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效课堂,需要“新怀疑主义”
2014-11-06李机灵
李机灵
(前不久的一次小学部一年级统测试题中的一道判断正误题。)
“喜鹊是一种常见的鸟。”
“错。”
“为什么?”
“我们这里没有啊!”
“同意!”
她甜甜地笑了,活蹦乱跳的离我而去,那羊角小辫逐渐地消失了。但是,似乎唯一我是她的知音,因为其他老师有“答案”作支撑。当时,我可能是自以为是、理性的偏激吧!始终支持她的观点,并且心里默念着“她是实事求是者,理论联系实际者……”
的确,在我们这里20多年前,喜鹊是一种常见的鸟。它还时不时叼小鸡、“喝蛋”,可是好景不长,喜鹊没了(它吃了农夫用农药毒死的田鼠等),至今未见到过。恰巧我们这里曾经只能耳闻或者图片、挂画中瞧见的野鸡竟然四处可见,可算是一种常见鸟了吧!
“新怀疑主义”是一种学习方法,即书本写的、老师说的,并不是一贯正确的,事实上没有谁是一贯正确的。我们应该时刻保持警惕,用事实、用科学的方法,纠正错误,并且应当有坚持真理的毅力。科学的怀疑精神源于古希腊的怀疑论。怀疑论者在古希腊被称为“Skeptikos”,意思是“探究者、有思想的”。他们反对教条主义,对于各种说教、理论首先持怀疑态度,然后去分析、判断、推理,最后确定其真伪。
科学精神作为人类文明的崇高精神,它表达的是一种敢于坚持实事求是思想的勇气和不断探求真理的意识,怀疑精神是科学精神的重要内容。著名的科学方法论学者波普尔说:“正是怀疑、问题激发我们去学习,去发展知识,去观察。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科学的历史就是通过怀疑,提出问题并解答问题的历史。”在科学理性面前,不存在终极真理,不存在认识上的独断和绝对权威。怀疑精神是破除轻信和迷信,冲破旧传统束缚的一把利剑。怀疑精神是批判精神的前导,批判精神是怀疑精神的延伸。没有合理的怀疑,就没有科学的批判,就没有科学的建树。
又记得一个学生曾对我说,她在学了“平移和旋转”的知识后,觉得很有意思。但是在一次检测时,有这样一道单选题:
“门的运动是属于( )。A.平移 B.旋转 C.轴对称”
她选了“A”,结果是选了“B”的正确(老师曾经也是这样讲的)。她想: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平移就是物体或图形沿直线移动;旋转就是物体或图形绕着某个点或轴运动。自己懵了:
“不是也有左右推拉门吗?”
“对啊!不是也有旋转的呀!”我微笑着说。
“平移或旋转!”
“嗯。”
“出题有误。”
该同学的怀疑正确,给我们老师、学生……一个很好地启迪。这使我想起了《一个这样的老师》([美]大卫·欧文)的文章中提到的“新怀疑主义”(即论文开头提到的)。大卫·欧文回忆了自己少年时代遇到的一位老师——怀森特。一次科学课上,怀森特老师“故弄玄虚”,把一个根本不存在的“凯蒂旺普斯”介绍给学生,并且接着做了测验,结果学生的成绩都很低,几乎没有及格的。学生议论纷纷,甚者捶桌子、质问……后来,在怀森特老师的解说下,一场“风波”结束了。怀森特始终教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实践中,坚持真理要靠事实,靠科学的方法。怀森特老师运用“故弄玄虚策略”循循诱导,教会学生“新怀疑主义”。并且,学生把“新怀疑主义”逐渐带进了所有的课堂,给那些不习惯质疑的老师带来了烦恼。可是,学生都十分注意听讲,有的老师讲着讲着,下面就会有同学说:“凯蒂旺普斯”。接着便站起来正视着老师的眼睛,说出怀疑的道理。当然,多数的时候,他们的怀疑错了,但老师在纠正他们的错误时,他们加深了对事物的理解;有时他们的怀疑是正确的,它促使老師也去纠正错误,真可谓教学相长!
科学理论不是神圣不可触犯的宗教教条,去伪存真是科学研究的精髓,怀疑精神是科学精神的核心。真理是从不畏惧怀疑的,而谬误则不然,不管他们把自己打扮得如何“绝对真理”,都经不起怀疑的考验。
当然,怀疑精神之怀疑,是在尊重科学和事实的基础上大胆而谨慎地审视那被给予的对象,而不是毫无根据地、捕风捉影地怀疑一切。其怀疑是源于理性的思考,而不是出于盲目的、随意的猜测。它把怀疑作为一种提出和解决问题的手段,作为研究的出发点,而不是把怀疑作为最终目的。所以说,与其说是怀疑,毋宁说是对于真理的探索。孟子说过“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对于真相和真理的求索,对于自然科学是何其重要,所以我们没有理由不把“新怀疑主义”作为教师、学生职业精神中的重要内容。
然而,毋庸讳言,在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人文精神里,是普遍缺乏怀疑精神的,在漫长的专制社会里,怀疑是一种离经叛道的东西;在君君臣臣的儒家文化里,怀疑是一种被视为异端的东西。怀疑是需要勇气的,甚至是要冒风险的,所以从生存成本上考虑,与其付出高昂的代价去怀疑招致无妄之灾,倒不如平平安安顺从的好,这一切可能源于传统中国人的病态人格,即被鲁迅所批判的某种国民劣根性在作怪吧。
爱因斯坦在《自述》中说过,从少年时代起,“对所有权威的怀疑,对任何社会环境里都会存在的信念完全抱一种怀疑态度,这种态度再也没有离开过我。”课本是老师和学生的“权威”,在“考试考课本”的惯性思维下,我们几乎已经习惯了太多的权威。有时候,即便课本有误,为了应付考试,老师们也不想去怀疑课本。2009年,温家宝总理到北京第35中学听课时,指出教材中对我国地区的划分不清楚,甚至有误,让人佩服温家宝总理的怀疑精神和纠错意识。在此之前,又哪有老师和学生对“甘肃属于华北”这样的明显错误,敢于提出自己的质疑?倘若不是学地质学出身的温家宝总理“亲自出马”,这个明显的错误很可能继续传播下去。
笛卡尔、马克思等先哲们曾教育我们,“没有怀疑精神就没有现代科学”。在这一点上,温家宝切切实实地做到了,而测绘局却没有充分发挥作为正统机构的怀疑能力。在实际生活中,我们的学生似乎也有了怀疑精神,但是我们教师几乎没有,甚至太“权威”化了。事实上,“怀疑”正是我们的教育比较缺乏的精神。也许任何事物和观点都可以怀疑,唯有“怀疑精神”不应该被怀疑,怀疑“怀疑精神”的结果只会使我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管理方式趋于僵化。怀疑是人类进步的基础,如果一个人只是机器人一样的逻辑思维,就永远不会有想象力和创新,而想象力和创新,是人类进步必要的阶段。不懂得怀疑,也就难以进步了!
“新怀疑主义”是随着怀疑与反思进行的,怀疑已经不再意味着否定,它代表着一种严谨的思维方式,它意味着带给我们新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