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空间时间自然形态和意识基本问题

2014-11-07路松杰

学理论·下 2014年10期

摘 要:空间四种自然形态与时间四种自然形态形成十六类空时自然形态体系。一切存在与不存在、实在与虚在,万物与万无、物质与精神,人类思维和意识,皆有对应的空时自然形态。空间界定形状、大小、范围、环境、结构。时间界定持续久暂性、先后次序性。空间有几何维度、自然维度、运动维度。时间只有过去经由现在指向未来一个单维维度。空间运动包括意识思维的运动皆具有单向性单维性不可逆转性,逆转必有空间因素且已变换时空。物质具有客观实在性。意识具有客观虚在性。意识和思维归属虚在的万无、精神范畴,具有零空间、零时间、零时空特性。

关键词:空间时间;自然形态;空时对应法则;意识基本问题;新自然时空观

中图分类号:BO16.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4)30-0038-07

自然是人类社会和思维之根。“道法自然”是中华文化和智慧之根。所谓“道法自然”,可以理解为探索真理必须从自然的客观存在出发。文化回归“道法自然”,是实现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复兴的根本路径。遵循“道法自然”,就是不迷信不崇拜前人他人的基本结论,自觉坚持从自然的客观存在出发,提出问题并解答问题。我们从自然的客观存在出发,提出万无时空课题和意识基本问题,诱发空间时间自然形态和十六类空时自然形态体系的发现,揭示空时对应法则,解答万无时空课题和意识基本问题,初步确立新自然时空观,为进一步揭示意识的本质和规律开启新思路,就是回归“道法自然”的亲身实践与探索。

一、自然客观存在的有和无

老子曰:“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无名,天地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

夜晚遥望天空,有星光与无星光,有月光与无月光,有云与无云,有和无共同构成广袤深邃美丽的夜空。白天,天空悬有太阳,天空必有无太阳之处。我们感受有阳光,必有无阳光的地方。这些有与无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日常所见,有与无共存是普遍存在的自然现象。

地球上有人类存在,必有地外地球人类的不存在。每个人的存在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必有世界上每个人之外的该人的不存在。万物皆有唯一性、排他性。睁开眼看得见有,必有闭上眼看不见的无,睡眠有梦,必有睡眠无梦。星云、星系、天体、黑洞、反物质、暗物质、暗能量、无机界、有机界、合成物、动物、植物、微生物、分子、原子、基本粒子、声波、光波、电磁场、引力场、睁眼、闭眼、秋波、眼神、休眠、梦境等,都是有和无、存在与不存在的对立统一体。

有,由无而生,无,因有而在。有即存在,无即不存在。有有就有无,有存在就有不存在。无中生有,有归于无。有和无,存在与不存在,如影随形,同时并立,永不分离。无是相对于有的一种存在方式,不存在本质上也是一种自然的客观的存在方式,有和无、存在与不存在共同构成世界。比如地球上有生命、房间内有人是一种存在状态,金星上无生命、房间内无人也是一种存在状态。

老子曰:“(无和有)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宇宙有无数存在,统称万物。宇宙有无数不存在,统称万无。有万物必有万无,万无相对于万物,万物相对于万无。宇宙是万物与万无的对立统一体。

恩格斯(西方)经典自然时空观认为“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时间以外的存在和空间以外的存在,同样是非常荒诞的事情。”[1]既然不存在本质上也是一种自然的客观的存在方式,一切不存在即万无也应当具有空间时间形态或方式。但地球人类现有的时空观只關注万物,却忽略万无,只解答具体万物的四维时空存在方式,无法解答万无的时空存在方式。比如,我们可以用四维时空方式界定恐龙的存在过程,但恐龙诞生之前的无、与恐龙并存的相对的无、恐龙灭绝之后的无,应当用什么时空方式来描述和界定呢?

二、意识基本问题

意识占据了人类心理生活的核心地位。意识的本性,一直以来是人类思想——不论是宗教、哲学还是科学——所面临的艰深议题。随着认知科学、心智科学的兴起,科学已经无法再回避曾一度被(敏感的意识形态领域)视为禁忌的意识现象。特别是进入20世纪90年代,意识研究迎来了“第二个黄金时期”,各种进路,诸如认知心理学、哲学、神经科学、人工智能、超个人心理学等的研究可谓如火如荼。尽管在过去几十年间人类对意识本性的理解取得重大进步,然而意识现象的独特性仍然给人类理智和科学提出了前所未有的难题,如传统心-身问题现代版本“难问题”(hardproblem)、意识结构、自我与自我感、第一人称-第三人称方法论等问题。这些难题犹如19世纪末物理学上空的“乌云”一样飘在当代意识的哲学-科学研究的上空[2]。综观当代意识研究的诸多进路,皆是抓住意识的一个方面或一个角度或一个学科专业触及的意识现象来探索意识的本性问题,基本上都是从意识某些现象入手的自说自话,鲜有从意识的自然本源入手研究意识本性(本质)的学者及其论著。

专家们认为,未来几十年,地球人类在宇宙演化、粒子调控、人造生命、意识本质等基本科学问题方面将可能会产生重大突破。其中,意识的本质是当代最具挑战性的基本科学问题,一旦突破将极大深化地球人类对自身和自然的认识,引起信息与智能科学技术新的革命[3]。要想揭示地球人类意识的本质,必须遵循“道法自然”,搞清楚意识的自然本源,还要从自然宇宙中找到与思维和意识具有共同属性的同类;必须找到思维和意识的空间时间自然形态,从而证明思维和意识是有别于物质的另一类客观存在;必须抽象概括出有别于物质共性和个性的意识的共性和个性。意识的自然本源、思维和意识的空时自然形态、意识的共性与个性,统称为意识基本问题。这些意识基本问题搞不清楚,意识的本质就无从谈起。

1.意识的自然本源是什么?在自然宇宙中有没有与意识具有共同属性的同类?既然辩证唯物主义认为对立统一规律是最普遍最一般的规律,那么在地球人类社会和思维诞生之前的自然宇宙中,什么与存在对立统一、什么与物质对立统一?很显然,在地球人类社会和思维诞生之前的自然宇宙中,思维不可能与存在对立统一,意识不可能与物质对立统一。西方哲学界普遍地把非全息对称的思维和存在、物质和意识列为两对重要的哲学范畴,这正是西方哲学的智慧盲点、文化软肋。从时间上分析,存在、物质先在且恒久,思维、意识后生且短暂;从空间上分析,物质的存在无限广泛广袤而深邃,思维、意识目前来说仍然是地球人类社会的特殊属性,相当有限狭隘浅显幼稚。因此,思维与存在、意识与物质根本不能成为相提并论、时空全息对应的哲学范畴。在自然宇宙中,应当客观存在着与思维和意识具有共同属性的同类。如果没有,难道思维和意识没有自然本源,只是伴随地球人类诞生才突然出现的吗?而思维和意识若是突然出现就不符合量变质变规律。把自不量力的思维和意识从自然的存在和万物的身边挪开,探索发现自然宇宙中与存在、物质全息对应的哲学范畴,也就是从自然宇宙的客观存在中找出与思维和意识具有共同属性且有别于物质的另一类客观存在,恢复自然的本来面目,形成自然的全面的科学的唯物的辩证的新自然时空观,是创新重构现代辩证唯物主义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的开端,即构建马克思主义现代哲学社会科学创新体系的开端。

2.人类思维和意识存在吗?思维和意识有没有空间时间存在方式?恩格斯(西方)经典自然时空观认为“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时间以外的存在和空间以外的存在,同样是非常荒诞的事情”,对比苏哲体系给空间时间下的定义“时间和空间是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时间和空间与运动着的物质不可分离,世界上既没有脱离时间和空间运动的物质,也没有脱离物质运动的时间和空间”[4],我们不难发现,当运动着的物质把空间和时间“独占”之后,思维和意识便没有了空间和时间方式,思维和意识被排除到了苏哲体系的空间和时间之外,取消了思维和意识在宇宙时空系统存在的“合法性”,从而让人类思维和意识变成了无空间和无时间的“非常荒诞的事情”。人类思维和意识存在吗?显然,人类思维和意识是存在的,虽然有别于物质,但毕竟是一种存在,既然存在就应当有空间和时间方式,不能因为尚未找到就给予否定和排斥。如果人类思维和意识没有空间和时间方式,人类思维和意识以什么样的方式存在呢?如果人类思维和意识没有空间和时间方式,如何让“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这一恩格斯(西方)经典自然时空观恒成立呢?

3.什么是意识?意识的共性和个性是什么?列宁给物质下的定义:“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5]简言之,物质是不依赖于意识又能为意识所反映的独立性客观实在。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既是物质的共性,也是物质的个性。那么,什么是意识?意识的共性和个性是什么?这是列宁完美解答物质的共性个性课题之后,迄今无人能够完美解答的课题。只有解答意识的共性和个性课题,才能分辨物质与意识的本质差异。《大学》曰“格物致知”。意思是说,只有对研究对象进行时空界定、时空分析(格物),才能达到真知(致知)。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找到意识的自然本源,找到思维和意识的空间时间自然形态,确认思维和意识的客观存在和存在方式,才能解答意识的共性和个性课题。

三、空间时间自然形态及其体系的发现

上述课题、反思与追问,在前人他人的著述中没有现成的完美的答案。全信书则不如无书。但解答这些课题、反思与追问,也不可能完全脱离或拒绝前人他人的思维指引和智慧启迪。文化之所以能够传承,中西文化之所以能够在碰撞、冲突中实现对话和交流,就是因为古人与今人、东方与西方面对着同样的自然界,包括同样的星空、太阳系、地月系、地球环境生态系统等。中华传统自然宇宙观认为“宇宙只有空间时间二因素”,恩格斯(西方)经典自然时空观认为“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中华宇宙观、西方时空观在相互隔绝的情况下,得出的结论却达到内涵和外延的高度同一、统一,足以证明中西文化同根同源,皆以自然为基础,皆从自然的客观存在出发,共同指向“道法自然”[6]。地球人类面对同样的自然、宇宙,时空贯通古今中西,决定着我们解答上述课题、反思与追问的出发点是自然,着眼点是宇宙,切入点是时空。

(一)空间自然形态的发现

书读百遍,其義自现。带着疑问读经典,更能让人受益匪浅。当我再次研读国学经典《中庸》,看到朱熹批注曰“其大无外,其小无内”时,灵感闪现,不禁惊叹:这不是中华古圣先贤对最大最小下的精准定义吗?无外为大指宇,无内为小指基本粒子。无外即再无外部空间环境的无限宏远,无内即再无内部空间结构的无限微小。受此启迪,以有无外部空间环境、有无内部空间结构为标准对空间进行分类,让无外、无内与有外、有内进行排列组合,探寻出空间四种自然形态,从大到小排列:(甲)无外无内。从再无外部空间环境的无限宏远,到再无内部空间结构的无限微小的任一基本粒子的整个空间,对应宇。(乙)无外有内。对应万无,从再无外部空间环境的无限宏远,到有内部空间结构的具体事物的有限边界,就是该事物相对的无,一切具体事物皆有相对的无,一切无的集合就是万无。如,相对于太阳的无,从再无外部空间环境的无限宏远到太阳存在的有限边界皆为太阳之无,确切地界定宇宙之内只有一个太阳。(丙)有外有内。对应万物,除基本粒子外,一切具体事物皆有内部空间结构(本)和外部空间环境(末),即“物有本末”,一切事物的集合就是万物。相对于具体事物的外在的无的空间,都大于该事物内在的本体的有的空间。(丁)有外无内。有外部空间环境,但再无内部空间结构,或地球人类暂时无法探知其内部空间结构,对应基本粒子。

(二)时间自然形态的发现

发现空间自然形态兴奋得意之余,进一步追问:时间难道没有自然形态吗?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游哉,辗转反侧。几个月后,再次研读国学经典《大学》,当读到“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时,灵感闪现,拍案惊呼:先与后、终与始不就是时间概念和要素吗?以有无始点、有无终点为标准对时间进行分类,让无始、无终、有始、有终进行排列组合,探寻出时间四种自然形态,以长短先后顺序排列:(Ⅰ)无始无终。对应宇的永恒时间,简称宙。(Ⅱ)无始有终。对应悠久的空前、远古,简称有尽。比如恐龙诞生之前的无的时间。(Ⅲ)有始无终。对应遥遥无期的绝后、未来,简称无穷。比如恐龙灭绝后的无的时间。(Ⅳ)有始有终。对应瞬间、短暂的具体事物的存在过程,简称须臾。比如恐龙在地球上的生存时间,相对于永恒的时间宙也只是一瞬而已。

(三)十六类空时自然形态体系的发现

将空间四种自然形态与时间四种自然形态互相排列组合,形成十六类空间时间自然形态,统称十六类空时自然形态体系。

第1类(甲Ⅰ),空间无外无内、时间无始无终。第2类(甲Ⅱ),空间无外无内、时间无始有终。第3类(甲Ⅲ),空间无外无内、时间有始无终。第4类(甲Ⅳ),空间无外无内、时间有始有终。空间无外无内、时间无始无终的宇宙时空总集,囊括十六类空时自然形态。宇宙、绝对存在、绝对不存在、万物、万无、物质、精神等总体类的空间和时间与第1类(甲Ⅰ)空时自然形态对应。有始的某种事物诞生之前的无的空间和时间对应第2类(甲Ⅱ)。有终的某种事物消亡、灭绝之后的无的空间和时间对应第3类(甲Ⅲ)。与有始有终的某种事物生存过程并存的无,包括该事物本体外的不存在、该事物本体内他物的不存在,这两个无的并集的空间和时间对应第4类(甲Ⅳ)。

第5类(乙Ⅰ),空间无外有内、时间无始无终。第6类(乙Ⅱ),空间无外有内、时间无始有终。第7类(乙Ⅲ),空间无外有内、时间有始无终。第8类(乙Ⅳ),空间无外有内、时间有始有终。例如:以宇宙无始为始、无终为终的某种事物之外并存的无的空间时间对应第5类(乙Ⅰ)。以宇宙无始为始在某一刻消亡的某种事物之外并存的无的空间和时间对应第6类(乙Ⅱ)。在某一刻诞生直到宇宙无终的某种事物之外并存的无的空间和时间对应第7类(乙Ⅲ)。与某一刻诞生又在某一刻消亡的某种事物之外并存的无的空间和时间对应第8类(乙Ⅳ)。具体的无的空间时间自然形态各有差异,万无整体的空间时间对应第1类(甲Ⅰ)。

第9类(丙Ⅰ),空间有外有内、时间无始无终。第10类(丙Ⅱ),空间有外有内、时间无始有终。第11类(丙Ⅲ),空間有外有内、时间有始无终。第12类(丙Ⅳ),空间有外有内、时间有始有终。例如:以宇宙无始为始、无终为终的某种事物的空间时间对应第9类(丙Ⅰ)。以宇宙无始为始在某一刻消亡的某种事物的空间和时间对应第10类(丙Ⅱ)。在某一刻诞生直到宇宙无终为终的某种事物的空间和时间对应11类(丙Ⅲ)。在某一刻诞生又在某一刻消亡的某种事物的空间和时间,对应第12类(丙Ⅳ)。该事物本体内他物不存在的空间和时间,也对应第12类(丙Ⅳ)。具体事物的空间时间分别对应第9-12类空时自然形态,万物整体的空间时间对应第1类(甲Ⅰ)。就具体事物来说,无始只是不知其始,必定有始;无终只是不知其终,必定有终。那么,具体事物的空间皆有外有内、时间皆有始有终恒成立。

第13类(丁Ⅰ),空间有外无内、时间无始无终。第14类(丁Ⅱ),空间有外无内、时间无始有终。第15类(丁Ⅲ),空间有外无内、时间有始无终。第16类(丁Ⅳ),空间有外无内、时间有始有终。以存在时间的久暂、先后为标准把基本粒子分为四类,分别对应第13-16类空时自然形态。

空间时间自然形态和十六类空时自然形态体系的发现,属于元初性、本真性、原始性、基础性发现。正像0和1是计算机虚拟世界的源代码一样,空间四种自然形态、时间四种自然形态、十六类空时自然形态体系是宇宙的源代码。以宇宙源代码为基础,地球人类思考、探索、发现、发明、创新、创造的闸门由此打开。

四、自然宇宙的对立统一

地球人类社会和思维诞生之前的宇宙称为自然宇宙(自在自然)。地球人类涉足、利用、改造的自然称为人化自然。人化自然和地球人类观测、感知、洞察、思考、探索的宇宙称为人文宇宙。地球人类社会和思维诞生之后,宇宙进入自然宇宙和人文宇宙并存时代。

“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共存、有无共生、表里如一、内外兼修、虚实辩证等,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空时自然形态及其体系的发现,与中华民族传统的朴素的辩证法思想相结合,会产生诸多联想。我们可以探讨一下存在与不存在、实在与虚在、万物与万无、物质与精神的对立统一关系。

有存在必有不存在。一个具体的存在,必有四个相对的不存在与之对应,一个存在与四个不存在,皆能在十六类空时自然形态体系中找到对应的空时自然形态,且其并集等于宇宙时空总集,遵循同一律、排他律。恐龙的具体存在对应第12类(丙Ⅳ),空间有外有内、时间有始有终。恐龙诞生前的无限不存在对应第2类(甲Ⅱ),空间无外无内、时间无始有终。恐龙灭绝后的无限不存在对应第3类(甲Ⅲ),空间无外无内、时间有始无终。恐龙本体之外的相对不存在对应第8类(乙Ⅳ),空间无外有内、时间有始有终。恐龙本体之内的相对他物的不存在对应第12类(CⅣ),空间有外有内、时间有始有终。恐龙的存在与四个不存在的时空并集等于无外无内、无始无终的宇宙时空总集。如果把无限大的黑板当成宇宙时空总集,恐龙诞生与灭绝的过程相当于在黑板上画上恐龙又抹去恐龙。任意一组存在与不存在的并集,等于宇宙时空总集。宇宙是存在与不存在的对立统一体。

有实在必有虚在。根据恩格斯(西方)经典自然时空观,“一切存在的基本形式是空间和时间”是全称判断,反过来只要找到无的空间和时间形态就可以证明无也是一种存在状态,十六类空间时间自然形态体系解答了无的空间时间自然形态课题,就可以推导出无也是一种存在状态的结论。瓶中无水,室内无人,金星上无生命,都是无的存在状态。这个不存在恰恰印证了另一个存在,就是无中生有。一切不存在都有空间时间自然形态与之对应,一切不存在都是离不开存在的非独立性存在。所谓非独立性存在就是具有客观虚在性的不存在,是一种离开存在就不能独立存在的客观虚在。存在不存在都是客观存在,存在具有客观实在性,不存在具有客观虚在性。一切实在即存在、一切虚在即不存在的基本形式都是空间和时间。宇宙是实在与虚在的对立统一体。

有绝对存在必有绝对不存在。列宁指出:“世界上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什么也没有,而运动着的物质只有在空间和时间之内才能运动。”[7]这是绝对存在与绝对不存在的科学定义。运动着的物质是绝对存在,什么也没有是绝对不存在。宇宙时空系统充满运动着的物质,所有运动着的物质的时空并集,等于宇宙时空总集,这是绝对存在。什么也没有,指的是整个宇宙时空系统除了运动着的物质之外什么也没有,这是绝对不存在。绝对这一词汇或概念的空间无外无内、时间无始无终。绝对存在、绝对不存在均对应第1类(甲Ⅰ),空间无外无内、时间无始无终。绝对存在具有客观实在性,绝对不存在是离不开绝对存在的非独立性存在,具有客观虚在性。宇宙是绝对存在与绝对不存在的对立统一体。

有万物必有万无。万物是对一切具有客观实在性的相对存在和绝对存在的统称。具体的物是相对存在,万物总体是绝对存在。万无是对一切具有客观虚在性的相对不存在和绝对不存在的统称。具体的不存在是相对的不存在,万无总体是绝对不存在。绝对存在是指无外无内无始无终的宇宙万物总体的主导实在性,绝对不存在是指无外无内无始无终的宇宙万无总体的共生虚在性。实在性主导虚在性,实在性有何变化,同时虚在性也发生相关联的变化。万物是运动的主体、本因、动力之源,万无是万物运动、发展、变化、消亡、诞生新事物的内外部环境和条件。宇宙是万物与万无的对立统一体。例如轨道交通,前方轨道无障碍物是动车运动的条件,前方有另一辆故障动车存在却依然运行,于是就发生了“7·23”甬温线动车追尾事故。

有物质必有精神。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有规律的。规律是物质运动的共性,是离不开物质运动的非独立性存在。宇宙万物运动同一的统一的内在的本质、一般的法则、普遍的总规律、总趋势、总方向(统称规律、道),皆是离不开物质运动的非独立性存在,具有客观虚在性,只能通过物质运动才能得到体现,才能被人类意识捕捉。我们把这种离不开物质运动的非独立性存在即万物运动的同一的统一的共性、规律、道称为宇宙万物的精神,简称精神。物质是对具体万物独立性实在性的高度概括,精神是对离不开物质运动的非独立性虚在性的规律和道的高度抽象。精神的空间时间自然形态对应第1类(甲Ⅰ),空间无外无内、时间无始无终。精神的空间是质量为零、能量为零的立体零空间,精神与物质运动共生同在,物质运动永恒决定精神即规律、道的永恒。精神须臾不离物质,亲密无间、如影随形,这是宇宙更深邃、更深奥的零空间、零时间、零时空存在方式,达到了宏观与微观、瞬间与永恒的对接、转换、同一、统一。每个微观都存在决定整个宏观的存在,每个瞬间都存在才叫永恒,只要有一个瞬间不存在就不能称为永恒。物质运动及其规律、道即精神就在你身边和你躯体、心灵之内,规律、道与你身心的距离为零空间、零时间、零时空。零空间、零时间、零时空,确切精准地表达物质与精神处处不离、时时不离、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自然本质。

精神是离不开物质的非独立性客观虚在,不可撼动物质的独立性客观实在。唯物主义从来都不是只见物质不见精神的“独物主义”。辩证唯物主义从诞生到现在,其创立者、继承者皆一以贯之地捍卫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又坚持不懈地探索着世界的精神统一性,即揭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最一般最普遍的规律。显然,否定世界的精神统一性,其实质是唯物主义者在搞自我否定。冲不破这一自我否定、自相矛盾的藩篱,辩证唯物主义就不可能产生新的质的飞跃。宇宙是物质与精神的对立统一体。世界具有物质统一性,又具有规律、道即精神的统一性。世界是物质与精神二元并立、并由物质一元主导的世界。这是自然、客观、全面、彻底的辩证唯物主义宇宙观、世界观。承认物质精神二元并立,不可能否定、也否定不了物质的一元主导地位。承认物质精神二元并立,符合自然的客观实际,与唯心主义没有必然的联系。承认物质精神二元并立,只要坚持物质一元主导,深刻认识到精神是离不开物质的非独立性客观虚在,就不可能陷入唯心主义泥沼。这里的精神指物质运动的内在的同一的统一的规律和道,与传统的精神有着本质的区别,传统的精神有时指上帝的意志或人的意志。

光影以光的速度传播,是最直观的宇宙信息传递方式。光影持续地以切点、切线、切面的零空间、零时间、零时空方式传达、广布于宇宙万物表层。光影以光的速度在宇宙万物表面形成切点、切线、切面所用的时间、空间、时空几乎为零。以光影方式存储、传播的人类信息也能以光的速度传递。互联网信息的最终表达方式只有切点、切线、切面三种方式。3D打印技术属于产品制造,成形过程是切片(切面)的层层累加,每个切片的信息传导仍然以切面的方式表达,不可能有第三维度。

以“绝对不存在宇宙绝对精神”的全称判断来断定宇宙绝对精神的不存在,本质上是用绝对来否定绝对,是不符合自然逻辑的。宇宙绝对精神是指宇宙万物内在的同一的统一的唯一的简单的规律和道。地球人类社会和思维诞生之后,基于地球人类意识和社会实践产生的思维智慧、科学技术、宗教艺术、法律道德、文化精神,称为人文精神。宇宙精神与人文精神是“道可道,非常道”的关系。就是说地球人类可以不断揭示、阐述宇宙精神,并无限地接近宇宙精神,但人文精神与真正的宇宙精神(自然之道)总是有一段若即若离的距离,人文精神不可能完全达到与宇宙精神的吻合、同一状态(非常道)。地球人类对规律的认识,只是人文精神对宇宙精神认识过程的一个阶段,而不是终点。本文凡排列在文化之后的“精神”指“人文精神”,凡排列在意识之前或与物质并列的“精神”指“宇宙精神”。

五、宇宙根定义

存在与不存在、实在与虚在、万物与万无、物质与精神对立统一共同构成空间无外无内、时间无始无终的宇宙。宇宙空间大至无外小至无内绝对无限,并包含其余相对有限的三种空间自然形态;宇宙时间无始无终绝对无限,并包含其余相对有限的三种时间自然形态,宇宙时空囊括十六类空时自然形态体系。宇宙是绝对无限空间包含相对有限空间,绝对无限时间包含相对有限时间,存在、运动、变化、发展的空时流程总集。——这就是宇宙根定义。根,即根源,总括、涵盖自然界、地球人类社会和思维。

在自然宇宙中,存在与不存在对立统一、有与无对立统一、实在与虚在对立统一、万物与万无对立统一、物质与精神对立统一。地球人类社会和思维诞生之后,增加两个对立统一关系,意识与意识行为对立统一,思维和社会存在对立统一。这几组对立统一关系的双方的空间和时间都是全息对称关系。所謂全息对称,指双方的时空并集等于宇宙时空总集,或者双方的空间、时间完全吻合、匹配。意识、思维具有客观虚在性,是离不开物质运动的非独立性存在,归属万无、精神范畴。意识行为和社会存在具有客观实在性,归属万物、物质范畴。无、虚在、万无是中华民族传统的文化元素、智慧因子。中华文化元素、智慧因子修补了西方哲学的智慧盲点、文化软肋。

六、空时对应法则

一切存在与不存在、实在与虚在、万物与万无、物质与精神的空间和时间均不超出十六类空时自然形态体系,这是一个自然法则;一切存在与不存在、实在与虚在、万物与万无、物质与精神,都有对应的空时自然形态;只要有具体的空间就有具体的时间与其对应;有空时之因必有空时之果,有空时之果必有空时之因,空时之因与空时之果必然对应。这一自然法则和三个对应关系统称为空时对应一级法则——自然法则,即“道法自然”。又称宇宙第一信号系统。

地球人类社会和思维诞生之后出现空时对应二级法则——人文法则,即“格物致知”、“致知在格物”。格物即对事物或对象进行空间、时间要素的界定、分析,掌握了事物或对象的空间时间特性、规律之后,就得到真知了。地球人类给存在与不存在、万物与万无起名子或下定义时运用的就是空时对应界定与区分。所以说,“格物致知”就是在空时对应自然法则基础之上的空时对应二级法则——人文法则。又称宇宙第二信号系统。

空时对应自然法则的载体是运动着的物质,空时对应人文法则的载体是语言文字,沟通空时对应自然法则、人文法则的是空间时间自然形态和十六类空时自然形态体系。每一个音节、语言、文字、符号均对应不同的空间和时间自然形态且对应主客观世界的实在性与虚在性。一点一滴、一哼一哈、一颦一笑,皆遵循空时对应法则。

空时对应法则是宇宙万物万无(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普遍一般的客观规律。空时对应自然法则是宇宙物质与精神的核心和灵魂。空时对应人文法则是地球人类科学文化智慧知识体系和社会实践的核心和灵魂。自然法则是地球人类揭示宇宙奥秘的金钥匙;“道法自然”。人文法则是人们打开地球人类智慧宝库的金钥匙;“格物致知”。人文法则与自然法则接轨,构建出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的智慧高速公路。宇宙万物万无皆自在地遵循着空时对应法则。地球人类的一切活动和人的生命过程皆自觉不自觉地自然地客观地遵循着空时对应法则。

七、空间和时间的维度

维度即方向性。传统时空观认为空间是三维的,时间是单维的。我们认为,空间的维度可分为几何维度、自然维度、运动维度三类。空间的几何维度是三维的,即任意空间都可用三维定位法定位,通过空间任意一点有且只有三条互垂线。高中时代学习辩证唯物主义时空观和立体几何时,就发现哲学从自然科学几何学中直接拿来的空间三维概念有较大的局限性,无法科学解答客观世界存在的切点、切线、切面本身的维度。空间的自然维度有零维、单维、二维、三维、可数维、无数维、有限维、无限维。从空间任意一点出发可以有零维的点、单维的线、二维的面、三维的互垂线以及可数、无数的直线、射线,且任意方向皆有空间存在。点是从零维到有限维和无限维的综合体。点不运动是零维,点运动起来可能有有限和无限的方向,就可能有有限和无限的维度。因此,地球人类意识、图画、影像能通过点表达宇宙万物,点是地球人类意识的最基本单元,也是色素、像素的最基本单元。

地球公转自转的方向亘古不变。依据空间时间无限细分原理,考察钟摆、颤动的铁条、蜂鸟的翅膀、绕核高速运转的电子,它们皆无法同时向两个方向运动。跳动的心脏要么向内收缩要么向外膨胀,不可能同时即向外又向内运动。内、外称为同一方向的集合。一发普通炮弹或一枚巡航导弹发射后爆炸前同时只能向一个方向运动,爆炸后的所有弹片只能从爆心由内向外一个方向的集合运动,每个相对独立的弹片在爆炸力和地球引力的作用下只能向一个方向运动,终止于目标物或地表层,归属于目标物或地球的一个方向运动。宇宙万物一切相对独立的空间个体、空间单元、空间集合只能向一个方向或一个方向的集合运动,其运动的维度在本质上是单向单维不可逆转的。宇宙万物运动皆为空时流程,一切空时流程皆不可逆转,逆转必有空间因素且已变换时空。零维、二维、三维、多维、无限维是相对的,单维是绝对的。空间运动本质的单向性单维性不可逆转性决定时间的单向性单维性不可逆转性,从而决定一切空时流程的单向性单维性不可逆转性。也就是说时间只有过去经由现在指向未来一个单维维度。地球自转公转的单向性单维性不可逆转性,决定地球时间的单向性单维性不可逆转性,从而决定地球空时流程的单向性单维性不可逆转性。宇宙万物空间运动本质的单向性单维性不可逆转性,将理想条件下的惯性定律引向整个宇宙,是宇宙内在的同一的统一的唯一的简单的道。宇宙是无数无限空间个体或集合的惯性即空间单向性单维性不可逆转性的复合体。开弓没有回头箭、破镜难圆、覆水难收、一日难再晨、盛年不重来,都是对空时流程单向性单维性不可逆转的生动写照。

八、意识基本问题的初步解答

(一)思维和意识的空间时间自然形态

无机物以空间差、时间差、时空差的方式记录内部空间结构和外部空间环境交互作用的痕迹,如地形、地貌、化石。动物、植物、微生物皆以空间差、时间差、时空差的方式,对内外部空间因素的交互作用形成的空间差、时间差、时空差产生应激反应。每个孩童对主客观世界的认识都是从感知有和无的空间差、时间差、时空差开始的。例如色差、光差、形差、重量差等。意识是有和无、存在与不存在、万物与万无、物质与精神(宇宙精神加人文精神)在人脑中的反映,是主客观世界实在性与虚在性交互作用、融合、升华的产物。人体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五大感觉系统皆以神经元触点的方式感知内外部世界。就是说视源、听源、嗅源、味源、触源,不论远近强弱皆以端点映射的方式,首先投射在五大感觉系统的神经元末梢触点曲面上,地球人类神经系统以零维切点、单维切线、二维切面的方式感知内外部世界,形成意识和思维。切点、切线、切面是无体积、无质量、无能量的零空间。进入大脑后以点、线、面为原始材料进行加工形成立体思维,思维是有体积、无质量、无能量的立体零空间。客观世界、主观世界都是立体的,意识以切点、切线(含直线、曲线)、切面(含平面、曲面)的空间时间方式沟通、感知、反映主客观世界。即使我们的思维认识到球体、方形体等是立体的,大脑中该立体物的映像始终只能是一个侧面(含平面、曲面),因为我们的视觉同时只能感知立体物沿视力切线形成的横截面的一个侧面。意识的空间自然形态以有外无内的零维的切点、有外有内的单维的切线、有外有内的二维的切面三种方式存在,永远没有第三维度,是零体积、零质量、零能量的零空间,时间本质是能够回想重现的有始有终的瞬间,接近于零时间。

地球人类用零空间零时间零时空的方式表达零维、数维、万维、无限维的宇宙万物万无,就是在运用零体积、零质量、零能量的最简约的智能时空方式探索解读宇宙。地球人类意识和思维具有零空间、零时间、零时空特性。

(二)意识的自然本源和社会本源

意识和思维的定义意识的自然本源是实在、虚在、万物、万无、物质、精神。

意识的社会本源是实践。意识通过个人实践和社会实践,遵循空时对应法则,认识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实在与虚在、万物与万无、物质与精神。

意识不仅仅是大脑对物质的反映。意識是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实在与虚在、万物与万无、物质与精神在地球人类大脑中的时空映像。时空映像的积累、回想、重现,遵循空时对应法则,形成认识和知识。思维是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实在与虚在、万物与万无、物质与精神的时空映像在地球人类大脑中的运动。时空映像在运动中被大脑捕捉到空时对应关系和空间差、时间差、时空差,形成智慧和方法。

意识与意识行为对立统一。思维和社会存在对立统一。社会存在影响决定思维和意识的境界水平,意识行为承载体现意识和思维的层次品位。

(三)意识的共性与个性

客观虚在性并不是地球人类社会和思维诞生之后才偶然出现的,在自然宇宙中客观地存在着与思维和意识同样具有客观虚在性的同类。比如自然界的无、不存在、万无、精神,均是不能离开物质运动的非独立性客观虚在。

地球人类意识相对于物质的共性与个性具有客观虚在性,与万无、精神同类同属性,是不能离开物质的非独立性客观虚在。地球人类意识诞生时离不开主客观世界的实在与虚在、万物与万无、物质与精神和地球人类大脑这一物质载体的交互作用,表达时离不开具体的声音、肢体语言或抽象的图形符号文字,进一步记载和传播时离不开物质载体和传媒。意识在本质上是无体积、无质量、无能量的宇宙实在与虚在、万物与万无、物质与精神在地球人类大脑中的时空映像。

(四)意识思维运动的单向性单维性不可逆转性

宇宙万物空间运动本质的单向性单维性不可逆转性,决定意识思维运动的单向性单维性不可逆转性,就是人们通常所说的“心无二用”,每个人都可以通过肢体运动小实验来验证。我们都与同伴们玩过剪刀、石头、布的游戏。如果一个人用左右手互博,就会发现大脑同时只能对肢体发出一条指令,左右手不能同时伸出不一样的手形。大脑反应再神速,发出两条不同指令也必然存在空间差、时间差、时空差,左右手伸出不同手型也必然存在微小的空间差、时间差、时空差。但当大脑把双手当作一个空间单元或集合时,发出一条指令,两个手便可同时伸出同样的手形。两臂张开是肢体由内向外一个方向运动,只需要大脑向双臂集体发出一条指令,因此两臂可以同时打开。若把两手臂看作一个空间组合以假想的点、线为对称,则可以实现同时的同向、向外、向内、相对、互逆、对称的距离相等的运动。若两手臂起点不一致且运动方向不一致、不对称、不关联、不同距、不同形时,则需要大脑一先一后发出两条指令。一个人的思维不可能同时既在过去又在现在又在将来,若同时反映过去现在将来,则大脑必然已经将这一过去现在将来当作一个相对独立的空间单元或空间集体的空时流程。大脑不可能同时回想过去又展望未来,不论从将来回到过去、从现在回到过去或从过去指向未来、从现在指向未来,必然存在两个意念的空间差、时间差、时空差。同一台电脑中的同一音频、视频不可能用一个播放器在播放的同时又去回放。互联网虚拟世界的信息传导遵循空时对应法则,其信息运动也具有单向性单维性不可逆转性。

意识思维运动的单向性单维性不可逆转性,证明纷繁复杂的意识思维运动仍然遵循宇宙万物运动规律,从而捍卫了辩证唯物主义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所以说,宇宙万物空间运动本质的单向性单维性不可逆转性,是宇宙万物内在的同一的统一的唯一的简单的规律和道,即宇宙绝对精神。从而证明,世界即有物质统一性,又有精神统一性。世界如果没有精神即规律、道的统一性,宇宙万物的运动包括人类意识思维的运动将无章可循、混乱不堪。自然面前物物平等,真理面前人人平等。我们没有资格批判已经成为过往的前人,更没有必要与持不同观点的同时代的他人展开激烈的争论。真理具有自明性。我们只需要比较全面、彻底、系统、完整、科学、正确地描述、揭示自然的客观存在及其内在的规律和道,虚心接受社会实践、科学实验、民众生活、时代发展、历史进程的检验。

九、新自然时空观的初步确立

从自然的客观存在出发,发现空时自然形态及其体系和空时对应法则,揭示宇宙万物空间运动包括意识思维运动的单向性单维性不可逆转性,解答万无时空课题和意识基本问题,让我们对空间、时间有了更加天然、全面、深刻、清晰的认识:一切存在(有)与不存在(无)的基本形式都是空间和时间。空间界定存在与不存在的形状、大小、范围、环境、结构。时间界定存在与不存在的持续久暂性、先后次序性。空间时间自然形态及其体系的发现,天然、客观、完整、系统、科学、清晰地对宇宙空间、时间、时空进行界定、分类,没有一点主观人为痕迹。

我们可以把恩格斯(西方)经典自然时空观的著名论断进一步表述为:“一切存在与不存在的基本形式都是空间和时间,时间以外的存在、不存在和空间以外的存在、不存在,同样是非常荒诞的事情。”这就是新自然时空观。新自然时空观给万无、精神以及意识、思维、文化、人文精神等客观虚在找到了存在根据,即都有空间时间自然形态且不与物质运动的空间时间方式相冲突、相矛盾;找到了存放之所,皆是离不开存在、万物、物质的非独立性存在,即虚在。新自然时空观是中国人运用中华优秀传统的形而上思维取得的最新智慧成果。新自然时空观吸纳了“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道法自然”、“格物致知”、“一阴一阳之谓道”、“虚实辩证”等中华优秀传统哲学思想文化的精髓,给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打上了中华优秀传统哲学思想文化的烙印,实现了辩证唯物主义与中华优秀传统哲学思想文化的自然根部对接,让马克思主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纵深层面实现中国化,为中华优秀传统哲学思想文化时代化、大众化、国际化开辟广阔前景。新自然时空观是对恩格斯(西方)经典自然时空观和中华传统自然宇宙观的继承和发展、丰富和完善、突破和超越。因为不存在也有空间时间自然形态,也是一种客观存在状态,新自然时空观添加“不存在”同位语其实并没有改变恩格斯(西方)经典自然时空观的本意,从而重新确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全面、彻底、系统、完整、科学、正确的自然时空观。

苏哲体系关于空间时间的论断应进一步表述为:“运动着的物质的存在方式是空间和时间,空间和时间与运动着的物质不可分离,世界上既没有脱离空间和时间运动的物质,也没有脱离物质运动的空间和时间。万无、精神、意识、思维、文化、人文精神等一切虚在的存在方式也是空间和时间,且相对于物质运动的客观实在性具有客观虚在性。由于万无、精神、意识、思维、文化、人文精神皆是离不开物质运动的非独立性客观虚在,从而在更高层次更高境界上捍卫了辩证唯物主义关于空间和时间与运动着的物质不可分离的原理。”这也是新自然时空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恩格斯.反杜林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0:49.

[2]李恒威.当代意识研究中的东西方对话[N].中国社会科学报,2009-07-28(5).

[3]赵永新.中国不能再与科技革命失之交臂[N].人民日报,2009-09-08(9).

[4]卫兴华,赵家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42-43.

[5]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130.

[6]路松杰.超时空理念在农行的实践运用与理论探索[J].经济研究导刊,2014(14):252-256.

[7]列宁.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0: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