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摸不透的“碧鸡坊”
2014-11-06冯广宏
冯广宏
一千多年前的《益州记》说:成都的古坊有120个,其中排在第四号的最出名,名叫“碧鸡坊。”
清初诗人张邦伸,还专门为此写了几句诗:
成都名坊一百二,碧鸡当时列第四。
西郊曾入杜陵诗,金马并载华阳志。
他讲的“华阳志”,就是东晋常璩编撰的《华阳国志》,最早记载西南地区的史地和掌故。书里《南中志》提到禺同山里“碧鸡、金马,光影倏忽”,被人视为“山神”,相当神秘。据考证,此山位于云南大姚与四川攀枝花一带,那里金属矿物储量丰富,有些露天矿石在阳光下闪闪发光。其实所谓碧,就是一种富含二氧化硅和铁质的矿石,主要由隐晶质石英组成,颜色晶绿可爱。日久天长,便传播出这些神话来……
值得注意的是,碧鸡和金马似乎穿着连裆裤,要出现一起出现。它们一直不肯分开,于是被通称为“金马碧鸡之神”。
在公元前1世纪中,方士们曾经向汉宣帝提出建议:派人到益州去祭,把那些神灵请到京城来。于是就有钦差大臣到达蜀郡,后来还在成都修了一座金马碧鸡祠。专管这一祠庙的官员待遇不低,大多有着“主簿”的职称。那庙子一直到宋朝还在。祝穆《方舆胜览》说,成都府的金马碧鸡祠,“在金马坊前”。尽管在成都“坊”的名录里,《益州记》举出的碧鸡坊最为出名,可是它的孪生姐妹金马坊,也绝不能小看。
碧鸡坊不但名字新鲜,而且环境优美。盛唐诗人杜甫在成都流寓时,常常经过那里。他在《西郊》诗中吟道:
时出碧鸡坊,西郊向草堂。
市桥官柳细,江路野梅香。
他老先生到府里办公,回家时总要走过那个坊。然后经过热闹的市桥,说不定还要在集市上买回一点酒菜,拿到自家的草堂里享用。一路上官方种植的杨柳,枝条拂面;江畔的丛丛野梅,飘来缕缕清香,真正是一块人间福地。而那起点,就是可爱的碧鸡坊!
碧鸡坊的具体位置究竟在哪里?目前许多学者动了不少脑筋。不过,随着他们考证的线索不同,得出的结果也就不大一样。
有一派学者主张根据杜甫上面四句诗来分析,因为那是当时当地最直接的记录。杜少陵在成都的办公地点,想是西川节度使的治事厅,这厅的故址就在现今天府广场展览馆的东侧。既然他“时出”碧鸡坊,显然那坊是他回家的必经之路,来回走过不止一趟。下一句谈到的“市桥”,位置在现今西胜街的南面,当初是旧郫江上边的重要桥梁,连通古来商贸繁荣的府市。过桥之后,还有一条锦江横在面前,所以他老人家所循的“江路”,必然是锦江北岸的道路,沿这条路西行,一直走回草堂。按这条路线推测,唐代的碧鸡坊,应该在展览馆与西胜街之间。印证一下宋代黄庭坚《浣花溪图引》“碧鸡坊西作茅屋”的诗句,也完全符合。
另一派学者却不这么看。因为在诗歌的语境中,往往有点浪漫主义轨迹,不能当真。重要的是碧鸡和金马,总该连在一起。汉朝的金马碧鸡祠,宋代皇帝赐号“昭应庙”,以后各代又称昭应寺、昭应祠,那祠庙的位置基本没有变动,就在老成都的金马街上,金马坊当然也会坐落在那里。当前恢复的“文殊坊”历史文化保护区,已经把祠和坊都网罗在内。
按照这条思路去探索,碧鸡坊与金马坊不可能隔得太远。四川省文史研究馆编撰的《成都城坊古迹考》指出,从清代老地图上发现,红石柱街上的石柱,就是古碧鸡坊坊门的柱子;附近的白家塘,则是宋代碧鸡坊内的池沼遗迹。古时著名的社区里,总不乏这种水池,不仅给居民用水带来方便,而且随时可起消防作用。
这派主张,金马坊和碧鸡坊,双双对对栖息在现代的“文殊坊”范围内——这话看来蛮有道理。
碧鸡坊那地方,还因中唐女诗人薛涛修了一座吟诗楼,让古今文士殷切向往。
薛涛是一位受封建社会欺压很深的女性。她自幼大概受父辈牵连被迫进入乐籍,成为社会低层的三陪女,学习诗词歌舞,好给达官贵人陪酒。可是她生性聪颖,不但刻苦学习,获得了较高的文化,而且还锻炼出敏捷的口才,同时又做得一手好诗,写得一手好字,令当时不少文人刮目相看。所以尽管她社会地位低微,官场上、文化界都没人忍心欺负她。当年轻的西川节度使韦皋来成都上任时,发现薛涛是个人才,便迸发出强烈的同情心,打算委任她为幕中“校书郎”,相当于官府秘书之职,让她脱离乐籍,成为自由民,不再称奴作婢。虽然这事遭到少数封建官僚的反对,没有正式行文任命,可是西蜀一把手一言九鼎,薛涛这“女校书”的职称,仍然取得了普遍认同。可能在后来的节度使武元衡任上,薛涛才真正成为实职的“校书”。当她离开人世时,节度使段文昌还亲自给她撰写墓志,称她为“西川校书薛洪度”。
薛涛身世非常不幸,尽管地位节节提高,仍然受着人们隐性的歧视。可是她写的80多首诗里,却没有流露出多少怨气。她是个多情女子,与当时著名诗人元稹还有过一段感情关系,但最终她的婚姻问题并未解决,到老仍然孤身一人。不过,她的诗里并没有流露出多少缠绵悱恻,甚至也没有明显的女性诗风——这些都赢得了文化界的千古赞叹。
现在成都的望江楼公园里,有一口“薛涛井”,以往是全城最优秀的水源。相传她还曾取用那里的井水酿出了美酒。可见她早期活动的地点,是在城东。但人到中年,她却像杜甫一样,喜欢起西城来。大概城西的政治空气要淡薄一点,文化气氛浓厚一点吧。相传她利用百花潭水,造出比官方监制的篇幅还更小巧的诗笺,且染成绯红的颜色,人称“薛涛笺”,后来一直成为四海诗家热烈追求的文化商品。
薛涛晚年,在碧鸡坊买了房子,直住到寿终正寝。也许城北的宁静风韵,更适合她感悟人生。
文史馆前辈还从宋王灼《碧鸡漫志·序》里找到一句话:“日日醉踏碧鸡三井道”。所谓“三井”,是指当时道教的三井观,位于成都罗城的北部。那时的碧鸡坊,有露香亭、红云岛,还有称为“李氏石君”的假山,排列着一连串美丽园林。“碧鸡海棠”是那里的主题花卉。不少知名人士争着在那里修建别墅。蹇汝明《钝庵记》说,这钝庵本是姓王的大户人家修建的别业,他们府上原在成都北郭,“当京蜀孔道”,后来在碧鸡坊修这别墅,离老家还不到一百步。这条史料,便给碧鸡坊坐落在城北提供了坚证。
杜甫经过的碧鸡坊,如果不在城西,而在城北,那么他老先生的办公地点就得重新考订了。难道唐朝有两个碧鸡坊?真是捉摸不透!
这问题,文化界还在思考着……
作者:四川省人民政府文史研究馆(成都)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