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探虎扎

2014-11-07易思婷

户外探险 2014年11期
关键词:隔天登峰攀登者

易思婷

四川西部的格聂山区,有一座金字塔形状的岩石山峰,当地人叫它虎扎。虎扎是我首座尝试的未登峰。那年,是2011年,我们的队伍没有登顶。2013年9月重返山脚,进山总共八天,天气恶劣暴风雪大作,连在帐篷外头活动都显得困难,更遑论攀登了,无功而返。2014年夏天再接再厉,进山十天,勉强有半天的天气窗口,攀登六段,最终因为综合因素下撤。

第一次的下撤以及第二次的怅然而退之后,心中充满了遗憾,这股不平之气导致了第三次的旅程。第三次虽然也以撤退告终,回首虎扎却发现自己淡然挥手,告诉虎扎我不会再来。几年来,和虎扎的三次互动,我见证了自己在攀登上的成长,蜕变成独当一面的攀登者。这是个巨大的收获,成功不一定要靠登顶来见证。

向往虎扎

从对攀登着迷的那天开始,我就一直想成为一个“好的”攀登者,但是究竟要怎么样才算是达成目标呢?路线难度?路线数量?还是登上未登峰,开创前人未曾驻足过的新路线?每当我爬了更有挑战性的路线,或是又完成了某条经典的成熟路线,心中自然开心,只是开心过后,似乎还缺少了什么。也许未登峰是答案?

知道虎扎是相当偶然的,我的美国丈夫戴维攀登已经有三十多年,他和三位朋友2006年曾到格聂地区攀登,成功攀登了两座未登峰,在其中的一座山峰顶上,他们看到了虎扎,当下就被吸引住了。在大本营稍作休整过后,立即前往考察并展开攀登尝试。由于他们已经在格聂山区活动了好长一段时间,尝试虎扎的时候已经是深秋时节,气温寒冷,路线上到处是积雪,并不适合攀岩。队伍于是撤出格聂山区。

虎扎在戴维心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象,除了该山峰的造型漂亮,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虎扎的山脚下,发现了数千个小玛尼石堆,这是藏人们用来表示对自然景物背后的神圣气息的敬意。在大山前、白塔前、湖泊前、寺庙前、高僧禅修的洞穴前,有数十个小石堆是非常平常的事情。但是数千堆?先别说耗费的人力可观,这座山峰在一般人入山朝敬冷谷寺和格聂神山的路途上,根本看不到,这些石堆究竟是在什么时候堆成的呢?谜团没有人解答,而用来堆栈数千石堆的石头,是夹杂着浅褐、亮橘色、结晶颗粒明显的漂亮花岗石,再和冲入云霄的虎扎山相互呼应,这画面说多震撼就有多震撼。

我认识戴维是在2009年,那时跟他絮絮叨叨我对未登峰的向往,唤醒了他这一片记忆,我也这样神交了虎扎。他说那时候和伙伴正在寻找攀登目标,偶然在美国山协的攀登刊物《American Alpine Journal》上,看到日本探险家中村保一张以格聂山脚的冷谷寺为主题的照片。冷谷寺背后衬托着的是成片的大岩壁,山势连绵不断,照片中虽没见到任何山顶,反而更有吸引人的魔力。文中大赞格聂山区,尖锐耸立的石头山峰数以百计,少有攀登探险家驻足,几乎全是未登峰。一张照片、不到百字的叙述,竟让戴维心向往之。之后他谈到格聂山区,总是称赞这里是数一数二的宝地。格聂山区,我经过日本人、然后美国人,才辗转认识的中国地方,让我抱持着无限好奇,在挑战未登峰的绮丽梦想激荡之下,一发不可收拾。

2011 年:初访虎扎

2011年申请到攀登奖金,终于能和虎扎见面了。由于我长住美国,这是我第一次大型的海外远征。行前像所有“第一次尝试某事某物”的人一样的雀跃,收拾行李、整理电邮到三更半夜,朦胧睡了一两个小时就上飞机。到了成都,乘破旧的巴士到康定,再到有4000米海拔的理塘。

在康定出现典型的高反症状—头疼、反胃、没食欲,还想着本来就安排了数天适应,没特别在意。到了理塘,开始喉咙痛、咳嗽、出现一些非高反症状,才发现事情大了!追本溯源到飞机座位旁的高烧小孩,我铁定是感冒了,身处高海拔,每天都要干体力活,感冒根本没机会痊愈,精神委靡体力也一蹶不振。还是跟着队伍一走一顿地前往虎扎山脚,戴维描述千次万次的数千石堆终于缓缓地展开在眼前,我才明白照片固然震撼,却不能描述此景的千分之一。虎扎山独居在众山之间,俏丽生姿。

时值9月中旬,天气窗口很快出现了。团队在前一天已经先把部分攀登装备往上搬运暂存,这一天凌晨4点即起,简单进食就前往虎扎。我一路咳嗽,虽然负重较少走得还是比同伴慢了许多。接近路段上,有一段是横切过细沙覆盖的陡坡,戴维领先,另外一个同伴艾瑞克也很从容地走过去了,我却在后头犹豫来犹豫去的。自诩也走过许多不一样的接近地形:乱石堆(talus field)、陡峭的岩板(slab)等,但是像这种细沙的陡坡(scree slop)是我最不喜欢的,若是直上也许尚可勉强应付,偏偏要横切,增加了许多心理压力。戴维看着踯躅的我,终于决定不能再浪费时间,走回头短绳确保我走过这个路段。

这时我才切实了解,为什么有人说到山里攀登,接近路线可能比技术攀登路线还让人焦心。接近路线虽然难度不如攀登路线,但是为了增进效率或是不牵累其他队员,经常需要攀登者快速solo通过,或顶多使用简单的保护。不像技术攀登路段,就是一段段地保护,不仅单纯也没有模糊的空间。

好不容易到了技术攀登路线的起攀处,因为感冒的关系,体力消耗巨大,早把雄心壮志抛到一边,只跟攀不领攀。跟了四段左右,戴维面带严肃地问我接下来的行止。他说接下来至少还有十段或更长的攀登,我们的速度太慢了。我看看他、看看艾瑞克、看看前头的岩壁、看看天上竟然没有一丝白云的蓝天。我们这么老远来,这么好的天气?我不知道该说什么,只知道必须赶紧作个决定,队伍不能够在暴露的地形上闲置太久的。我们最后撤退了。

2012 年:有备而来

2012年和戴维再进格聂山区,有鉴于前一年喇嘛强烈抗拒攀登者的态度,我们选择攀登外围的喀麦隆峰,避免和冷谷寺打交道。

这次我是有备而来,谨慎地照顾身体,以足够的时间适应海拔,数月前即开始体能训练。进山来连日多雨,第一次的攀登尝试也因为遇冰雹撤退。我们在C2继续耐心等待,等待到某一晚久违的繁星,隔天必须早起了。4点开拔,清晨手脚还有些许僵硬,路上有许多冰雪岩混合路段,不时会陷入积雪下乱石堆间的坑,加上岩壁湿滑,行进的速度受到影响。到了技术性攀登路段的起点,天已经大亮。

起攀后,轮流领攀。和攀登经验丰富的戴维比起来,我明显在寻找路径上多有犹疑,在选择保护站的位置上也过于保守,没有有效地把绳长用完,耽误了不少时间。终于在某中等难度的路段上,戴维果断领攀并约定同时攀登(simul-climbing),队伍的速度才出现节奏感,流畅地爬过约400米。登顶时,遭到闪电袭击,必须赶紧下撤。我疲惫不堪,但此时效率就是生命,只好努力振作。连续13段的垂降站,都是戴维架设的,他还不时提醒我进食饮水保持动力。好不容易在凌晨1点回到帐篷。隔天早上我盯着戴维,说:“我以为我准备好了,但是这次没有你我真的不行。”

这条路线出乎我们预料的漫长,虽然整个过程没有一个我做不到的细节,但和戴维比起来,我明显缺乏经验值。戴维的操作行云流水,似乎连思考都不用。而我在每个步骤会稍有停顿,虽不是很长,但是在这么漫长的路线上,累积起来的停顿就很可观了。如果攀登的自然环境友善,无风无雨加天晴,我在效率上的差失估计也影响不了结果,偏偏大自然可不是循循善诱耐心的老师,这次攀登遭遇的恶劣天候,让我和戴维之间的差距很明显地显露出来。

对于有志于高山大岩壁的攀登者而言,平常一点一滴在各种情况、各种岩质上累积起来的经验值是很重要的。攀登者可以在风险因子有恰当控管的环境下,系统化地学习攀登的操作和其过程中需要的判断,丰富的经验则会流线化攀登者寻找恰当路径的过程。尤其当自然环境让攀登从悠闲享受转变成效率决定存活时,更加凸显经验值的重要性。

2013 年:再探虎扎

2013年9月中在四川双桥沟首登了大仰天窝峰。下山后照惯例和戴维检讨整个攀登过程。个人对于领攀的决策和效率还算满意,但仍对没有机会架设垂降站感到心有不足。我和戴维抗议:“我知道在垂降站的选择和架设上,我没办法像你一样快狠准,但如果我没有练习,怎么可能会进步?”

出了双桥沟之后,两人想着既然来了四川,何不再去试试虎扎山呢?这两年冷谷寺的喇嘛们对攀登者的态度友善了些,可能是因为游客人数增加,也可能是因为寺址选在虎皮坝的新冷谷寺正建盖得如火如荼,喇嘛期望香客的人气?偏偏到了理塘后,天气预报接连七天都是黑成一片的乌云。我们在理塘停顿了三天,实在不能再等了,就打点了10天的吃食,直接杀到山脚下等,碰碰运气。

理塘是雨,山上就是雪,一天两天三天,日复一日吃着一样的食物腻烦得要干呕,窝在帐篷里难以伸展的四肢都快要麻痹了,写日记也写不出什么新意来。终于有一天晚上特别冷,代表积云都散去了,隔天铁定要大晴,只是下了这么多天雪,只一个大晴天不足够融化路线上的雪,我们也顺其自然地睡到太阳将帐篷变成烤箱才起床。

虽然没有攀登可能,毕竟帐篷几尺内的风景也看腻了,连日的萎顿让两人都急于舒展筋骨,干脆往上走和虎扎多亲近亲近。自从攀登兴趣从雪山转成大岩壁后,已经很久没看到这样白茫茫的景象了,竟忘记了一大片一大片没人踩过的新雪,是这样的安宁平静,虎扎山的花岗岩颜色也浅,灰白和亮白一片柔和。接近傍晚时天上出现整片的鱼鳞云,这通常是低气压团的前兆,好天气还不到24小时,又要变天了?我狠命地看了虎扎两眼,追上前头下山的戴维,并肩回到扎营处。吃过晚饭,又开始下雪了,隔天我们就撤了。

2014年:放下虎扎

我们都以为我们不会再回来,可我们又来了。这次来的日子在7月中。

7月是个不太好的季节,格聂的雨季就是在七八月,但总不成天天下雨吧?有雨没雪只要天晴,太阳一出来岩壁很快就会干了,我们只要求一天的好天气。

今年和往年非常不一样,人山人海,原来今年是属马的格聂的本命年,附近乡镇的藏民都扶老携幼来朝圣。有的止步于冷谷禅寺,但多的是继续沿着山谷往上,再顺时针从虎扎山前面走过,经过那海一样的玛尼堆之后,下山切回原来的山谷后循原路出山。这样的转山需要两天,在这样阴雨连绵的天气,藏民也没有露营装备、冲锋衣,也挺过来了。

我们走近路接近虎扎,在转山路径的更上方处的“老地方”稳稳地扎下营地,开始等待。不出所料,天天下雨,尽管下下停停但停的时间总不够长到足以攀登。抱持着只要一天晴的心情,我们继续等。这一等,居然等到一天的大雪,七月十五?雪?不是开玩笑吧?最令人哭笑不得的是,隔天居然是大晴天,但这一天总归是不能爬了,一堆积雪一天也不知道融不融得完?

看看没剩几天的食物,估计不能再等了,隔天摸黑起床,7月中的时节居然呵气成雾。原本的乱石坡全都是积雪,坡度开始愈变愈陡峭,状况好时可以solo,现在只好分段攀爬。戴维连续领攀三段接近路段就到了山脊。我换上攀岩鞋,开始领攀。连续领攀了三段,岩质不是普通地差,一路上边爬边掉石块,心惊胆颤。2011年不是曾经跟攀过吗?怎么一点印象都没有呢?那时怎么不知道岩质差呢?只能说领攀和跟攀实在太不一样了,更何况当年还在病中。

爬的时候云雾氤氲,如果只是徒步,那么被雾气包围还会沾沾自喜地认为自己有仙气,此时则恨不得云雾快快消退。戴维跟攀上来说:“我们应该撤退”。天气明显地开始转坏了,我们本来就没在岩壁上过夜的打算,隔天也等不到天晴,何必跟自己过不去?我们的天气窗口就这样过了,的确是等到了完整的一天好天气,如果没有那场雪,也许?时也运也,现在也只能撤,戴维因为高反脸色不太好,我挺起胸膛领头下撤,一路建立保护站。四段过后我们回到了岩壁根部。

2014年我抵达了2011年到达的高度,没多一寸也没少一寸,在高度上一点长进都没有。但在攀登上,我却有了长足的进步,从开始对没有把握地形的惶惶不安到安之若素,在攀登上多了决断力,不再拖泥带水。最重要的是,攀登过程中的每个环节我都实做到了,从准备、领攀、撤退,离开家门再完整地回家。从开始挑战未登峰开始,过程中固然登顶了喀麦隆峰、大仰天窝峰,总觉得自己实力还有所欠缺。今年从虎扎撤退,才终于能够自称为可以独当一面的攀登者。

我了解这几年为什么心里一直总有个虎扎,也了解为什么今年我可以把虎扎放下了。

猜你喜欢

隔天登峰攀登者
玻璃酸钠+rhEGF治疗白内障术后干眼症
创业板上市公司股权质押对创新投入的影响
The blind climber 盲人攀登者
叶片不平衡导致风力发电机设备振动分析
张志
隔天说“谢谢”
董志塬
隔天的“谢谢”
隔天的“谢谢”
提醒有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