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孙悟空的血缘之谜

2014-11-06应庄语

文史杂志 2014年6期
关键词:孙悟空西游记猴子

应庄语

《西游记》,前人曾有古今“第一奇书”之论。人们一提起它,首先想到的必是孙悟空;甚至一些没有看过《西游记》的人,也听说过这个神通广大的美猴王。正因为人们对孙悟空这个极富英雄气概的浪漫艺术形象倾注了无限的感情,因而在他的“血缘”、“国籍”,亦即“模特儿”的问题上也便一直争论不休,观点纷呈,但不外乎是外国猴子与中国猴子之争。

一、孙猴子原是印度神猴哈奴曼

持这种观点的主要是胡适与季羡林。1923年胡适在《西游记考证》里说,孙悟空这个神通广大的猴子不是国货,乃是一件从印度进口品。胡适对多数人提出的孙悟空源自中国无支祁神话的观点批驳说,就连无支祁神话也是受着印度影响而仿造的。因为记载无支祁神话的《太平广记》和《太平寰宇记》都根据《古岳渎经》,而所谓唐人李公佐的《古岳渎经》本身便不是一部可信的古书。胡适说,至于宋元的僧伽神话,就更不消说了。胡适说,他“依着钢和泰博士(Baror A·Von statel Ho Istein)的指引,在印度最古的纪事诗《拉麻传》(Ram ayana)里寻得一个哈奴曼(Hanuman),大概可以算是齐天大圣的背景了。”

胡适所说的《拉麻传》,后来被译作《罗摩衍那》或《罗摩延书》、《罗靡传》,梵文为Rāmāyana,是印度古代的梵文叙事诗,与《摩诃婆罗多》并称为印度两大史诗,为印度教经典之一。它相传是在约莫公元前4至前3世纪,由蚁蛭利用传奇材料编成,被称为“最初的诗”,蚁蛭被称为“最初的诗人”。

《罗摩衍那》记叙的故事梗况如下:

罗摩是阿约爹国王大刹拉达的长子,生有圣德和神力,娶了一个美人悉达为妻。大刹拉达的次妻吉迦伊听信了谗言,离间罗摩父子间的关系,把罗摩驱逐出去,做了14年的流人。罗摩在途中遇着女妖苏白,苏白爱上了罗摩,而罗摩不睬他。这一场爱情的风波,引起了一场大斗争。苏白大败之后,奔到楞伽,求救于他的哥哥拉凡纳,把悉达的美貌说给他听。拉凡纳果然动心,驾了云车,用计赚开罗摩,把悉达劫到楞伽去。

罗摩失去妻子,决计报仇,遂求救于猴子国王苏格利法。猴子国有一个神猴火将,名叫哈奴曼,是天风的儿子,有绝大神通,能在空中飞行,一跳就可以从印度跳到锡兰(楞伽)。他能把希玛拉耶山拔起背着走。他的身体大如山,高如高塔,脸放金光,尾长无比。他替罗摩出力,飞到楞伽,寻着悉达,替他们传达信物。他往来空中,侦探敌军的消息。

有一次,哈奴曼飞向楞伽时,途中被一个老母怪一口吞下去了。哈奴曼在这个老魔的肚子里心生一计,把身子变得非常高大。那老魔也就不能不把自己的身子变大,后来越变越大,那妖怪的嘴张开竟有好几百里广阔。哈奴曼趁老魔身子变得极大时,忽然把身子缩成拇指一般小,从肚里跳上来,不从嘴里出去,却从老魔的右耳朵孔里出去了。

又有一次,哈奴曼飞到希玛拉耶山(刚大马达山)中去访寻仙草,遇着一个假装隐士的妖怪,名叫喀拉。这是拉凡纳的叔父受了密计来害他的。哈奴曼出去洗浴,杀了池子里的一条鳄鱼,从那鳄鱼肚里走出一个受谪的女仙。那女仙教哈奴曼防备喀拉的诡计。哈奴曼便去把喀拉捉住,抓着一条腿,向空中一摔,就把喀拉的身体从希玛拉耶山一直摔到锡兰岛,不偏不正,刚刚摔死在他的侄儿拉凡纳的宝座上。

哈奴曼有一次同拉凡纳决斗,被拉凡纳用计把油涂在他的尾巴上,点起火来,那其长无比的尾巴就烧起来了。然而哈奴曼的神通广大——他们不但没有烧死他,反被哈奴曼借势用他尾巴上的大火把敌人的都城楞伽烧光了……

哈奴曼保护罗摩王子,征服了楞伽的敌人,夺回悉达,陪他们凯旋,回到阿约爹国。罗摩凯旋之后,感谢哈奴曼之功,赐他长生不老的幸福。他也算成了“正果”了。

陶生(John Dowscn)在他的《印度古学词典》里说:“哈奴曼的神通事迹,印度人从少至老都爱说爱听的。关于他的绘画,到处都有。”胡适认为,除了《罗摩衍那》之外,当第10世纪和第11世纪之间(相当于唐末至宋初),印度还有一部《哈奴曼传奇》风行民间。中国同印度有着1000多年的文化上的密切交通,印度人来中国的不计其数,这样一桩伟大的哈奴曼故事,不会不传到中国;因而,吴承恩写《西游记》,也不会不受到这两部关于伟大的神猴哈奴曼的传奇故事的影响。因此,孙悟空的模特儿是哈奴曼。作为有力证据之一的是:孙悟空的变化神通同哈奴曼的竟如此相似。

对胡适的看法,季羡林在《印度文学在中国》以及《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二文中表示赞同。1979年,季羡林又在《罗摩衍那初探》一书里指出说,哈奴曼应当是孙悟空的原型,这个人物形象最初产生于印度,传至中国,经过改造与发展,就成孙悟空。整个《西游记》的中心故事就是到印度去取经,佛教色彩极浓;里面许多斗法的故事,比如孙悟空与杨二郎的斗法,简直就像是从佛经里面抄来似的。连猪八戒这个人物形象都可以在佛典里找到它的副本。为什么单单这个孙悟空就不能是从印度借来的呢?

对胡适关于孙猴子是从印度进口货的观点,鲁迅在《中国小说的历史的变迁》第三讲里辨驳道:

我认为《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正类无支祁。但北大教授胡适之先生则以为是从印度传来的;俄国人钢和泰教授也曾说印度也有这样的故事。可是由我看去:1.作《西游记》的人,并未看过佛经;2.中国所译的印度经论中,没有和这相类的话;3.作者——吴承恩——熟于唐人小说,《西游记》中受唐人小说的影响的地方很不少。所以我还以为孙悟空是袭取无支祁的。

而季羡林却并不赞同鲁迅的观点,他在《罗摩衍那初探》中进而提出了两点看法:

首先,中印两国人民的文化交流已经有了两千多年的历史。我们翻译了数量大得惊人的印度书籍,主要是佛经。这里面有大量印度古代人民创作的优秀的文学作品,比如童话、神话、寓言等等。里面有没有《罗摩衍那》呢?没有的。原因很简单:佛教和尚翻译佛经,是为了宣扬宗教,获取功德的。翻译了这部史诗,既不能成佛,也不能涅槃。因此,我们一直到今天还没有《罗摩衍那》的全译本(按:后季羡林译出)。可是,在另一方面,中国译的佛经里面却在有些地方提到《罗摩衍那》的名字。它既然流行于印度人民中间,佛经又想对它视而不见,也是不可能的。陈真谛译《婆薮槃豆法师传》说:“法师托迹为狂痴人,往罽宾国。恒在大集中听法,而威仪乖失,言笑舛异。有时于集中论毗婆沙义,乃问《罗摩延传》,众人轻之。”马鸣菩萨在后秦鸠摩罗什译的《大庄严论经》卷第五中说:“时聚落中多诸婆罗门,有亲近者为聚落主说《罗摩延书》,又《婆罗他书》,说阵战死者,命终升天。”唐玄奘译的《大毗婆沙》卷第四十六也说到《罗摩衍拿书》。还有一些佛经提到罗摩的名字,比如北凉昙无谶译的《佛所行赞》中就有一些地方提到罗摩,少数可能指的是另一个罗摩,但肯定有些地方指的就是十车王的儿子——我们这个罗摩。

其次,有人说,孙悟空的前身是无支祁。这真使人有点大惑不解。除了无支祁的样子像猿猴之外,二者毫无共同之处。孙悟空能腾云驾雾,变化多端,好像没有听说无支祁有这种本领。如果无支祁是孙悟空的前身的话,那么所有中国故事里的猴子或长的样子类似的东西,都可能是他的前身。

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里指出:“宋元以来,此说(指无支祁传说——引者)流传不绝,且广被民间,致劳学者弹纠,而实则仅出于李公佐假设之作而已。惟后来渐误禹为僧伽或泗洲大圣,明吴承恩演《西游记》,又移其神变奋迅之状于孙悟空,于是禹伏无支祁故事遂以堙昧也。”对此,季羡林在《罗摩衍那初探》里指出,孙悟空这个人物形象基本上是从印度《罗摩衍那》中借来的,又与无支祁传说混合,沾染上一些无支祁的色彩。这样看恐怕比较接近于事实。也许有人会说,《罗摩衍那》没有汉文译本,无从借起。这是一种误会。比较文学史已经用无数的事例证明了,一个国家的人民口头创作,不必等到写成定本,有了翻译,才能向外传播。人民口头创作,也口头传播,国界在这里是难以起到阻拦作用的。故事的流传是不管什么海关的。

对胡适和季羡林的看法,吴晓铃曾于1958年撰《〈西游记〉和〈罗摩延书〉》诘难道,在古代,中国人民是知道《罗摩延书》的,但是知道的人并不很多;而且,对于《罗摩延书》的故事内容的了解是很不够的。为什么呢?因为从古代印度的婆罗门教的立场来讲,释典文学是“非圣文学”。从古代印度的佛教立场来讲,像《罗摩延书》这样的文学作品尽管如何伟大,尽管可以寻扯、模拟,但是它是属于婆罗门教的,佛教把婆罗门教当做“外道”对待。我们必需认清这一点:印度佛教传到中国来,有许多东西(例如雕塑、绘画)也跟随着传到中国来,但是这些东西都一定要服从一个条件,就是能够有利于佛教的传播,能够为佛教的传播服务。相反地,另外还有不在少数的东西由于佛教的东传反而受到无形的阻碍和有意的限制,使之不能够得到和中国文化相互接触的机会。《罗摩延书》的不为我们所知,以及仅只一鳞半爪地为我们所知,就是这么个道理。宗教的排斥性是相当强的,这是它的优点,但是同时也是它的缺点。在这个前提下,倘想像从释典翻译文学的夹缝里挤进来的一点点的、删改得全非本来面目的《罗摩延书》的故事的片段竟会影响到“西游记”故事的成长,也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

吴晓玲进而指出说,《大唐三藏法师取经记》和《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的讲说者们、《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西游释厄传》的编者朱鼎臣、《西游记传》的编者杨志和,都没有接触《罗摩延书》的机会的可能。他们对于释典翻译文学、印度佛教哲学、中国佛教历史及唐代西域地理情况的知识是异常贫乏的。不过,这些不利的条件却都变成了西游故事在群众中讲说的成功和杨志和、吴承恩写成小说的成功的有利条件。

最后,吴晓铃总结道:总之,西游故事是中国土生土长的,是我们祖先从反映自己的现实生活的愿望中创造出来的,是我们祖先从歌颂自己的优良品质的愿望中创造出来的。智慧、乐观、勇敢、富有反抗精神的孙悟空虽然和《罗摩延书》里的大颔猴王哈奴曼有些相似之处,但是决不能说他就是印度猴子的化身。我们的猴子自有他的长成的历史。

那么,鲁迅所指的孙猴子的中国原型——无支祁又是怎样一个神猴呢?

二、孙悟空缘自淮扬一带传说的无支祁

此种观点在学术界居多数。主要代表前面已述,是鲁迅及吴晓铃。以后,苏兴又撰《〈西游记〉的地方色彩》,比较深入地论证了这个问题。苏兴举出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依据《太平广记》四百六十七引《古岳渎经》讲到有关无支祁的一段为证。《太平广记》的故事大意是:

大禹时代,淮扬一带有个称王称霸无恶不作的水怪叫无支祁。他兴风作浪,肆无忌惮地残害百姓。他心血来潮,只要吹口气,就遍地洪水,淹没庄稼,冲毁房屋,使百姓流离失所。无支祁还非常狡猾,凶猛。他的形貌像猿猴,高额头,塌鼻梁,灰白色的脑壳,青铜色的身躯,一口雪白锋利的牙齿,两只金黄明亮的眼睛。膀子伸出来,足有百尺长,力气特别大,能敌九头大象。平时他出没水中,十分敏捷,一会儿在东,一会儿到西,很不容易擒获。大禹恨透了无支祁。为除此害,他首先请来童律、乌木由出战,但因无支祁本领太大,童律、乌木由制服不了他。后来,大禹请来掌管时间的天神庚辰,无支祁纵然行动敏捷,也比不上庚辰的脚步。无支祁见到庚辰浑身活灵灵的,不寒而栗,想潜水逃窜,只听“铿”的一声,早被庚辰手中的大戟刺中,受伤就擒了。大禹下令把无支祁的膀颈用绳索锁住,鼻子穿上一串大金铃,镇压在淮水下游的龟山之下。从此淮扬一带才风平浪静,恢复了正常秩序。

这是唐代关于无支祁的传说。到了宋代,当过泗州录事参军的大画家李公麟画过无支祁的连环画“变相种种”。苏兴认为,吴承恩的朋友朱曰藩曾看到过。这被朱曰藩写在《跋姚氏所藏大圣降水母图》一文中。

可见无支祁在吴承恩时代的传说中,还在淮扬一带作怪。至于孙悟空使用的金箍棒是大禹治水时定江海深浅的定子,则也有传说中的影子。《广阳杂记》卷二载:

维扬禹王庙中,有巨石一块埋土中,名曰浮山,相传神禹以此石镇海眼者,可发一噱。

据前述,有了金目,力逾九象,搏击腾踔疾奔,轻利倏忽,又善变化(如变巨木之类)的状类猿猴的无支祁,则孙悟空的原型已经具备。金箍棒也在禹王庙中摆好,就等吴承恩拿给孙悟空了。而孙悟空老家的花果山水帘洞竟也在淮安府被安排好了。明时属淮安府的海州境有云台山,山有水帘洞。云台山在明时还是海外的孤岛,围亘200余里,被称为海内四大灵山。云台山有峰叫青峰顶(又名清风顶),即水帘洞所在之处,“海上秋冬之候,草凋木落,独此山居翠微间,延袤数里,皆茂林修竹,四时长青”(清·嘉庆《海州直隶州志》卷第二十八)。这正是《西游记》第一回对花果山的描写:“瑶草奇花不谢,青松翠柏长春。仙桃常结果,修竹每留云。一条涧壑藤罗密,四面厚堤草色新。”

不过,笔者以为,关于孙猴子是无支祁说,有一个疑点尚未解决,这就是从无支祁演变到孙悟空,中间还要有一个猴行者的过渡。至今能够见到最早的猴行者的故事,是南宋临安“中瓦子张家印”的《大唐三藏取经诗话》的话本。另外,如北宋欧阳修曾在扬州寿宁寺见到过五代时绘制的《玄奘取经》壁画。这些是否可以算淮扬民间传说里的无支祁演变成《西游记》里的孙悟空的中间环节呢?大致证据还不充分。

三、孙悟空是印度哈奴曼与中国无支祁的混血儿

持此说的主要是袁珂。他在《〈西游记〉研究》里指出。对孙悟空,“鲁迅先生以为与《古岳渎经》无支祁亦俱受印度《拉麻传》哈奴曼神话影响,比较哈奴曼与孙行者,二者性行辄合,则胡氏之疑,当非无因。大抵哈奴曼既为印度民间艳传之英雄,其事迹复经演为戏剧,则流播中土,作者取以为本主角造像,亦属可能。又缘承恩生长淮安,而无支祁神话之产生地复正属淮泗区域,则作者从而获得暗示,以创此一伟大神话英雄,亦在情理中也。”

笔者大体赞同袁珂的看法。因为中外古今文化与科技的研究实践业已表明,世界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影响与往来交流是可能的。20世纪90年代初叶公布的考古消息说:人们在非洲西部偏远的尼日利亚进行考古挖掘时,竟然在深埋于地下3.5米的古代陵墓里,出土了一个威风凛凛的“齐天大圣——孙悟空”雕像。他头戴发光的皇冠,身披金箔制成的战袍,右脚踏着一块象征云雾的翡翠雕刻。翡翠猴王无论从衣饰和神态来看,都酷似我国传说中的美猴王孙悟空形象。当然,我们也可据此证明,说这正是中国古代文化对外巨大影响的反映,是孙猴子的“输出”。可是,由于我们对尼日利亚古墓的时代尚无法把握,因而对此孙猴子到底是由中国“输出”或印度“输出”抑或将要向中国“输出”,不敢妄下断言。不过,我们是否可以退一步讲,神猴形象乃属于世界文化的共有的综合形象呢?这正如女娲补天、夸父追日、大禹治水的神话,在世界各地的上古神话中都有类似的说法一样。

四、孙悟空出生在福建

提出此说的是日本北海道大学教授中野美代子,她于1980年在日本出版了《孙悟空的诞生》一书。1983年7月,中野教授应厦门大学邀请,举行学术报告,题为《〈西游记〉和福建——孙悟空生在福建》,提出孙悟空生在福建的观点,她的主要依据就是泉州西塔上有猴行者的浮雕。

原来,泉州开元寺内有两座南宋时建造的石塔,东边的叫镇国塔,西边的叫仁寿塔。在两塔的第四层上有一方猴头人身的浮雕。它头戴金箍,身穿直裰,足登罗汉鞋,项挂大佛珠,手执鬼头刀,腰悬孔雀王咒和药葫芦。在它的右上方还刻着“猴行者”三字,这是为《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里猴行者所作的一种造像,泉州人习惯地把它叫做孙悟空。由于《西游记》的故事在我国家喻户晓,所以长期以来也没有人对这方浮雕给予特别的注意。这大致叫做“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吧?

中野教授在提出上述证据时,还援引了四条中国古籍上的文字资料来佐证她的观点。这四条资料一是唐人笔记小说《补江总白猿传》里梁欧阳纥平南至福建长乐,他的妻子被白猿精攫去的故事。二是明人洪梗《陈巡检梅岭失妻记》里广东南雄沙角镇巡检陈辛之妻,在福建附近的梅岭,也被一只猢狲攫去的故事。三是南宋福建甫田人刘克庄《释老六言十首》中有“取经烦猴行者”诗句。四是南宋鄱阳人张世南《游宦纪闻》记福建永福人张圣者有“苦海波中猴行复”偈句。

中野在论证了孙悟空出生于福建后,也提到孙悟空的原籍。她比较赞同印度传入说,认为孙悟空那种一个筋斗能翻出十万八千里的博大神通,是受印度史诗《罗摩衍那》里神猴哈奴曼的影响,因为哈奴曼能从印度一跃而至楞伽岛。中野教授的根据也是泉州遗存的宋元时期印度教寺庙的建筑构件,其中一块就雕刻着长尾巴的猴子——哈奴曼。不过,中野也没有回避这样一个问题,即直到季羡林翻译《罗摩衍那》为止,在过去的长时期内,中国并没有《罗摩衍那》的汉文译本,那么明人吴承恩笔下的孙悟空受哈奴曼的影响又从何说起呢?对此,中野推测,宋元时期印度教从海上丝绸之路传来泉州,自然也会传来神猴哈奴曼的故事。但她又说,关于这个问题,还没有确实的证据。

猜你喜欢

孙悟空西游记猴子
快递来了个孙悟空
我和孙悟空的一天
男猴子和女猴子
淘气的猴子
猴子出海
西游记
西游记
西游记
永远的新猴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