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可复制的“16秒”经典

2014-11-07张大明

阅读 2014年11期
关键词:血色曲谱新闻联播

张大明

说起孟卫东这个名字,知道的人恐怕不是很多,若要提起央视《新闻联播》每晚七点准时响起的片头曲,中国老百姓几乎耳熟能详,虽然只有短短16秒,却成就了一个不可复制的经典,而它的创作者就是孟卫东。

1988年,时任《新闻联播》音乐编辑、现任央视新闻制作部主任的包布和找到孟卫东,让他给《新闻联播》写个片头曲,并告诉他,除了他写之外,还找了一位前辈级的作曲家也来写,但不是两人合作,而是各写各,至于最终选用谁的,还要领导来拍板。

当时,孟卫东刚从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毕业,因经常给央视写一些曲子的配器,一来二去就与包布和熟悉了,这才让他试一试。至于曲子的要求,包布和对孟卫东提了两点: 第一,时间是16秒钟,绝对不能超;第二,国家形象、大台风范。

如此重大的“政治任务”,如果搁在别人身上,恐怕早就吓趴下了,而对于当时才二十几岁的孟卫东来说,却被认为是锻炼自己的最好机会,他很痛快就接下了这个“活儿”。在后来回忆创作过程时他说:“当时的活儿大,只能把自己关在小黑屋里憋灵感——因為那会儿压根没大屋。除了床、桌子、钢琴,也就剩1平方米吃饭的地方了。那段日子,光我就写了十几段,另一位前辈估计也写了不少,合起来得有二三十段。我这十来段各不相同,有欢快的,有舒缓点儿的,也有特民族的。但时间久了,具体什么样连我都记不太清楚了。”

孟卫东将写好的所有曲谱交给包布和后,心里也没底能不能被选中,只是这样想:“反正交差了,能不能用就不是我的事了。”包布和将曲谱拿走后,找来中央乐团(现在的国家交响乐团)做了录音,然后拿去给上级领导听,还真就选中了其中的一个曲子,也就是现在《新闻联播》每晚七点准时响起的片头曲。

这是孟卫东没有想到的。他想不到的还有,另外几首曲子,也被央视用于很多节目的片头曲,像《经济新闻》《卫生与健康》《体育新闻》《观察与思考》等。而《新闻联播》的16秒片头曲能够成为经典,更是孟卫东想不到的。

曾有人问孟卫东,当时谱写《新闻联播》片头曲时依据了什么理论,他却回答不上来,只是说,“按写曲子的路数那样写成的。”却有上海一个作曲家,将16秒片头曲作为谱例给学生讲课,这样分析:“别看麻雀小,但五脏俱全。虽然只有短短16秒,却也分了ABC三段,有引子、主部,还有结尾。”听这样为自己的曲子作分析,孟卫东说:“我就是卧龙岗上散淡的人,这些理论我是分析不出的,不过那个作曲家也言之有理,理论永远都在实践的后头。”

正是有了“16秒”的铺垫,才有孟卫东后来的成就:创作歌剧《雷雨》、舞剧《长城魂》,电影音乐《找乐》《血色清晨》等百余部;电视剧音乐30余部;电视专题片、音乐片40余部;舞蹈音乐30余部;各种类型的器乐曲、管弦乐曲百余部;合唱作品20余首;各种类型歌曲400余首;担任型舞蹈史诗《复兴之路》音乐组负责人。还有宋祖英首次登上央视春晚演唱的《小背篓》《今夜无眠》《中国进行曲》《神州共举杯》《我的青藏高原》等。不仅如此,他还为很多影视剧作品创作了一大批经典歌曲,包括《血色清晨》、《这里的黎明静悄悄》《青春之歌》《杨三姐告状》《金婚》等。并于 1990年,为亚运会写出了主题歌《同一首歌》……

虽然如此,他还是坦承只有“16秒”带给自己的“成就感”最充实:“即便有成就感,也不至于多得意。其实这事也没太多人知道,只有我清楚哪些是我写的。在电视上也从没见过专门给节目片头作曲者出字幕的,自己也不能满世界说去,就搁心里吧。”

有时候,一个经典的诞生,看上去竟没有丝毫征兆,不可复制的“16秒”经典,便是如此。而诞生过程所付出的艰辛,却是外人难以体会的。

(摘自《作文独唱团·素材精粹》

猜你喜欢

血色曲谱新闻联播
脚印和海浪
山坡羊·核酸检测
夏日之恋
空中俯瞰辽宁盘锦血色海滩 多彩画卷美得惊艳
淮北花鼓戏的曲谱传承与保护问题探析
少女感“血色”气息来袭
《乌苏里船歌》赏析
《新闻联播》元旦卖萌
折出水中“玫瑰”蕊——试析小说《血色》中的“分身”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