脚上的茧都是自己走出来的
2014-11-06陈云
陈云
鲁迅先生有一句广为人知的名言: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其实,每个人的人生经历又何尝不是如此。曾经的我们,生下来时都有一双光溜溜的脚板。只是,有人选择了安逸,有人选择了跋涉。最终,安逸者变得肚大腰圆,跋涉人的脚上结满的是奋斗的老茧。
1997年秋,香港回归。刚从学校毕业的我也因为种种原因阴差阳错地被分配回了自己老家乡镇上的中学。学校坐落在青山之间,一条清澈的小河伴着门前的公路潺潺流淌。因为是易地新建,所以校舍建设得很是漂亮。走进校园,看着眼前的漂亮楼房,想起那些分在城市里的同学们,我心里却没有一丝丝的喜悦,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在我心头泛起阵阵悲凉:这里,就是我要开始抛青春洒热血的地方吗?远离市区的寂静让它显得有些荒凉。那一刻,我有了逃离的冲动。
九月,正式开学。一场常规开学教师会后领到了备课本与教材。我被安排教初一一个班的语文。这又与我当时心中的期望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在我心里,至少应该安排个毕业班给我这个好歹也算是正牌大学毕业生来带吧,这样才能够显示出领导对我的重视,同时我也能够证明自己的能力。但是,没有但是。
因为失望,也因为迷茫,应该说,一开始,我是抱着一种无所谓的态度在教书:到了上课时间,我懒洋洋地夹着课本去了,下课,我又懒洋洋地回到办公室。给学生要上的课文内容对于我来说很轻松,我只要在课前把书翻翻就知道要讲什么了。四十多个学生的作业我基本上只要一个多小时就能改完。只有每个月的教学检查那几天才能够让我忙起来——因为要补没抄完的教案。浑浑噩噩的日子在第一次期中考试的时候被打破了,那一次,满以为强将手下无弱兵的我被全年级倒数第一的成绩给惊醒了。看着学生们一塌糊涂的试卷,听着学校领导含沙射影的批评,感受着周围同事们若隐若现的轻视,我在心底暗暗发誓,一定要努力,不能让别人瞧不起自己。不为别的,只为证明自己不比别人差。
很快,学生们也发现了,他们的语文老师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原来的作业几天才做一次,交不交都无所谓,老师也从不去查谁交没交;原来交上来的作业只有一个日期,甚至连个分数也没有。现在却是每天都要做,老师的批阅也比原来认真多了。后来,我遇到一个当年教的学生,聊谈中他说:“老师,你知道你给我们留下的最深印象是什么吗?”我问他是什么,他说,当年几乎班上的每一个学生都有一篇作文的批语比作文本身还要长。最夸张的是你竟然给一个同学写的批语有一千多字。我问他我给你写的是些什么,他说不记得了。现在所能够记起的就是我的作文批语很长,长到他们可以拿来向别的班上同学们炫耀。
慢慢地我不再满足于只在学生的作业本上挥洒自己的思绪,开始尝试写一些文章开始向一些报刊杂志投稿,渐渐地有了一些成绩。就在第三年,镇上需要一个能够帮领导写材料同时写宣传报道的人,于是我就顺理成章地被借调到那里开始了政府通讯报道员专职写稿的生涯。在那里,我的写作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每天走村串巷了解风俗人情家长里短的经历也让我学会了如何与行行色色的人打交道。
多年以后,当我回首这段生活时,总是在想,如果没有那一次失败的耻辱与知耻而后勇的奋发,究竟会不会有后来我站在高三的讲台上的辉煌。
对于一个交通不便,地处偏远山区学校的教师来说,最不缺的就是可以用来大把挥霍的时间。于是,只要不是下雨天,我总是在篮球场和足球场上肆意地挥洒汗水,仿佛只有这样,才能够让自己暂时忘却身处的地方。只是,等到了静下来之后,看着手中的教材与课本,瞅瞅早已批阅完的作业,心中涌起的却又是阵阵落寞:这,就是生活与工作的全部么?我真的要在这里终老山林么?为了排解这些难以打发的时光,我又开始把目光瞄向了学校的图书室。每当捧起书本,进入到书中的世界之时,我才似乎会忘记身在何地。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学校整个图书室里的书基本都被我翻阅了一遍。记得基本读完整个图书室里的书那天是一个阴雨天,站在楼上,看着眼前山峦之间飘飞的白云,我忽然意识到,这些环绕在学校周围的青山就像学校里论资排辈的藩篱一样,禁锢着自己。终究,我可能也会像这些白云一样,飘飞山外,去看大海。后来,当我站在高中的讲台上给学生讲文学,讲作文时,脱口而出当时所看的书的内容时,我才恍然发现:我们的生活中往往充满着种种未知的经历。有时经历跟我们的生活完全是两码事。但是,只要你曾经经历过,在人生的某一个时段这种生活的印记就会不期然地显现出来。
学校虽然地处山区,但是校长却是个善于学习外地“先进教学管理经验”的领导。每周基本只在学校出现一两次的他有一次到外地“考察”归来就带回了“签到”的先进管理经验。于是,我们这个偏远山区中的学校也与时俱进地开始了近乎军事化的管理考核。每天早中晚三签到上下午七查岗外加晚办公的做法让懒散惯了的老师们叫苦不迭。但对于我这个每天吃住都在学校的单身汉来说这一切都不是问题。早上六点半,签完第一次到,贪念被窝的人又回去睡回笼觉了。我就利用这些时间到操场上跑步锻炼身体。晚上办公,闲得无所事事的老师们都在闲聊中等待最后一次签到,我却利用这些难得的安静时间在方格纸上涂鸦。应该说,这种几乎贴身防守式的管理还是有一定好处的——至少对于我来说是这样,因为这一段时间我的“耕耘”有了一些“收获”。
在我们镇上有许多茶场。每年的5月前后,我们都要带领学生到这些茶场采茶搞勤工俭学活动。每逢要采茶,头天总是要做好准备的。第二天,要出去采茶的班级学生与老师天刚亮就已经吃好早饭,带上水和干粮,大家都骑上自行车,浩浩荡荡地在乡村公路上向茶场进发。到了茶场,定好交茶的集合地点,学生们就像朵朵彩云,飘散在翠绿的茶山上。老师们就两个一组拿着口袋和杆秤及时收集学生们采集的新鲜茶叶,然后送往茶厂加工。下午四五点钟时,打道回府,又是一场浩浩荡荡的迁徙。记得有一次,到离学校近10公里的地方一个茶场采茶,结果一个学生的车胎爆了,只好让他搭乘别人的自行车先回来,我骑一辆推一辆,硬是把自行车骑回了学校。现在想来,那时的生活虽然有点清苦,还是充满了简单与快乐。
在政府里当通讯员写稿没一年时间,遇上乡镇机构精简,我又回到了学校,只是这次调到了一个离家稍近一点的地方。但是这个学校以“回收站”著称。两个稍好一点的中学淘汰下来的学生都被集中在这里,所有你能够想象得到的会在初中发生的事在这里都有可能发生,校长开会时永恒不变的三个话题是“安全”、“睡眠”和“收钱”(保证学生安全,不行就叫他们睡觉,放假一定要记得安排收钱)。在这里,学习永远是放在最后提及的内容。面对着混日子的学生和每天只顾撞好自己钟的同事,我在心底暗暗告诫自己,你不能放弃,机会永远是为有准备的人准备的。于是,我仍然坚持着自己的写作,也还是一丝不苟地执行着常规教学应该遵循的一切要求。我坚信,天道酬勤。
两年后,市内有家刚成立一年的私立高中招聘教师,感觉机会来了的我抓起自己这些年写的东西就去应聘了。校长听了我讲的课,看了我写的东西后问我:我们这里不搞论资排辈,一切靠能力说话,你来我们这里要带高二两个班的语文,能适应么?就这样,我这个从未带过初三与高一的语文老师就直接三级跳开始了带高二的生涯。我把它看做是人生的又一次挑战与飞跃,就像当年自己考倒数第一后的卧薪尝胆一样。每天早上六点半我踩着露水和学生一起起床跑操,晚上十一点过后等学生都睡下了才又顶着月亮回家,日复一日。第二年,我开始跟班上带高三。第一年高考,成绩理想,第二年继续高三,同时开始担任语文备课组长,接着又是参加高考阅卷。短短的三年之内,我达到了一个自己认为从未到达过的事业顶峰。
2008年,毕业十年之后,我终于决定走出自己生活了几十年的城市,像山头的白云一样去外面去看看。这一次,我到了海边。当我每次站在海边看着惊涛拍岸时总是在想,假如当初我就一直窝在老家的中学自暴自弃,不思进取的话,是不是今天就没有机会欣赏这潮起潮落,云卷云舒的壮阔美景呢?
如今,因为家庭的原因,我又不得不回到家乡,开始从小学教起。终点又回到起点,许多人问我,你现在能适应吗?你受得了这样的巨大反差吗?我总是淡然一笑:对于生活,我们无从选择开始,但是,我们可以选择过程。只要我们曾经做过努力,即使回到原点,我们也可以自豪的说,我的脚上结的都是自己奋斗的老茧。
(作者单位:湖北省襄阳市襄城区卧龙镇袁巷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