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书记”要善于围绕“村里人”做文章
2014-11-07张冉
张冉
前不久,中央电视台第一频道播出了电视剧《马向阳下乡记》,这是一部讲述一个普普通通基层干部在农村奋斗的故事。轻率浮躁、玩心颇重、毫无农村生活和工作经历的商务局市场科科长马向阳,阴差阳错地成了大槐树村的“第一书记”,也正是这段带有奇遇色彩的下乡之旅,让我们看到了那些在基层工作的干部们是如何用实际行动来干事创业的。
选派优秀机关干部到农村任村党支部“第一书记”,就是为了选好配强村党支部书记、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然而,有些地方的“第一书记”根本不善于围绕“村里人”做文章,只是将下基层当一个晋升的砝码,如此一来,还有什么精力带头去帮群众致富。在笔者看来,“第一书记”只有时刻把自己当作“村里人”,才能切实做到在任不负重托、不辱使命。
当好“村里人”主动融入群众。机关干部到农村任职,如果放不下官架子,褪不去官气,就容易被老百姓当作“外人”,摸不到实情、听不见真声、打不开局面。身为“第一书记”,不仅要身到农村,还需心到基层。身到,就是坚持驻村工作,住农家、下农田、同劳动、共生活,参加会议、走访群众,体察民生、帮贫扶困,在工作中培养对基层群众的感情,在干事中加深对农村工作的认识;心到,就是心无旁骛、踏踏实实,牢记使命、尽职尽责,为群众致富、村庄发展倾心竭力、出谋划策,杜绝“镀金”“跳板”心态,排除“畏难”“怕苦”情绪,一心一意、专心致志,用心干出几件群众称道、组织认可的实事、好事,用真情实绩赢得群众信赖。
用好“村里人”积极干事创业。每个村庄都有各自的特点,不论是村容村貌,还是村情村风都不能一概而知。“第一书记” 从机关到农村,要想把握好本村实际、找准干事着力点,就离不开引好、用好“村里人”。根据班子成员的专长、性格等强化分工负责制,促进他们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要善于组织、发动村里的党员,引导他们干事创业,发挥支部战斗堡垒、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走群众路线,决策体现群众、干事依靠群众、发展普惠群众,不断增加“村里人”村强我强、村荣我荣的信心与自豪,引导“村里人”为治村、兴村贡献力量,为致富、兴业开拓进取。
带好“村里人”加强队伍建设。虽然“第一书记”任期有限,但对于农村发展来讲是没有界限的。帮带一支坚强有力的队伍、建设一个能谋会干的班子、形成一套可行有效的机制是“第一书记”的分内之责。一方面,“第一书记”要放长眼光,在任内积极为“村里人”带新知、传新思,帮助他们开眼界、拓思路,使村务有能者管、发展有能者推、队伍有能者在,确保离任后,村庄发展不停滞、不倒退、有后劲、有前景。另一方面,“第一书记”还应善于发掘“潜力股”,把见多识广、年轻有为的“村里人”及时纳入村干部培养范围,走访联谊,积极引导,使他们把个人价值的实现同本村发展统一起来,支持他们参与竞选进入村级班子发挥作用,促进他们成长进步,为农村干部队伍培养骨干力量。
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路线政策对不对,发展方向偏不偏,群众最有发言权。笔者希望,每一名“第一书记”都能像马向阳同志一样,俯下身子踏踏实实跟“农哥们”“农姐们”创造一个又一个惊喜,使基层工作焕发新的光彩。
(作者单位:河北省隆尧县县委组织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