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余摄影者的职业审视
2014-11-07马夫
马夫
人们通常对自己的职业都没那么热爱,更少对自己的工作有瘾成癖。为了满足工作之余的各种需求和充实空余的时间,大家几乎都有着一份或几份爱好。这爱好有雅有俗,琴棋书画,扑克麻将,不一而足。所谓爱好一定是与自身职业没有多少相干,古今中外都如此,比如奉为书圣的王羲之,本是右将军;大诗人苏东坡从26岁起为官一生;NBA大名鼎鼎的加索尔, 22岁时从一名实习医生成为灰熊队年度最佳新秀。以爱好成就了大事业,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难怪爱因斯坦感慨:“人的差别在于业余时间。”我们理解,且不说业余时间能做出一番什么了不起的事,至少通过业余时间的消磨,可以看出某人的趣味与品格。
摄影圈几乎是由爱好者搭建的,入门简单又喜闻乐见,爱好者自然众多。绝大多数的摄影爱好者通过拍照,释放工作和生活的压力和无聊,在名山大川、花鸟美人中找寻他们美的享受,以及成为一个艺术实践者的可能。虽然他们付出了很多自觉自愿的辛苦,还是得到了自娱自乐的欢愉。在这些爱好者当中又分离出一群近乎专业的业余摄影者,他们不仅是摄影的票友,还有意识地进行有思考的创作,同时他们的作品还在业界或社会产生了不小的影响。这些人当中的一部分后来逐渐成为了职业摄影师,还有一些人坚持着业余的身份,仅仅把摄影当作工作以外的爱好。
刚才所说,爱好通常与自己的职业无关,但是我们看到有一些业余摄影者,让爱好与职业交集在一起,不论是记录和表现自身职业的状态,还是对自身职业审视之后的批评,亦或是享受因职业带来的拍摄的乐趣,他们的拍摄总是围绕与工作相关的题材内容。
曾经的航空乘务员王淋,因一组表现“空姐”工作和生活的《空中郁金香》(或称《空姐日记》)在社会广为流传并引起不小的关注,当然这有互联网传播的效应,也不乏围观者的猎奇或误读。虽然这组作品得到了摄影业界的认可,但她还是因这组作品而丢了工作。当她离开了飞机离开了姐妹们从空中回到地面,她成为了一枝《流浪的郁金香》,并以此为主题,创作了一组更具艺术表达性的作品。作品中弥漫着苍凉无奈的情绪,每一个画面都不断出现渺小而孤独的自己的身影,和她永远挥之不去的情节—飞机。
王淋是有追求的,她在当空乘多年后,为了延伸自己的摄影爱好,她决然辞掉工作去高校学习摄影,学成之后复又回到空乘岗位,才有了《云中郁金香》《阳光月色》《三万英尺》等一系列关于飞机、关于空姐、关于天空的作品。
现在被成为自由职业的王淋,可以更随心所欲地创作,但是有一点恐怕不会改变,就是曾经职业留给她的烙印,她的作品或许将永远围绕着天空。
有着20年职业经历的建筑设计师郑川,压抑着惊讶与愤怒,在全国各地拍下几十座荒唐的建筑,这些拙劣的山寨模仿、低俗的审美、毫不掩饰的拜金崇洋,堂而皇之地矗立在公共视野,占据着一座城市或一个地区的重要位置。
医生李铁军在医院的显微镜下,找寻人体组织和病毒的风景。把物体无限地放大或缩小,是艺术创作的基本手法之一,微观世界所呈现的真实是我们不易看到也不愿意承认的。正是这个即现实又梦幻的景象,带给我们奇妙的想象和近乎哲学式的思考。
这些微小的生命的组成体,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身体,时刻陪伴着我们,而我们却对它们如此陌生。把它们在百倍千倍放大之后,又如同在遥远的地域观望着地球与天空,在宏大与微小之间有着多么不可琢磨的联系。
如今已是知名摄影师的任曙林,30多年前还是北京一家工厂的钳工,爱好摄影的他接到领导布置的活儿,给厂里的先进工作者拍照。40多年过去了,被时间覆盖了许久的这些粗糙的人像照片,今天看来有着太多别样的意味。那些穿着、表情、简陋的用光、布景,俨然具备了所谓当代艺术的诸多要素。时间加上不同的解读,让这组曾经平淡无奇的照片,成为了脱胎换骨的在各种当代艺术展上令人瞩目的《先进个人》。
开了30年吊车的魏根生,常年在上海的百米高空之上眺望这座城市,这座同时也是他家乡的城市,对于中国有着极重要的地位。职业给了他机会,摄影,或者说爱好,让他把这个机会充分利用,他在这城市的上空独自享有着随时拍摄的权利,天气的瞬息变化都在他的把握之中,这城市的变化也被他宽大地记录下来。
有人说,魏根生的照片太漂亮。你可知,他的职业想让他的照片难看都不容易,更何况这只是以一个普通工人的理想和审美,审视自己的家乡,审视这座著名的城市。
与自身职业相关的拍摄,一定是难得的、真切的,也应该是深思熟虑并带有持续和连贯性的,也是旁人所难以企及的,所以这样的拍摄也总是意味深长。
其实,在当今人人拍照的情况下,划分业余与专业变得模糊,之所以做这个似乎是关于业余人士的“爱好者”专题,是想褒扬非职业的摄影者的业余精神和状态,更为他们能把自己的摄影与自身职业关联起来,让我看到他们职业以外的人很难看的场景,以及他们对自身职业,和由此引发的思考。可以断定他们是一群优秀的摄影者,一群有趣的业余摄影师,一群了不起的爱好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