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交流演绎精彩小学科学课堂
2014-11-06沈月芬
沈月芬
一、交流中激发学习兴趣,明确学习目标
兴趣是推动学生积极学习的内驱力,学生一旦对所学事物产生浓厚的兴趣,就会身心愉悦地投入其中。因此,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必须明确学生的兴趣所在,找到学生的“兴趣点”。而交流互动非常关键,有效的课堂交流可以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导向,进而明确学习目标,让学生在“兴趣”中学习,在学习中获得“乐趣”。例如:在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5课《食物链与食物网》的教学中,师生角色互换,教师让学生做一次小老师,老师做一次学生。首先由“小老师”预习教材,然后分组讨论本课的教学目标,最后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展示。学习目标一经确定,课堂结束的时候也可以考查学生的掌握情况。听完教师的布置,学生对这种互动方式充满了兴趣,急于当一次小老师,展示自己的才能。在这种兴趣的引导下,学生很快制定了学习目标:了解动植物之间存在的食物关系,理解食物链中生产者与消费者的概念,掌握食物网与食物链之间的关系。教师没想到学生的学习目标制定得这样完备,交流起来很有小老师的样子。在这个案例中,师生平等交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兴趣的驱使下学生用心思考,明确学习目标,为接下来学习环节的开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交流中培养自主意识,提高学习效率
动手操作,自主研究是掌握科学知识的必要途径。小学科学教学中课前交流非常关键,教师布置研究任务,一方面可以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明确学习重点;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让学生主动参与,以保证课堂活动中“敢说”“会说”“能说”,将课堂交流活动落到实处。例如:在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寻访小动物》一课教学中,教师以“狗”和“兔子”作为例子引入,让学生交流观察到的小动物的一些特征。此前教师做了课前安排,让学生通过观察分别将“狗”与“兔子”外形的共同点和不同点记录在表格中。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带着问题回家,通过仔细观察和详实记录,第二天课堂上,学生将彼此的记录进行交流。教师惊喜地发现,学生不仅完成了眼睛、尾巴这些已布置的观察项目,而且增加了爪子、胡须等没有布置的项目。在交流中,学生互相补充,彼此学习,课堂气氛活跃,交流效果极佳。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为学生搭建了交流平台,通过活动培养了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并尝试解决的意识,对于提高学习效率和促进学生发展都有积极的影响。
三、交流中唤醒探究精神,提升学习能力
传统小学科学教学中,多是以教师的讲解代替学生的探索,以教师的“给予”代替了学生的“需求”。实际上,这种教学方式严重抑制了学生探究精神的培养。因此,新课程指导下的小学科学教学,必须注重合作交流,发掘学生自主探索精神,提升的不仅是知识素养,而且是能力素养。例如:在六年级下册《日食与月食》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弄清日食是怎样形成的,教师设置小组合作交流活动:请学生回忆影子的形成过程,设计一个实验,说明日食形成的原理。学生经过合作交流,便有小组同学做出了汇报,生1:用手电筒来充当太阳,用乒乓球来充当月球,然后用垒球代替地球,当手电筒的光照射在乒乓球上的时候,会发现影子投到垒球上,这样就会形成日食;生2:……师:从大家的影子实验中可以看出,同学们都认为月球是在地球与太阳之间进行直线运动,事实上是这样吗?请大家看大屏幕。然后,教师利用多媒体展示“三球仪”,将太阳、月亮和地球之间的运动轨迹展现出来。学生此刻恍然大悟,原来月球围绕地球进行运动,而地球是围绕太阳运动的,这下学生主动调整实验方案,最后实验圆满完成。由此可见,交流与探索相辅相成,在探索的前提下实现交流,在交流中促进进一步探索,课堂也因此妙趣横生。
四、交流中增强情感体验,塑造学习品质
学习能力的提高得益于良好的学习品质,善于合作、敢于表达、积极向上、互相帮助等这些学习品质都是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互动交流,激励性评价是促进这些良好品质形成的有效途径。例如:教师执教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空气占据空间吗?》时,学生在预习课本的基础上,教师请同学设计实验方案,其中很多同学受课本的影响,只能按照课本提示进行实验。然而,一个男生提出了不同看法:老师,我只需要一根吸管就能让水顺利流出来。此言一出,学生感到很惊讶,兴致大增,都想一睹为快,于是,这位学生在全班面前展示了他的实验过程。他将一根吸管插入瓶子之中,并将瓶口用橡皮泥封好,当用力捏瓶子的时候,大家发现水果然顺利地流了出来。看完实验,同学们投去了敬佩的目光,老师也向他竖起了大拇指。事实证明,交流可以打造精彩的课堂对话,可以增强情感体验,在鼓励与交流中学生可以互相促进,共同提高。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市工业园区东沙湖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