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民族的血泪与梦想
2014-11-07鲁先圣
鲁先圣
世界上,谁不知道气势磅礴、规模宏伟的万里长城?哪一个国家的领导人来访不去长城一览中国北方的豪迈气概?哪一个血性男儿不梦想着有一天登上长城,实现“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豪情壮志?美国航天员的一句梦话“在月球上能够看见长城”,又让多少中国人陡生万千自豪与光荣?
世界文化遗产
长城于1987年12月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2007年7月7日,长城成为世界新七大奇迹之一。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约公元前220年,一统天下的秦始皇,将修建于早些时候的一些断续的防御工事连接成一个完整的防御系统,用以抵抗来自北方的侵略。在明代(公元1368~1644年),又继续加以修筑,使长城成为世界上最长的军事设施。它在文化艺术上的价值,足以与其在历史和战略上的重要性相媲美。
长城,毫无疑问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古代工程,它设计的复杂、建造的艰难,投入的人力、物力的规模程度,丝毫不亚于埃及的金字塔,不亚于人类史上任何一个伟大的工程。
人们俗称万里长城,事实上,长城是不同时期的古代中国朝代,为抵御不同时期的塞北游牧部落联盟的侵袭,而在不同时期修筑的规模浩大的军事工程的统称。它东西绵延上万华里,因此又称作万里长城。历史文献记载,修建长城超过5000公里的有三个朝代:一是秦始皇时修筑的西起临洮,东至辽东的万里长城;二是汉朝修筑的西起河西走廊,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在1万公里以上。三是明朝东起辽宁虎山,西至甘肃嘉峪关的万里长城。
现存的长城遗迹主要为始建于14世纪的明长城。国家文物局和国家测绘局2009年4月18日联合公布,明长城东起辽宁虎山,西至甘肃嘉峪关,从东向西行经辽宁、河北、天津、北京、山西、內蒙古、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十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156个县域,总长度为8851.8千米。其中包含人工墙体6259.6千米,壕堑359.7千米,天然险2232.5千米。现在北京市延庆县的八达岭长城是保护的最好的部份,也是最陡峭的部份。长城是我国最伟大的奇迹,是中国悠久历史的见证,与天安门、兵马俑一起被世人视为中国的象征。
孟姜女哭长城
虽然,从最初修建长城的春秋战国时期距离今天已经是两千多年的沧桑岁月,但是,我们依然可以想象,当年的统治者,在内地广招民夫士卒,数以百万计的壮年之士,不远万里赶赴边疆的壮观场面。
所以,就有了那个在中国妇孺皆知的故事《孟姜女哭长城》。相传秦始皇时,劳役繁重,青年男女范喜良、孟姜女新婚三天,新郎就被迫出发修筑长城,不久因饥寒劳累而死,尸骨被埋在长城墙下。孟姜女身背寒衣,历尽艰辛,万里寻夫来到长城边,得到的却是丈夫的噩耗。她痛哭城下,三日三夜不止,城为之崩裂,露出范喜良尸骸,孟姜女于绝望之中投海而死。
不论这个故事的真伪如何,但它却是当时修建长城过程中民工生活的真实写照。
定城砖
万里长城,这是多么巨大而浩瀚的工程,因此,用砖用料的设计与制造就成了一道难题,也成了中国古代能工巧匠的用武之地。因此而诞生了“定城砖”的故事。
定城砖指放置在嘉峪关西瓮城门楼后檐台上的一块砖。相传明正德年间,有一位名叫易开占的修关工匠,精通九九算法,所有建筑,只要经他计算,用工用料十分准确和节省。监督修关的监事管不信,要他计算嘉峪关用砖数量,易开占经过详细计算后说:“需要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块砖。”监事管依言发砖,并说:“如果多出一块或少一块,都要砍掉你的头,罚众工匠劳役三年。”竣工后,只剩下一块砖,放置在西瓮城门楼后檐台上。监事管发觉后大喜,正想借此克扣易开占和众工匠的工钱,哪知易开占不慌不忙的说:“那块砖是神仙所放,是定城砖,如果搬动,城楼便会塌掉。”监事管一听,不敢再追究。从此,这块砖就一直放在原地,谁也不敢搬动。现在,此砖仍保留在嘉峪关城楼之上。
冰道运石
修建长城的用料非常巨大,又不可能都在长城附近筹备,所以,从全国各地运送长城用料就成了一个系统工程,也成了一个考验古代中国建筑技术智慧的难题。
这就有了“冰道运石”的传说。修建嘉峪关城时,需要成千上万块长2米、宽0.5米、厚0.3米的石条,工匠们在黑山将石条凿好后,却人抬不起,车拉不动,且山高路远,无法运输。大伙儿边凿石条边发愁,眼看隆冬季节就要到了,石条还没有从山里运出一块,若要耽误工期,没有工钱是小,这脑袋可就难保了。大家正在长嘘短叹,这时,忽然山顶一声闷雷,从白云中飘下一幅锦绸,众工匠赶紧接住,只见上面若隐若现有几行字,大家看后恍然大悟,按其行事。等到冬季到来后,众人从山上往关城修一条路,在路面上泼水,让其结成一条冰道,然后把石条放在冰道上滑行运输,结果非常顺利的把石条运到了嘉峪关城下,不但没有延误工期,反而节省了不少工期。众工匠为了感谢上苍的护佑,在关城附近修建庙宇,供奉神位,并成为工匠出师后必须参拜的地方。
长城万里,这样浩大的宏伟工程,不要说它当时防御功能,仅仅就建筑学而言,留给后世的,亦是难以估量的科学财富。
万年灰与燕京
早在秦始皇之前的春秋战国时,燕国的国土小、兵马少、力量弱,随时都有被邻国吃掉的危险。为了保住国土,燕王就征用了民夫,在他的国土边界山顶上筑起高高的城墙,以防外敌入侵。
那时还没有石灰,燕国筑的城墙,石、砖都是用泥抹的。为了抢时间,早日修好城墙,冬天也不停工。天冷,和泥得用热水,因此,民夫们就把大铁锅抬到工地上,用三块石头支起来,添柴烧开水。天长日久,铁锅被烧了个大窟窿,满锅的水全漏光了;把锅下的火浇灭了。可民夫们也意外地发现,水洒在支锅的石头上,热石头遇到水就炸开了,炸出许多白面面。民夫们把这白面面用水和和,觉得比泥还滋润,还有粘性,就把它抹在石条和砖缝里。第二天,民夫们发现,用这白面面抹的石条和砖缝,要比用泥抹的结实的多。燕国人得到了启发,从此,就烧石灰,来抹城墙缝。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也仿照燕国的办法修长城,让原来的燕国人包揽烧石灰的工作,长城修到哪,就在哪里山坡上烧灰,被后人称为万年灰,意思是万年不变质。
长城修完后,因燕国人烧灰有功,秦始皇下令建了个城镇,专为燕国人居住,这城镇就是现在的北京。因此,那时北京叫燕京,燕国人烧灰用过石头的山统称为燕山山脉。
“因地形,用险制塞。”是修筑长城的重要理念。在秦始皇的时候已经肯定了它,接着司马迁又把它写入《史记》之中,之后的每一个朝代修筑长城都是按照这一原则进行。凡是修筑关城隘口都是选择在两山峡谷之间,或是河流转折之处,或是平川往来必经之地,这样既能控制险要,又可节约人力和材料,以达“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效。修筑城堡或烽火台也是选择在险要之处。至于修筑城墙,更是充分地利用地形,如像居庸关、八达岭的长城都是沿着山岭的脊背修筑,有的地段从城墙外侧看上去非常险峻,内侧则甚是平缓,显然具有有“易守难攻”的效果。在辽宁境内,明代辽东镇的长城有一种叫山险墙、劈山墙的,就是利用悬崖陡壁,稍微地把崖壁劈削一下就成为长城了。还有一些地方完全利用危崖绝壁、江河湖泊作為天然屏障,真可以说是巧夺天工。长城,作为一项伟大的工程,成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宝贵遗产。
金山独秀
绵延万里的长城给人类留下了不朽的建筑杰作,几乎每一个长城段,都有堪称建筑奇迹的经典之作。
金山岭长城位于距北京市区140公里密云县与河北滦平县交界的燕山山脉中。西起龙峪口,东止望京楼,全线10.5公里,沿线有建筑各异的敌搂67座,烽火台2座,大小关隘5处,这里长城上敌楼密集,一般50-100米一座,墙体以巨石为基,高5-8米,并设有拦马墙、垛墙和障墙,形式多样,各具特色,被誉为“万里长城,金山独秀”。
八达岭位于北京延庆,是明长城最具代表性的一段,居庸关的前哨,海拔高度1015米,地势险要,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是明代重要的军事关隘和首都北京的重要屏障。这里居高临下,尽览崇山峻岭的壮丽景色,史称天下九塞之一,是万里长城的精华。
慕田峪长城位于怀柔区境内,西接居庸关长城,东连古北口,开放的2250米长城段其特点是长城两边均有垛口,特别是正关台三座敌楼并矗,著名的长城景观箭扣、牛角边、鹰飞倒仰等位于慕田峪长城西端,也是万里长城的精华所在。
古北口长城是中国长城史上最完整的长城体系。由北齐长城和明长城共同组成,包括卧虎山、蟠龙山、金山岭和司马台4个城段。古北口是山海关、居庸关两关之间的长城要塞,为辽东平原和内蒙古通往中原地区的咽喉,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尤其是在辽、金、元、明、清这五朝,大大小小争夺古北口的战役从未停止过,因此长城的防御作用站在这里发挥得淋漓尽致。
山海关长城是万里长城的入海处,主要包括老龙头长城、南翼长城关城长城、北翼长城、角山长城、三道关长城及九门口长城等地段。老龙头长城是长城入海的端头部分,有“中华之魂”的盛誉。山海关城由关城、东罗城、西罗城、南翼城、北翼城、威远城和宁海城七大城堡构成,四周有长4769米、高11.6米、厚10余米的城墙,墙体高大坚实,气势宏伟。在东、西、南、北建有四个城门,城东南隅、东北隅建有角楼,城中间建有雄伟的钟鼓楼。整个卫城建筑规模宏伟,防御工程坚固,是建筑史上的经典之作。
在几千年之前的冷兵器时代,长城防御体系的军事作用是难以估量的。秦时,“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新书·过秦》)汉武帝时,“建塞徼、起亭燧、筑外城,设屯戍以守之,然后边境得用少安。”(《汉书·匈奴传》)“筑长城,自代并阴山下,至高阙为塞”的赵武灵王正是以“变俗胡服,习骑射”而著称于世的政治家(《史记·匈奴列传》)。
不论哪一个时代的统治者,修筑长城既是一种积极防御,又是积蓄力量、继续进取的谋略,同时,又把近两千年中国的军事家与建筑学家、民间能工巧匠的智慧之集大成,因而产生了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