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阡县持续性干旱事件的变化及其响应因子分析
2014-11-08严小冬汪元霞
钟 华,严小冬 汪元霞
(1. 贵州省石阡县气象局,贵州 石阡 555100;2. 贵州省气候中心,贵州 贵阳 550002)
1 引言
贵州省石阡县位于省之东北部,武陵山脉西南边缘,铜仁市西部,属于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由于受地理位置和地形影响,气候的垂直差异十分明显[1,2]。近年来,全球温室效应不断加重,气候变暖趋势明显,出现异常气候的可能性增加,尤其是同一年内相继发生旱涝灾害的频率也在逐步增加,“持续性干旱”、“旱涝急转”等现象在南方地区表现得更加明显[3-5]。到目前为止,对于“石阡县持续性干旱”的研究尚未开展。对其进行探讨,定义适合石阡县持续性干旱事件的指标,研究持续性干旱时间演变特征,有利于石阡县气候预测等基础业务的统一性、规范性,为开展气候及气候变化影响评估研究提供技术支撑,并结合诊断事实,对贵州连续性干旱提供气候背景,供日常预测业务参考使用。
2 资料及方法
2.1 资料
该文所用资料时段为1962年1月—2013年12月,包括:①石阡气象测站地面观测逐月降水、气温、最高气温、日照等资料,取自贵州省气象局气候中心;②逐月大气环流特征量资料取自中国气象局气候汇编资料。月大气环流特征量有副热带高压类、极涡类、槽类和冷空气指数等74 项。
季节划分:当年12月—翌年2月为冬季,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1—12月为年。
2.2 持续性干旱事件及其强度的定义
石阡月平均降水距平百分率小于-30%持续3~5个月或持续5个月及以上(其中可以允许有1个月大于-30%而小于10%),累积降水距平百分率小于-170%,则定义为持续干旱事件。持续干旱事件的强度用累积降水距平百分率表示。另外,为便于年代际变化分析,该文采用各年代所用持续性干旱事件累积距平百分率之和,量化表征各年代的持续性干旱的强度。
3 持续干旱事件的时间演变
1962年1 月—2013年12月的52 a 中共出现23 次持续干旱事件,平均每27个月发生一次。表1是23 次干旱事件的出现时间、持续月数、累积距平百分率。据表1 可知,持续性干旱事件夏季1 次,夏秋干旱6 次、秋冬干旱4 次、冬春干旱5 次、春夏干旱1 次,夏秋冬干旱2 次,冬春夏干旱、春夏秋干旱、秋冬春干旱各有1 次,冬春夏秋干旱1 次。可见石阡持续干旱以夏秋、秋冬或冬春旱为主。虽然干旱事件有可能包含初春(3—4月),但从干旱事件开始时间来看,初春是唯一没有开始出现持续干旱事件的时段。也就是说若冬季不出现旱情,则在初春开始发生持续干旱事件的可能性极小,这对于持续干旱事件预测有一定指示意义。石阡干旱事件持续时间一般为3~6个月,多数跨越两个季节(16 次),少数跨越3个季节(5 次),另有1 次跨越4个季节,长达9个月(2011年1月—2011年9月)。从强度来看,近52 a 来干旱事件强度最强的是2011年的冬春夏秋9个月连旱,累积降水距平百分率达-507.8%,排第2、第3 位的是1966—1967年、1978—1979年2 次干旱事件。
表1 23 次干旱事件的出现时间、持续月数、累积距平百分率及月平均降水距平百分率
图1 是石阡近52 a年降水量演变曲线,分析可得,在1962—2013年52 a 中出现6 a 极端降水偏少年份,即1966、1981、1985、1989、2005 和2011年。
图1 1962—2013年石阡逐年降水变化
图2 是石阡月降水距平百分率的多年变化曲线,其中实心圆圈部分为干旱事件过程。从1962—2013年各年代干旱出现频数看,1962—1970年有3 次,1970、1980、1990、2000年代分别是5、7、3、3 次。可见,1962—2010年5个年代中,1980年代干旱较频繁。但2011—2013年中出现了2 次持续干旱事件,其中1 次还是跨越4个季节的干旱。从各年代持续干旱事件的强度来看,1960、1970、1980、1990、2000年代分 别 是- 800.9%、- 1 203.8%、1 581.8%、682.5%、645%,可见1980年代的持续干旱事件的强度最强,但近3 a 持续性干旱事件累积距平百分率之和已经达到-687.1%,超过1980年代的1/3。结合图1 得知,极端降水偏少年份一定会出现持续性干旱事件,但持续干旱事件不一定包含在极端降水偏少年内。总之,无论是持续性干旱事件的频率还是累积强度,都显示出近几年来干旱的严重性,由此反映了石阡极端气候事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
图2 石阡月降水距平百分率的多年变化曲线(实心圆圈部分为干旱事件过程)
4 响应因子
在分析过程中,干旱事件若包含自然季中的2个月或以上月份视为一个季节。按照上述规定,结合表1,将干旱事件中的春、夏、秋、冬四季分别提取对应年份的时段,即春旱年份有8 a:1977、1978、1984、1985、1986、1987、1995 和2011年;夏旱年份有12 a:1964、1966、1970、1972、1974、1981、1989、1992、2001、2005、2011 和2013年;秋旱年份有11 a:1964、1966、1970、1973、1974、1981、1988、1992、1999、2005和2007年;冬旱年份有12 a:1966、1977、1978、1983、1984、1986、1987、1988、1995、1999、2007 和2010年。
结合石阡气候特点,针对导致各季节干旱事件的响应因子,通过大量统计,选取响应较强的气温、日照、西太平洋副高西伸脊点指数、印缅槽指数和南方涛动指数等因子进行分析如下。
4.1 气温与日照
基于各干旱季节对应平均气温数据合成,较常年春、夏、秋、冬对应时段有较大变化,其中春旱、夏旱、秋旱和冬旱分别对应气温差值为- 0.2℃、0.3℃、-0.1℃和0.2℃,进一步对平均最高气温合成,得出春旱、夏旱、秋旱和冬旱对应最高气温差值为-0.2℃、0.5℃、0.1℃和0.8℃,说明在夏旱和冬旱时段,无论是平均气温还是平均最高气温,均高于常年。同时,对各干旱季节的平均日照时数也进行了统计,较常年春、夏、秋、冬对应时段的日照偏多,即春旱、夏旱、秋旱和冬旱对应平均日照时数差值为6.1 h、86.1 h、19.0 h 和28.0 h,表明夏旱、冬旱时,日照时数比常年多。结合同时段的气温和日照分析,当持续性夏旱、冬旱出现时,一般气温和日照高于常年。
4.2 西太平洋副高西伸脊点指数与印缅槽指数
基于各干旱季节对应西太平洋副高西伸脊点指数合成,较常年春、夏、秋、冬对应时段偏东,其中春旱、夏旱、秋旱和冬旱分别对应西伸脊点差值为0.2°E、5.1°E、8.4°E 和21.3°E。同时,其中春旱、夏旱、秋旱和冬旱分别对应印缅槽指数差值为-2.6、-4.1、-3.6 和-1.6。结合副高西伸特点与印缅槽强度,表明干旱事件对应时段,尤其是持续性夏旱和秋旱时段,虽然印缅槽偏强,加速西南暖湿气流向北输送,但西太平洋副高偏东,导致暖湿气流整体偏东,最终导致石阡区域处于少雨状态。
4.3 南方涛动指数
计算石阡站春夏秋冬各季历年降水量与对应时段南方涛动指数相关,系数值为-0.04、0.02、-0.35 和-0.27。同时,其中春旱、夏旱、秋旱和冬旱分别对应南方涛动指数差值为0.3、4.6、7.2 和4.0。表明南方涛动指数较常年相应时段偏大时,石阡秋旱和冬旱更趋明显。
综上气温、日照以及西太平洋副高西伸脊点、印缅槽和南方涛动指数对石阡持续性干旱的响应分析,表明各响应因子对石阡区域持续性夏旱、秋旱和冬旱影响较大,而对持续性春旱响应弱,进一步表明初春开始发生持续干旱事件的可能性极小。
5 结论
该文利用石阡站近52 a月降水量资料以及响应时段大气环流特征量,定义了石阡持续性干旱事件,分析了干旱事件演变特征以及响应因子强度,初步得出以下结果:
①石阡月平均降水距平百分率小于-30%持续3~5个月或持续5个月及以上(其中可以允许有1个月大于-30%而小于10%),累积降水距平百分率小于-170%,则定义为持续干旱事件。
②持续性干旱事件近52 a 来平均出现频率为每27个月发生一次,持续性干旱事件以夏秋旱、秋冬旱或冬春旱为主(占15/23)。若冬季不出现旱情,则在初春开始发生持续干旱事件的可能性极小,这对于持续性干旱事件预测有一定指示意义。近52 a 来干旱事件强度最强的是2011年,排第2、第3 位的是1966—1967年、1978—1979年2 次干旱事件。
③石阡在1962—2010年5个年代中,1980年代干旱较频繁,强度最强,但近3 a(2011—2013年)持续性干旱事件累积距平百分率之和已经达到-687.1%,超过1980年代的1/3。无论是持续性干旱事件的频率还是累积强度,都显示出近几年来干旱的严重性,由此反映了石阡极端气候事件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
④石阡持续性干旱事件中,气温与日照在夏季和冬季响应程度强,西太平洋副高偏东与印缅槽偏强相互配置在夏秋时段响应程度强,以及南方涛动在秋冬季响应程度强。说明各响应因子对石阡区域持续性夏旱、秋旱和冬旱影响较大,而对持续性春旱响应弱,初春开始发生持续干旱事件的可能性极小。
综上所述,较为系统的分析了石阡持续性干旱事件的演变特征,利用多因子分析石阡持续性干旱事件的响应程度,为干旱预测提供了较好的参考依据。另外,在合成分析中,主要对同时段进行了大量统计分析,今后将进一步对前期大气环流演变特征进行分析,尽可能挖掘影响石阡持续性干旱事件的关键因子。
[1]汪元霞. 石阡茶叶生产气象要素分析及气象保障服务[J]. 贵州气象,2012,36(3):32-33.
[2]汪元霞,龙昭芪,刘进,等. 石阡县旅游气候资源分析[J]. 贵州气象,2013,37(3):47-48.
[3]李跃清. 青藏高原地面加热及上空环流场与东侧旱涝预测的关系[J]. 大气科学,2003,27(1):107-114.
[4]庞晶,覃军. 西南干旱特征及成因研究进展[J].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学报,2013,5(2):127-134.
[5]尹晗,李耀辉. 我国西南干旱研究最新进展综述[J]. 干旱气象,2013,31(1):182-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