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推进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思考
2014-11-07邢文会
邢文会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历了史无前例的快速工业化、城市化和全球化,产业结构调整带动了就业结构调整和劳动力大转移。在过去的30多年中,中国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3亿多人,在“十二五”期间,每年有1000多万农村劳动力需要转移就业,大规模的人口流动已成为当前我国城镇化进程中最显著的人口现象之一。
大量的流动人口特别是农村劳动力虽然脱离了农村,但还没有融入城市社会,权益得不到保障,与流入地人口相比,在子女教育、医疗卫生、文化生活、社会保障、住房条件、就业服务等诸多方面的待遇存在差距。因此,解决好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问题是我国现代化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之一,是提升城镇化质量的重要内容,也是促进城镇化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
对于作为人口大省、农业大省、流动人口大省的河南来说,更需要合理解决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问题。笔者认为, 要促进流动人口的社会融入,加快推进城镇化的进程,应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一、充分认识流动人口社会融入的重要意义
做好流动人口服务和管理,实现人口有序流动和合理布局,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城镇化建设进程的必然选择,是加强社会管理创新、巩固和谐稳定局面、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必须切实抓好。
从总体来说,解决河南流动人口社会融入问题的目标是实现从农民向城市居民的转变。具体来说,一是制度层面:推进政府制度创新、消除制度性障碍,为流动人口提供制度保障;二是管理层面:应该注重革新社会管理模式,达到管理上的融合;三是教育层面:一方面,要强化教育引导,发挥流动人口融入城市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要加强社会主义文化思想建设,提高人们的文化素质,消除传统观念影响;四是大力发展河南省工业化和城镇化建设,为流动人口创造广阔的就业岗位和就业空间;五是培育和建立健全流动人口继续教育、职业技能教育和培训的制度化、长效化体制,在为流动人口创造提高素质条件的同时,为未来城市发展培养新型建设者和新型居民。
二、把符合条件的农业人口逐步转变为城市居民
城镇化的实质是农民的市民化,近年来陆续有研究结果表明,现在“80后”和“90后”新生代农民工普遍不愿再回乡务农,他们迫切希望成为真正的城里人。然而,目前河南省乃至全国城镇化现状往往存在城镇化率虚高的问题,即农民工进城后享受不到同等的公共服务,只能算是“半城镇化”。
2010年9月,时任河南省省长郭庚茂在河南省推进城乡建设加快城镇化进程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推动符合条件的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使进城农民享受城市文明成果……稳步推进符合条件的农业人口转变为城市居民。2013年8月,李克强总理在听取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城镇化研究报告并座谈时也指出:推进新型城镇化,就是要以人为核心,以质量为关键,以改革为动力,使城镇真正成为人们的安居之处、乐业之地。
因此,实现城镇化,当务之急是要把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作为打破城乡二元结构、加快城镇化进程的最关键环节,着力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的户籍、社会保障、子女入学等突出问题,保护进城务工人员的合法权益,同时促使进城落户农民向市民的真正转变,实现个人融入企业、子女融入学校、家庭融入社区、群体融入城市。
三、改变原有的城乡二元经济社会体制
(一)推进户籍改革,消除流动人口融入的体制障碍
推进户籍改革,要从三方面着手:一要打破挂靠在户籍名义下的种种权利壁垒,不区分市民与农民,使二者在就业、教育、住房、社会保障等方面享受平等的权利,同时还要改变隐藏于户籍背后的权利资源分配体系。二要逐步建立、完善户籍管理模式,以居住地和职业为标准来划分城乡人口,实施流动户籍管理,最终实现城乡人口一体化的管理模式。三要将流动人口的管理、服务与整个社会的人口结构调整优化结合起来考虑,摆脱单纯解决流动人口问题的思维定势,使指导思想从“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权宜之策,转变为适应整个社会经济政治发展的长久之计。
(二)创新土地制度,确保农民土地增值的收益权
在加快中原经济区建设的进程中,各级政府决策部门要在城乡资源要素配置、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农村人口有序转移、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进行探索和实践。要实施农村土地综合整治的改革试点,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改革和完善土地征用制度,确保农民在土地增值中的收益权。同时,要创新土地流转收益分配制度,确保农民的利益不受损害;创新土地流转收益、征地补偿的分配形式,条件成熟的地方可以实施以土地换社保等制度。
(三)按照平等待遇原则,逐步建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
流动人口融入问题不仅要关注户口、住房、子女教育,更要关注他们的社会保障问题。加快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创新,一是分层、分类、有梯度的公共服务供给制度,构建多元互补的、以公共福利为核心的社会保障体系;二是以“低门槛准入、低标准享受”为原则,加快建立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费用主要由个人承担,政府加以补贴;三是在农村富余劳动力大量涌入城镇,超出城镇市场吸纳能力的情况下,政府应针对农民工建立失业救济、养老保险、劳动技能培训和医疗服务等一系列的社会保障体系,降低农村移民过多对城市经济造成的冲击,从而减少劳动力转移带来的负面效应。
四、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增强其融入能力
提高农民工的综合素质,政府应当多渠道筹措资金,整合资源,建立国家、企业、劳动者三方承担的技能人才培养投入机制。具体来说,一是切实加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技能培训,努力提高他们的科技文化素质;二是根据劳动力市场需求,有针对性地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把适龄的农村劳动力纳入政府补贴的青年职业培训序列,提高其就业能力和从业水平;三是通过培训来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使走出去的农民具备一定的务工经商技能,使留下来的农民掌握一定的农村实用技术,使创业的农民懂得一定的经营管理知识;四是结合农村实际,广泛开展多层次、多渠道、多形式的科技培训和职业培训,切实提高农民掌握和应用农业科技及外出打工转移就业能力,以此来解决农民工就业问题,构建和谐社会。
五、发挥社会协同作用,构建流动人口社会融入平台
虽然许多流动人口在流入地生活工作了很长时间,但受传统观念及现实遭遇的影响,他们有较强的过客心态,缺乏身份认同和归属感。要促进流动人口的顺利融入,需要社会的全面参与,需要户籍居民对流动人口文化水平、社会观念、生活习惯、行为模式等方面更多的理解、尊重、包容和接纳。要充分发挥社会协同、民众参与和政府主导的互补功能,逐步建立“以政府为主导、借助多元主体共同参与”的社会治理新模式。充分发挥社区组织、社会团体在涵盖流动人口、促进社会参与中的作用,通过正向引导,及时有效化解目前流动人口和户籍居民之间的隔阂,消除社会歧视。鼓励和吸纳流动人口参加公益性、互助性社会组织,形成全社会、全方位推进社会融合的格局。帮助流动人口建立以职业、居住地为核心的新型社会关系网。政府要加强对社区工作的监管和指导,通过社区力量关爱流动人口的心理健康,增强流动人口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推动政府、企业、社会等各项资源在社区有效整合,强化社区的自治和服务功能,搭建流动人口与城市市民互动平台,丰富流动人口文化生活。
当前,城镇化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党的执政能力和管理水平面临着严峻考验,没有固定模式可遵循,各地区要结合实际情况解决流动人口的融入问题,逐步消除城乡居民在社会保障、教育、就业、公共服务设施投入和使用等方面的差距,进一步加快实施城乡一体化建设的进程。
【本文系河南省第六次人口普查重点课题(003)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河南教育学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