶》《看谁最聪明》《老岩打虎》《故王斗恶龙》《当木鼓敲响起来的时候》等等。《苗族古歌》是流传在黔东南苗族地区以口传心记为传承手段,以全体民众为传承载体,以盘问对唱为媒介的集苗族世界观、社会观、宗教观、伦理观、价值观、法制观、审美观和编年史为一体的大百科全书式的创世纪史诗,用生动的形象寄托着苗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渴望征服自然、驾驭自然的强烈愿望。《苗族古歌》包括《开天辟地》《枫木歌》《洪水滔天》和《跋山涉水》四组。
3 黔东南苗族聚落环境空间历史特点
在描述苗族生活的历史文献资料中,有很多关于苗族聚落如何选址建寨、建造房屋、生活起居、游憩娱乐的资料。通过这些文字和图画资料,可以看出历史中的苗族聚落与现在的苗族聚落有一定区别。但是由于选址、大体布局等因素基本保留了历史特点,因此在分析此类因素时,参考了现代遗留下来的聚落特征。分析这些资料中的聚落特点,可作为还原历史中苗族聚落面貌的基础和理论依据,探究苗族聚落古老的秘密。
3.1 选址特点分析
一般来说,在苗族建寨之前、大迁徙之后,选址建寨是最为重要的一个历史阶段。在距今400年左右的时代,是大部分黔东南苗族聚落选址建寨的时期。这是一段非常艰难的时期,苗族先民需要保护自己。因此,选址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充分强调隐蔽性,充分利用了山地的隐蔽性,并充分发挥山地的天然优势。这个功能,显然是为了逃避群体意识投杀、剥削和奴役,是山区生活的经验,携手合作,形成一个自我保护的结构。同样在两三百年前,现今为止保留着的这些苗族聚落,也是同样的。苗族被继续驱逐野蛮和残酷的杀戮阶段,是有直接映射关系的。
这似乎形成一个联盟姓氏或姓氏为纽带,从有不安全的历史的苗族角度来看,他们具有强烈的汇聚在一起的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但缺乏依靠政府的社会活动和相应的建筑文化之间的关系的科学认识,没有结构的轴承系统建设基于社会管理的需要。这也可以看出,当苗族自治管理,绘制村级“政治文化”还不够成熟。
黔东南苗族在经历五次迁徙的过程中,被汉文化所同化,在选址建寨的时候对于山水地形和构架的认识具有与汉人相近的特点。他们认同“风水学”,认为向阳、背山、向水的地域是宝地,适合建造居住建筑,而山腰、汇聚溪流且潮湿的山凹是“藏风闭气”的宝地,适合生产劳动(见图1)。于是,很多苗族聚落都出现了半山腰型背山面水的选址特点,他们认为,山与水是大自然的产物,是神,必须重视尊敬他们。
3.2 布局特点分析
与聚落选址的慎重恰恰相反,苗寨房屋的布局是灵活自由的。从《百苗图》中可以发现,聚落房屋形式多样,而布局也多姿多彩。由于选址多为山地,苗族房屋布局多为依山而建、顺势向上发展。在新建房屋时,一般为就近而建,顺势向山上、聚落两旁发展。这样的发展态势,导致一定规模的苗族聚落均呈正三角形布局。因其崇拜自然,聚落附近山林植物不能随意破坏,所以聚落边界又呈现了一种特殊的与山林相互渗透、与自然镶嵌的特征(见图2)。从黔东南苗族聚落现今的形态不难看出,苗族聚落的布局形式一直是以铜鼓坪为中心、向四面发散的布局形态。这样的形态笔者称之为向心性,不仅是因为苗族聚落中的原住苗人将铜鼓坪作为其宗教节庆活动的空间中心,而且还将其视为文化中心,是苗族文化的集中体现。
图1 西江千户苗寨现今山水构架关系图
图2 《百苗图》——公房游方图
3.3 空间分析
大多数的苗族聚落,生活空间和生产空间地理上彼此分离,一般坐落在山坡上的一个聚落中,生活空间往往是更完整的聚落空间。例如,在控拜苗寨以及西江千户苗寨中,占据聚落绝大部分空间的是“家族”活动空间,也就是生活空间。毫无疑问,在“家族”活动空间之外也有一部分非常重要的“家族外”活动空间。研究者们通常将关注的目光投向黔东南苗族地区聚落居住建筑——吊脚楼上,并认为这是“家族”活动区域,但更为重要的是,“家族外”活动区域的空间结构本身就是非常具有秩序感和空间感的文化表象。对于苗族聚落空间布局充分的解释是:一部分是聚落;一部分是田园;一部分用来建造房屋;一部分用于种植水稻。而苗族聚落的特点导致了建筑仅仅停留在“家族式”建筑,这是导致生活空间成为更加完整的聚落空间的原因。
4 希冀和展望
总结出聚落景观分为建筑元素、生活生产景观元素、宗族景观元素和原生景观元素四类;探讨了在历史文献里出现的聚落景观形态;总结出一个具象的历史模型,以具象的图示更为清晰地还原了历史中的黔东南典型苗族聚落,并与现今的情况作为相互对比,历史模型的复原使笔者总结出黔东南苗族聚落景观的最终形态和清晰特征,这些特征可以概括为:“选址于山水之间、建筑与地形契合、布局与自然镶嵌、空间为多重结合、景观与文化映衬”,这些特征包含在历史特点中,却更加具象,这也是本文最为关键的部分。
[1][西汉]司马迁.史记[M].古籍.
[2][西汉]刘 向.楚辞[M].古籍.
[3][唐]樊 绰.蛮书[M].古籍.
[4][宋]朱 辅.溪蛮从笑[M].古籍.
[5][清]张汝怡.诸苗考[M].古籍
[6][清]严如煌.苗防备览[M].古籍.
[7][清]徐家千.苗疆闻见录[M].古籍.
[8][清]田 雯.黔书[M].古籍.
[9][清]爱必达.黔南识略[M].古籍.
[10]管彦波.西南民族聚落的形态、结构与分布规律[J].贵州民族研究,1997(1):29-30.
[11]管彦波.影响西南民族聚落的各种社会文化因素[J].贵州民族研究,2001(2):6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