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

2014-11-06孙燕燕

学子·教育新理念 2014年10期
关键词:测力计浮力乒乓球

孙燕燕

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学生科学素养为宗旨的课程。科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选择源于学生生活的教学材料,组织学生利用多种材料展开开放性的实验探究学习活动,让学生在“看得到,摸得着”的实验操作中发现问题,产生疑问,积极思考;在辨疑、析疑、解疑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使学生自主获取探究学习的方法及科学知识。在教研听课过程中,我发现教师教学设计中不同层次的问题设计,导致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表现不同,进而教学效果也不同。下面我以一次同课异构教学活动中,两位教师执教的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四制三年级上册《有趣的浮沉现象》一课为例,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促进思考和体验的问题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提出学生生活中可能遇到的问题,让学生利用自己的生活经验解决这些问题,不仅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还可以促进其积极思考,建立起“问题—经验—知识—方法”的解决问题思维模式。在这一思维过程中,学生的形象思维、逻辑思维都能得以发展。

两教师的导入环节再现如下:

A教师导入环节:

教师:老师不小心将乒乓球掉进了这个口小的深玻璃瓶里,你有什么办法既不触碰玻璃瓶又能将乒乓球取出来吗?

学生:往杯子里倒水……

教师:如果老师将石头投入水中会发生什么现象?为什么乒乓球放入水中会上浮而石头会下沉呢?

B教师导入环节:

教师:老师这儿有一个盛有清水的水槽。大家看看老师手中的物体是什么?(出示石头和乒乓球)如果我把它们投进水中,会怎样?

从常规课堂来看,教师的问题设计与问题运用存在差异。两节课的导入用到了一样的材料,乒乓球和石头,但教师创设的情景及设计的问题不同,学生的思维活动的程度也就不一样。A教师创设的巧取乒乓球游戏,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与欲望,并让学生用自己的思考来验证,获得成功的体验。B教师的问题虽然直接,但思维活动程度低,学生根据经验就可以猜测出答案,教师的演示降低了学生的兴趣。同样的环节,同样的材料,设置有效激发学生思维活动的问题,能极大激发全体学生的探究兴趣和主动学习的欲望。

二、开放性的探究活动可促进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形成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类似科学研究的开放性探究活动,利用有价值的问题引领学生主动思考、体验、探索、发现,不仅可以发展其信息的收集、整理、分析和判断的能力,而且可以促进其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养成良好的科学行为习惯。两位教师的探究环节再现如下:

A教师“探究下沉物体是否受到浮力”教学片段:

教师:在水中下沉的物体究竟有没有受到水的浮力,我们可以利用实验的方法来证明。你能利用测力计、钩码、水槽这些器材设计一个实验,验证你的猜想吗?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商定实验方案。

B教师“探究下沉物体是否受到浮力”教学片段:

教师:下沉物体在水中是否受到水的浮力呢?老师给大家准备了一个弹簧测力计,它的内部有一个弹簧,并且下面有一个钩,当我们把钩码挂在上面的时候,因为物体本身有重量,里面的弹簧会被拉长,请大家思考:如果浸入水中的钩码不受到水的浮力,弹簧的长度会有什么变化?如果受到浮力会有什么变化?

这一环节两位教师用到的实验器材一样,但由于问题的设置不同,所以实验的开放程度不同。现场观察发现两组学生的思维表现差异较大。“在水中下沉的物体有没有受到水的浮力呢?”的问题引出环节:B教师直接出示了测力计,并预示着可能出现的情况,引导学生定向思维,学生在实验时可能会直接注意到测力计的长短问题,这一环节的答案可能会较容易按照教师的预设出来。但教师忽略了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A教师创设了一个开放性的实验活动,给了学生许多实验器材,让学生小组讨论自主设计实验方案,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通过交流实验方案,学生们得到了不同的方法,并对较好的方案不断地完善,共同形成一个可行的实验方案,这个方案里包含着学生的积极思考,具有一定的思维含量,从而使教学活动真实而有效。教学活动中教师只有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才会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更深入,更有效。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去思考问题。学生运用自己的智慧,克服的困难愈多,成功的体验也就愈多,兴趣也就愈高,创造能力才会得以发展。

(作者单位:山东威海市鲸园小学)

猜你喜欢

测力计浮力乒乓球
乒乓球悬浮术
“浮力”知识巩固
我们一起来“制服”浮力
浮力大小由谁定
跳舞的乒乓球
乒乓球瘪了怎么办
测力计量检测技术的新发展
靠拢的乒乓球
弹簧测力计的使用
神奇的浮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