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矿工程学科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研究
2014-11-07卢宏建南峰
卢宏建++南峰
摘 要:将专业特点和企业现场技术需求相结合,提出了校企联合指导采矿工程学科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并通过制定定期协同工作模式、规范过程管理、构建理论创新环境等管理制度,使培养模式具有可操作性与科学性。
关键词:采矿工程学科 研究生 创新 实践能力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3(c)-0182-01
研究生教育是以培养社会科学技术发展所需要的各种高层次人才为目标,激发和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为重点,以提高研究生的创新素质为目的的教育。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如何加强研究生能力的培养,使其适应新形势,已成为造就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河北联合大学正处于教学向研究型大学过渡阶段,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突显重要。培养出色的人才是学校持续发展的保障,因此探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势在必行。
当前我校采矿工程专业研究生对知识的接受和理解经常是被动式,缺乏主动性和批判性,部分学生原有知识基础薄弱,后期扩展不积极,导致对论文课题进展困难,缺乏原创性。
目前对于创新能力的研究非常多,但对针对专业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进行系统研究的不多。鉴于此,该文基于河北联合大学采矿工程学科的特点,提出以科研课题为载体,导师为导向,学生为主体的研究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系,使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快速提高。
1 培养要素
1)知识结构
知识的积累与沉淀是创新能力培养的根基,合理的知识结构是采矿工程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采矿工程学科研究生合理创新知识结构如图1所示,可以概括为具有基本的生活与社交知识,扎实的基础和专业知识,广泛的交叉学科知识,熟练使用相关工具知识(如工程专业作图、数据分析、数值模拟软件等)和掌握实验与实践知识。
2)创新思维结构
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核心,其应具有基础性、批判性和创新性的思维。基础性思维的培养主要是从平时课程教学中对专业知识的吸收与消化;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是在基础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对其进行重组;创新性思维的培养是在前两种思维培养的基础上对知识点和问题的升华。
2 培养途径与方法
(1)优选与专业特点匹配的矿山企业
根据河北联合大学采矿工程专业特点,与科研能力好的企业建立培养基地,企业现场设立专门的工作室,参与现场实际课题,在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和学校导师的指导下,学会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研究课题的确定
研究课题的确定是在导师和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共同讨论后确定。以生产实际问题为主,也包括前期的技术积累基础性课题。研究的课题应具有理论与实用相互结合的特点,具有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3)建立学校与企业导师联合的指导模式
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联合指导研究生课题,形成学校导师与企业副导师联合指导模式。学校导师侧重基础理论研究,企业导师侧重实际问题的解决,是学生科研视角开阔,提高理论与实际能力。学生参与现场研究过程中,企业导师指导负责学生日常科研情况,听取汇报并提出建议,定期与学校导师沟通。
(4)构建定期协同工作模式
学生完成理论课程学习后,根据自身的知识特点和研究方向确定课题题目,选择匹配的企业单位,定期进行现场学习,参与现场项目,与课题相关专家协同工作。结合现场问题的负责性,扩展视野,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5)规范过程管理
构建科研定期参与制、定期汇报制、例会制、信息反馈制等管理制度,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良好运行提供保障,使学生综合素质得以提高。
(6)建立理论创新环境
定期邀请高校、研究院、企业教授与技术人员进行学术讲座,使研究生了解科技前沿,掌握新技术动态。定期参加学术会议,对自己的研究方向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定期学习汇总。
3 结语
采矿工程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实施,使其成为了高校与企业、科研机构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桥梁,双方的资源得到了充分的沟通,培养出的人才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适应采矿工程发展的需要,能为采矿工程领域提供强大的人才和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 郭清,赵军.浅析我国研究生教育现状及创新教育对策研究[J].科技文汇,2012(3):1-2.
[2] 王培山,王永波.工科研究生创新教育中实训模式的探索与构建[J].价值工程,2011(18):245.
[3] 巩守柳.山东研究生教育现状及改革思路[J].当代教育科学,2009(15):22-24.
[4] 方文明,王琪.理工科研究生科研基础能力均衡培养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09(10):36-37.
[5] 张建林,赵继承.关于研究生创新教育的述评及其体系的构建[J].现代教育科学,2009(4):29-34.endprint
摘 要:将专业特点和企业现场技术需求相结合,提出了校企联合指导采矿工程学科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并通过制定定期协同工作模式、规范过程管理、构建理论创新环境等管理制度,使培养模式具有可操作性与科学性。
关键词:采矿工程学科 研究生 创新 实践能力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3(c)-0182-01
研究生教育是以培养社会科学技术发展所需要的各种高层次人才为目标,激发和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为重点,以提高研究生的创新素质为目的的教育。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如何加强研究生能力的培养,使其适应新形势,已成为造就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河北联合大学正处于教学向研究型大学过渡阶段,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突显重要。培养出色的人才是学校持续发展的保障,因此探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势在必行。
当前我校采矿工程专业研究生对知识的接受和理解经常是被动式,缺乏主动性和批判性,部分学生原有知识基础薄弱,后期扩展不积极,导致对论文课题进展困难,缺乏原创性。
目前对于创新能力的研究非常多,但对针对专业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进行系统研究的不多。鉴于此,该文基于河北联合大学采矿工程学科的特点,提出以科研课题为载体,导师为导向,学生为主体的研究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系,使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快速提高。
1 培养要素
1)知识结构
知识的积累与沉淀是创新能力培养的根基,合理的知识结构是采矿工程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采矿工程学科研究生合理创新知识结构如图1所示,可以概括为具有基本的生活与社交知识,扎实的基础和专业知识,广泛的交叉学科知识,熟练使用相关工具知识(如工程专业作图、数据分析、数值模拟软件等)和掌握实验与实践知识。
2)创新思维结构
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核心,其应具有基础性、批判性和创新性的思维。基础性思维的培养主要是从平时课程教学中对专业知识的吸收与消化;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是在基础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对其进行重组;创新性思维的培养是在前两种思维培养的基础上对知识点和问题的升华。
2 培养途径与方法
(1)优选与专业特点匹配的矿山企业
根据河北联合大学采矿工程专业特点,与科研能力好的企业建立培养基地,企业现场设立专门的工作室,参与现场实际课题,在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和学校导师的指导下,学会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研究课题的确定
研究课题的确定是在导师和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共同讨论后确定。以生产实际问题为主,也包括前期的技术积累基础性课题。研究的课题应具有理论与实用相互结合的特点,具有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3)建立学校与企业导师联合的指导模式
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联合指导研究生课题,形成学校导师与企业副导师联合指导模式。学校导师侧重基础理论研究,企业导师侧重实际问题的解决,是学生科研视角开阔,提高理论与实际能力。学生参与现场研究过程中,企业导师指导负责学生日常科研情况,听取汇报并提出建议,定期与学校导师沟通。
(4)构建定期协同工作模式
学生完成理论课程学习后,根据自身的知识特点和研究方向确定课题题目,选择匹配的企业单位,定期进行现场学习,参与现场项目,与课题相关专家协同工作。结合现场问题的负责性,扩展视野,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5)规范过程管理
构建科研定期参与制、定期汇报制、例会制、信息反馈制等管理制度,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良好运行提供保障,使学生综合素质得以提高。
(6)建立理论创新环境
定期邀请高校、研究院、企业教授与技术人员进行学术讲座,使研究生了解科技前沿,掌握新技术动态。定期参加学术会议,对自己的研究方向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定期学习汇总。
3 结语
采矿工程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实施,使其成为了高校与企业、科研机构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桥梁,双方的资源得到了充分的沟通,培养出的人才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适应采矿工程发展的需要,能为采矿工程领域提供强大的人才和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 郭清,赵军.浅析我国研究生教育现状及创新教育对策研究[J].科技文汇,2012(3):1-2.
[2] 王培山,王永波.工科研究生创新教育中实训模式的探索与构建[J].价值工程,2011(18):245.
[3] 巩守柳.山东研究生教育现状及改革思路[J].当代教育科学,2009(15):22-24.
[4] 方文明,王琪.理工科研究生科研基础能力均衡培养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09(10):36-37.
[5] 张建林,赵继承.关于研究生创新教育的述评及其体系的构建[J].现代教育科学,2009(4):29-34.endprint
摘 要:将专业特点和企业现场技术需求相结合,提出了校企联合指导采矿工程学科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模式,并通过制定定期协同工作模式、规范过程管理、构建理论创新环境等管理制度,使培养模式具有可操作性与科学性。
关键词:采矿工程学科 研究生 创新 实践能力 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3(c)-0182-01
研究生教育是以培养社会科学技术发展所需要的各种高层次人才为目标,激发和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为重点,以提高研究生的创新素质为目的的教育。随着研究生教育规模的扩大,如何加强研究生能力的培养,使其适应新形势,已成为造就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河北联合大学正处于教学向研究型大学过渡阶段,研究生创新能力的培养突显重要。培养出色的人才是学校持续发展的保障,因此探讨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势在必行。
当前我校采矿工程专业研究生对知识的接受和理解经常是被动式,缺乏主动性和批判性,部分学生原有知识基础薄弱,后期扩展不积极,导致对论文课题进展困难,缺乏原创性。
目前对于创新能力的研究非常多,但对针对专业研究生创新实践能力培养模式进行系统研究的不多。鉴于此,该文基于河北联合大学采矿工程学科的特点,提出以科研课题为载体,导师为导向,学生为主体的研究生创新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体系,使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得到快速提高。
1 培养要素
1)知识结构
知识的积累与沉淀是创新能力培养的根基,合理的知识结构是采矿工程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关键。采矿工程学科研究生合理创新知识结构如图1所示,可以概括为具有基本的生活与社交知识,扎实的基础和专业知识,广泛的交叉学科知识,熟练使用相关工具知识(如工程专业作图、数据分析、数值模拟软件等)和掌握实验与实践知识。
2)创新思维结构
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的核心,其应具有基础性、批判性和创新性的思维。基础性思维的培养主要是从平时课程教学中对专业知识的吸收与消化;批判性思维的培养是在基础知识积累到一定程度后,对其进行重组;创新性思维的培养是在前两种思维培养的基础上对知识点和问题的升华。
2 培养途径与方法
(1)优选与专业特点匹配的矿山企业
根据河北联合大学采矿工程专业特点,与科研能力好的企业建立培养基地,企业现场设立专门的工作室,参与现场实际课题,在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和学校导师的指导下,学会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研究课题的确定
研究课题的确定是在导师和企业高级技术人员共同讨论后确定。以生产实际问题为主,也包括前期的技术积累基础性课题。研究的课题应具有理论与实用相互结合的特点,具有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
(3)建立学校与企业导师联合的指导模式
学校导师和企业导师联合指导研究生课题,形成学校导师与企业副导师联合指导模式。学校导师侧重基础理论研究,企业导师侧重实际问题的解决,是学生科研视角开阔,提高理论与实际能力。学生参与现场研究过程中,企业导师指导负责学生日常科研情况,听取汇报并提出建议,定期与学校导师沟通。
(4)构建定期协同工作模式
学生完成理论课程学习后,根据自身的知识特点和研究方向确定课题题目,选择匹配的企业单位,定期进行现场学习,参与现场项目,与课题相关专家协同工作。结合现场问题的负责性,扩展视野,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5)规范过程管理
构建科研定期参与制、定期汇报制、例会制、信息反馈制等管理制度,为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良好运行提供保障,使学生综合素质得以提高。
(6)建立理论创新环境
定期邀请高校、研究院、企业教授与技术人员进行学术讲座,使研究生了解科技前沿,掌握新技术动态。定期参加学术会议,对自己的研究方向的国内外研究现状定期学习汇总。
3 结语
采矿工程学科研究生创新能力培养模式的实施,使其成为了高校与企业、科研机构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桥梁,双方的资源得到了充分的沟通,培养出的人才具有创新和实践能力,适应采矿工程发展的需要,能为采矿工程领域提供强大的人才和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 郭清,赵军.浅析我国研究生教育现状及创新教育对策研究[J].科技文汇,2012(3):1-2.
[2] 王培山,王永波.工科研究生创新教育中实训模式的探索与构建[J].价值工程,2011(18):245.
[3] 巩守柳.山东研究生教育现状及改革思路[J].当代教育科学,2009(15):22-24.
[4] 方文明,王琪.理工科研究生科研基础能力均衡培养研究[J].教育学术月刊,2009(10):36-37.
[5] 张建林,赵继承.关于研究生创新教育的述评及其体系的构建[J].现代教育科学,2009(4):29-3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