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川近代人物生平事迹考辨二则

2014-11-06陈鹤

文史杂志 2014年6期

陈鹤

提 要:廖平和吴之英是四川近代著名的经学家,但由于资料的匮乏,使二人的一些事迹长期不彰。通过对史料的梳理和考察,可以考辨出1919年为廖平治病的医生为陆景廷,吴之英参加朝考的时间为1883年。

关键词:廖平,吴之英,生平事迹

廖平和吴之英是四川近代著名的经学家,但由于资料的匮乏,使二人的一些生平事迹长期不彰,各类书籍的记载时有失误之处。今笔者不揣谫陋,订正二位先生的生平事迹,望诸博雅君子不吝赐教。

一、为廖平治病的是陆景廷

1985年由巴蜀书社出版的《廖季平年谱》收有廖宗泽的《六译先生年谱》,其中记述1919年4月17日(农历三月十七)廖平中风。

三月十七日晨,先生在寓剃头。晚餐时忽失箸,声喑掌挛,昏迷不省,逾时始苏。急延谭焯庵、徐堪(同县举人)至,诊视后,投以表剂,不效。县人胡益智谓面有光彩,恐亡阳,主用补阴回阳之药。卢医锦亭云:高年衰阳,内邪发动。因剃头为风所乘,非实风也。当以参、附、术助正气,而佐以化痰开窍之剂。十日后饮食渐复…… [1]

“卢锦亭”未闻其人,当为“陆景廷”之误。《吴虞日记》:

(1919年4月21日)吴理君来,约同步至廖季平丈宅,看其风疾,口不能言,右手麻木不仁,心耳如旧,盖剃头受外风引动内风也。如系蹉跌而得之风疾,则比较此为重矣。值陆景廷在彼主方,言是阳虚肾虚,痰湿过重,小解带红则湿热也。廖丈见予笑,频点其首,后又令予等去,转入睡室。廖丈药须化[花]红,陆景廷言,盛吟皋有之,予作书与冯剑萍,托其带觅。[2]

陆景廷(1875—1933,名守文,江苏吴县人),为晚清民国时期成都地区的名医,著有《四时温病条论》。他与沈绍九(1865—1936)、王朴诚(1879—1961)、顾燮卿(1884—1943)合称“成都四大名医”。 [3]一说,无王朴诚,而有张子初。[4]

由此可知,1919年为廖平治疗疾病的医生当为陆景廷。

二、吴之英参加朝考的时间是1883年

吴之英先生(1857—1918,字伯朅,四川名山人)是近代四川地区传统文化的领军人物。随着传统文化研究的日趋升温,吴之英先生的生平事迹和道德文章受到越来越多学人的关心;但有关先生的一处生平的记述却存在问题。

吴之英先生与杨锐、刘子雄、陈崇哲到北京参加朝考的时间,多数文献记载为1882年(光绪八年,壬午)——如张栩为的《吴之英》(载《四川近现代人物传(第一辑)》,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出版社,1985年),张栩为、吴洪武的《倡扬蜀学反帝救国的吴之英》(载《四川近现代文化人物》,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年)和吴洪武、吴洪泽的《吴之英先生年谱》(载《吴之英诗文集》,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年)等文献就这样认为。

但依据吴之英先生自己的记述和现存档案材料以及当时人的记述,吴之英先生到北京参加朝考的时间应该是1883年(光绪九年,癸未)。8月5日(七月初三),吴之英先生与其他四十七名优贡一起在养心殿朝见光绪皇帝。吴之英先生考中二等第二十二名,被授以教职。证据材料有以下五条。

吴之英先生在《上海行·序》中称:“癸未夏,计偕入都,经上海。”[5]计偕一语出自《史记·儒林列传》序:“郡国县道邑有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所闻者,令相长丞上属所二千石,二千石谨察可者,当与计偕,诣太常,得受业如弟子。”司马贞《索隐》注释:“计,计吏也。偕,俱也。谓令与计吏俱诣太常也。”后世遂用“计偕”一语称学人赴京考试。

《翁同龢日记》:“(七月)初三日 晴朗,早凉。是日优贡引见,凡四十八人,知县廿一人,(一等遗二人。)教职廿七人。(皆二等。)见时述恩合之为人,慈谕尚及三年来见时事。”[6]

《清实录·德宗实录》:“(光绪九年七月)辛巳 引见各省考取优贡生。得旨。解锡桂等二十一名,以知县用。任宝徵等二十七名,以教职用。”[7]

《光绪宣统两朝上谕档》:“光绪九年七月初三内阁奉 上谕此次考试各省优生解锡桂、赵乃普、朱裕谦、郭建皋、高锡华、于宗潼、张庆和、彭树华、曾兆锟、项兆骧、程延鸿、杨家騵、周丕绅、张家权、胡丰谷、丁经三、朱启勋、姚文楠、杨锐、何作照、曾寿祺,均著以知县用。任宝徵、裴维信、张侃、米毓瑞、韩照庚、高骏声、冀承诗、葛维垣、郑景翘、李光坤、赵启霖、沈祖荣、潘学海、张澹、王安邦、童昶、齐沄、罗兆麟、江俊、胡朋、唐芝荣、柯树荣、曹树勋、陈崇哲、梁吉祥、吴之英、许汝赓,均著以教职用。钦此。”[8]

赵启霖《瀞园自述》:“揭晓引见养心殿,奉旨以教职用。各省优贡共八十余人集京师,皆得晤见,其中如绵州杨锐、通州范钟、上海姚文楠,知名者颇不乏人。”[9]

综上所述,吴之英先生到京参加朝考的时间应该是1883年,即光绪九年。

注释:

[1] 廖宗泽.廖季平年谱[M].成都:巴蜀书社,1985.P78.

[2] 吴虞.吴虞日记[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P457—458.

[3] 任一民.四川近现代人名录[M],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1993. P172、152、12—13、243—244.

[4] 邓穆卿.成都旧闻[M].成都:成都时代出版社,2004.P135.

[5] 吴之英,吴之英诗文集[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P37.

[6] 翁同龢.翁同龢日记(第四册)[M].北京:中华书局,1992.P1758.

[7] 中华书局.清实录(第五十四册)[M].北京:中华书局,1987.P325.

[8]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光绪宣统两朝上谕档(第九册)[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P222.

[9] 赵启霖.瀞园自述[A].湖南文史资料(第28辑)[J].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7年.P4.

作者单位: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文化与旅游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