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角洲创新驱动战略的框架体系构建
2014-11-06李海波孔凡萍
李海波,孔凡萍
(1.山东省科技发展战略研究所,山东 济南 250014;2.山东省科技创新软科学研究基地,山东 济南 250014)
一、引言
虽然熊彼特提出创新经济学范式,但是创新尤其是科技创新依然没有进入到主流学术界研究范畴。直到二战以后,美国科学与技术的发展直接或间接推动了美国经济、社会的迅猛发展,尤其是美国的新经济时代,不但延长了世界科学技术中心的迁移,而且推动美国经济跃升到新发展阶段。因此科学技术及其创新广泛地引起了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领域专家的高度关注。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美国科学顾问布什的《科学:无止境的前沿》作为一个标志性报告,说明科学与技术已经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英国学者Philip Nicholas Cooke于1992年首次提出了区域创新系统概念,将科技创新纳入到社会发展框架体系中,他认为区域创新体系是由在地理上相互分工与关联的生产企业、研究机构和高等教育机构等构成的区域性组织体系,且这种体系支持并产生创新。此概念突出强调了区域创新体系中的创新主体以及区域创新体系是一种社会组织体系建制的观念。随后众多学者进一步丰富了区域创新理论体系,分别从社会系统下的知识流动、知识基础与互动网络、产业集群、激励政策与措施等角度深入研究了区域创新系统理论[1-4]。
相对于国外众多的理论研究,我国实践层面更加丰富,国家通过构建区域国家战略高地带动我国各地区集聚发展,例如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山东黄三角战略与蓝色半岛战略、天津滨海新区、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与辽宁沿海经济带、关中—天水经济区等70多个国家战略,有效带动了区域经济、社会和科技的发展。而科技及创新已经成为这些国家战略顺利实施的关键性力量。例如2009年12月正式批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为黄河三角洲生态经济建设提供了总体方针与规划指导。黄河三角洲作为我国唯一集生态环境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国家战略高地更加需要科技力量的支撑和创新的驱动。经过研究发现,目前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张志元从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蓝黄两区”统筹发展、产业结构研究[5];魏学文基于文化创新角度的黄河三角洲产业生态化、文化产业[6-7]以及李治国的黄河三角洲科技创新能力评价[8]等方面,而关于该区域的创新驱动战略研究甚为匮乏。为此本研究在借鉴长三角、珠三角等区域创新驱动战略实践的基础上,重点围绕黄河三角洲的创新驱动战略体系开展研究。
二、黄河三角洲创新驱动的战略基点
一般来讲,区域的创新驱动战略必须符合国情及当地区域实践发展需求,符合科学技术发展内在演化规律,符合科技创新驱动经济、社会发展内在需求。因此黄河三角洲创新驱动战略的构建设计必须以科技发展内在理论规律为指导,集中面向黄河三角洲生态经济发展,切实结合黄河三角洲科技发展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黄河三角洲的创新驱动战略,才能真正实现黄河三角洲的创新驱动战略。
只有对区域科技发展现状有清晰认识,才能提出适合其发展的战略框架体系。研究发现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科技发展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9]:首先,黄河三角洲科技投入增长迅速,但是科技投入结构中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偏低,科学与技术的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国家级创新型企业由于黄河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滞后,无论在数量还是规模上,与其经济地位有一些差距。更为突出的问题是黄河三角洲区域唯一的985高校中国石油大学搬迁到了青岛,滨州医学院也部分外迁,导致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知识创新源头动力不足,人才梯次队伍建设必然受到严重制约。其次,黄河三角洲在山东省内创新资源配置方面,受到了同为国家战略的蓝色经济区激烈竞争。蓝色经济区自身形成了以青岛、烟台、潍坊等经济发展较好的区域为主体的经济发展增长极,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企业与金融等各种创新资源要素不断向蓝色经济区集聚。最后,黄河三角洲的地理区域存在跨区域、跨行政的地理区位问题,中心联接性差。如何应对以上发展中的问题,成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中必须面对的问题。
基于战略引导技术的理念和黄河三角洲国家战略[10-11],结合山东省科技力量区域空间和黄河三角洲经济科技现状,提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创新驱动战略基点就是通过技术科学战略的定位,侧重适合黄河三角洲产业升级和区域转型的应用性技术的工程化研究开发,同时通过引进共建等方式开展应用性技术的科学化研究工作。也就是说黄河三角洲区域科技政策必须不限于企业层面技术工程的创新资源配置,必须从产业共性技术和产业关键技术的层面配置资源;同时,必须不拘泥于大学层面科学知识的创新资源配置,必须从应用性技术和成果转化产业化的层面配置资源。
三、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创新驱动战略的框架构建
1.国外区域创新驱动战略概况
2011年世界各国政府都将创新作为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欧盟出台了“欧盟2020战略”,并确定欧盟研究区(ERA)建设的目标是充分利用有限的研发创新投入、优化资源配置、整合相对分散的研发力量,建立统一、开放、卓越的欧洲研发创新区域。
2011年12月16日,俄总理普京签发了关于批准“俄罗斯联邦到2020年创新发展战略”的联邦政府令,“俄罗斯联邦到2020年创新发展战略”由俄经济发展部牵头,教科部等多个部门协作完成的。该文件确定了俄罗斯创新的目标、重点方向和国家政策杠杆。战略明确了3个定位,即创新活动主体的长期发展定位,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拨款定位,以及科研成果商业化定位。2012年伊始,美国商务部发布《美国竞争和创新能力》报告,对21世纪以来美国所面临的挑战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对策建议。该报告认为,美国经济竞争能力下滑,国民收入止步不前,就业增长缓慢,对科技要素的支持力度减弱。该报告提出,创新是提高竞争能力、增加收入、促进就业、推动经济长远发展的关键因素,增强创新能力的三项关键措施是联邦政府要加大对基础研究、教育和基础设施的支持,特别是增加投入。
2.国外区域创新驱动战略比较分析
美国、欧盟和日本的发展经验已经表明,科学技术发展成为推动区域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在二战之前,美国科学技术某些领域已经居于世界前列,二战后大量科学家汇聚到美国,其科学技术得到迅猛发展,至今在全球处于领先地位。美国是以线性模式为基础,以技术研发和商业化为目标,服务市场经济的发展战略思路。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发起于美国硅谷等新兴经济崛起区域实践总结的区域创新三螺旋理论(Unive R Sity-Industry-Government Triple Helix)为政府在推动区域科技创新过程中的角色及作用做了较为恰当的诠释及支撑。它特别关注知识在创新中的重要作用和现代知识生产机构——大学在实现区域产业升级改造和创造新产业方面的贡献。三螺旋理论不仅强调知识成为经济增长的要素,而且非常注重区域创新的三个主体大学、产业和政府之间的相互作用,关注如何在一个区域里通过三者的作用产生动力机制,推动可持续的创新和经济增长。它遵从开放创新(Open Innovation)理念,强调政府、大学、产业三个主要机构范围保持相对独立并以功能互补、利益互惠、成果共享为原则互动。只要互动得好,就有望实现以知识为基础的区域快速持续的增长,典型代表有美国的硅谷,128公路,英国的剑桥地区等。
另外欧盟的基础研究一直处在世界前列,德国、法国、英国等工业强国都非常重视科学技术的战略作用,日本的技术强国战略让其进入世界一流经济发达国家行列。日本的二战崛起和美国的持续领先经验,无论从发展基础、发展前瞻性、发展环境方面与黄河三角洲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3.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创新驱动战略框架
技术科学一词最早由钱学森院士1957年在《科学通报》中提出。技术科学是联结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的综合部分,以自然科学为技术科学方向指导,成为工程技术的理论支撑。技术科学是关于人工自然过程的一般机制和原理的学科。它是以自然科学为基础,为各门工程技术学科和行业提供共性技术、核心技术及关键技术的基本原理。
1981年日本野村综合所森谷正规(《日美欧技术开发之战——国际技术比较研究论》作者)根据日本发展实践总结提出的日本技术发展战略,正是技术科学内涵的体现。2005年刘启华利用技术科学发展时间序列特征曲线与梅兹经济长波曲线分析验证了技术科学与产业结构升级转型的内在相关性。2007年大连理工大学刘则渊教授从科学与技术互动出发,重构了巴斯德象限——技术科学象限,即新巴斯德象限,为中国科技发展战略提供理论支撑。2009年中国科学院学部向国务院提出了《关于重视技术科学对建设创新型国家作用的建议》咨询报告,指出技术科学不仅具有一般科学的广泛社会功能,而且具有引领前沿技术、促进自主创新、支撑工程教育、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独特战略功能。从长三角、珠三角的发展历程来看,都经历了外资引进、技术转移;技术综合集成,金融投资;技术研发,并购扩张的发展思路。
黄河三角洲地区的经济总量规模不大、工业农业技术突破不强、发展战略空间受到挤压,加上人才资源较为匮乏等因素制约,跨越式发展(珠三角)和科教驱动(长三角)的发展战略思路是不适合黄河三角洲的创新驱动发展需求。根据国内外比较分析,综上所述我们认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将技术科学战略作为其创新驱动战略框架较为合适。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应该以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循环产业清洁生产)、现代服务业(知识生产服务业)为对象的技术科学研究为基点,通过技术科学服务支撑工程技术和技术科学理论上升为自然科学的协同路径,以科技体制机制改革(科技计划项目、科技院所改革、科技人才评价、知识产权)、科技创新平台(园区、基地)和政产学研合作(新型产业研究院、产业技术联盟、创新资源共享)为抓手载体,聚焦于知识密集型产业特征的主导产业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实现依靠科技创新驱动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发展战略顺利实施。见图1。
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创新驱动战略的框架构成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创新驱动战略框架体系为:实施“技术-科学”和“技术-工程”双驱动路径,以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整合区域科技资源,构建开放型区域创新体系;以政产学研合作为界面,努力提高企业创新能力,增强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支撑作用;以科技创新平台与园区为载体,逐步构建国家与地方创新联动机制,加强与国家科研院所、大专院校联合攻关,围绕生态农业科技和循环产业科技为主线,凝聚科技重大项目;培育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协同发展知识密集型生产性服务业,促进科技成果产业化。
图1 黄河三角洲创新驱动战略框架
1.“技术-科学”和“技术-工程”双驱动路径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实现创新驱动战略必然走“技术-科学”和“技术-工程”的发展路径。首先需要指出的是这并不意味着科学研究和产业工程化的忽视,而是强调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发展战略必须主线突出,区域发展过度依靠科学研究,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科学、技术、工程和产业化之间的周期很长,风险高,将会严重制约区域的健康发展,制约当前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区域发展过于侧重工程与产业化方面,在短期内将极大促进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解决企业的实际问题,促进当地就业,但是缺乏可持续发展,必然成为资源枯竭、产能过剩、转型困难的境地。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定位就决定了必然走“技术-科学”和“技术-工程”的创新驱动战略路径。绘制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产业转型升级路线图,重点剖析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产业共性、关键技术,实施一批产业技术和关键技术重大科技专项,必须形成与企业产业发展实际情况相吻合的产业技术集群。在此基础上大力引进以技术科学为主要科研领域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组建企业和高校共建产业技术研究平台,集聚各种创新资源,开展技术科学层面的科学研究,为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技术革命提供战略支撑和人才支撑,即“技术-科学”战略路径。
实施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产业升级工程,着力促进已有的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在于科技成果工程化阶段,即中试之后的阶段,该阶段为各种创新资源避让的区域,投入高、风险大,一般企业承受不了如此的创新压力。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一方面形成科技成果转化服务组织体系,整合已有的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转移机构、科技服务企业;另一方面大力引进风险投资机构,放宽进入门槛,发挥市场作用。通过科技服务业发展,促进已有成熟的科技成果与企业发展实际技术需求相结合,实现最大效率的转化。政府主管部门要通过实施产业升级工程,直接面向企业,组建覆盖大中型企业的工程化平台、小微企业的成果转化平台,加大固定资产和设备投资力度,促进各种科技创新资源向企业技术工程化、产品产化发展,也就是“技术-工程”战略路径。
2.科技体制机制改革为动力
科技体制改革是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的首要因素。科技体制改革必须与政治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社会体制改革进行协同、衔接和互动,科技体制改革才能充分找准定位、清晰角色,释放科技资源活力。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涵盖6市19县,行政壁垒较多、发展条件不均、部分县区高耗能、高污染产业比重偏大,亟需建立顶层设计高度的科技体制体系。建议设立黄河三角洲科技体制改革示范区。由省委省府牵头,省科技主管部门具体负责,联合经信、发改、教育、财政和人事等部门,优化科技管理体制设计,调整科技计划项目结构力度,实现政府政策引导与市场基础性作用的互动配合。其次,建议成立黄河三角洲科学技术研究院,参考台湾工研院,充分依托山东省科学院、山东省农科院、山东省医科院和山东省部分省属院校力量,组建以技术科学为特色的、面向市场的新型科学技术研究组织。以东营市为例,中国石油大学迁至青岛市导致当地人才严重流失,而中科院、山东省科学院等科研院所没有实体机构入驻,应用基础研究人才不足以支撑产业科技开发。发展实践证明,面向应用技术科学研究的科研机构明显比侧重知识创新与人才培育的大学院校更加适合黄河三角洲的区域发展需求。可通过设立区域人才发展专项资金,积极引进国内外优秀人才,必须加大科研条件建设,不但要建设符合大专家、大学者科研的实验室平台,还要建设适合科学共同体交流、娱乐的生活基础设施;实施“泰山学者-黄河三角洲技术科学特聘专家”建设工程,成立专门科学家研究室,实施科学家终身制,形成人才自由流动的保障机制。
3.政产学研合作为界面
以政产学研合作为界面,成立类似“临沂院”的新型政产学研合作组织模式,政府牵头组建整合已有的市级科研机构,成立专门的产学研合作促进组织,开展技术转移、人才引进、成果转化、校企合作等各种各类产学研工作,不断集聚区域各种科技创新资源向黄河三角洲流动。首先,以企业为主体将国家级、省级科技创新项目资源引导集聚到黄河三角洲,将全省科技成果引进黄河三角洲,进一步提升黄河三角洲的集成创新能力。例如目前中科院在黄河三角洲地区的工作站,科技部在滨州设立的跨区域分布式的农业科技创新示范基地(渤海粮仓计划)。其次,重点依托可持续发展研究院、石油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滨州学院等院所高校,夯实区域知识创新供给能力。最后,以国家农业科技示范区建设为龙头契机,采取开放创新的政产学研合作新机制,引进中国科学院科技成果、引导各类风险金融资本重点支持农业科技园区的建设。
4.科技创新平台和基地园区为引擎
目前,科技主管部门设有“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企业重点实验室”、“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发改委设有“工程研究中心”;经信委设“企业技术中心”、“企业(行业)技术中心”、“企业技术创新平台”等不同类型的科技创新平台。平台虽涉及企业创新的各个层面,但限于种种原因,创新资源协同和工作协调存在一定困难。建议成立由发改委、科技厅、经信委、财政厅等相关部门联合组成的黄河三角洲科技创新平台工作联合协调小组,由该部门合理配置资源,系统全面优化科技创新平台力量。例如“乐陵市现象”就是依靠科技创新平台带动区域产业发展的典型案例,该县级市拥有4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近30个省级平台,有效带动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
五、结论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发展必须充分发挥政府的政策引导作用,充分发挥市场的资源配置基础性作用,充分发挥金融对科技创新的孵化支撑作用。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在依靠技术科学战略来实现创新驱动过程中必须重视以上三方面的问题。目前围绕科技创新方面政府出台制定了大量的政策措施,但是创新政策落实不到位是一个非常显著的问题。首先不仅是因为某些政策制定过程中缺乏调研和广泛联系实际,同时也因为地方科技主管部门限于当地发展约束,导致有些政策难以落实或者创新资源过度集中于已经发展到一定规模的大中型企业,极大挫伤了一大批小微型企业创新创业者的积极性,降低了政府的政策引导效应。其次必须转变政府职能,向服务型、学习型政府转变,从一些市场发挥作用的领域逐步退出,形成创新资源高效流动、创新政策环境优化、市场进入门槛规范等有利于创新创业的大环境。如简化企业在行政审批、项目申报等方面的流程和手续,降低企业经营成本。最后积极推进以科技金融融合为主要内容的科技服务业发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的发展在依靠大型龙头企业带动的同时,更要依靠数量众多、特色鲜明的科技型小微企业的全面开花。
黄河三角洲创新驱动战略要以《国家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纲要》为依据,围绕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目标,以科技体制改革为动力,创新体制机制;坚持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相统一,实现可持续发展;依托科技创新平台/园区/基地为载体,集聚人才、项目、资金创新要素为一体;围绕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建设,产业创新能力提升,创新政产学研合作体制机制。通过企业、平台、基地、园区多层次、多维度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推动黄河三角洲科学技术发展,促进黄三角产业转型升级及发展方式转变,实现依靠科技创新实现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建设目标。
[1]Autio E.Evaluation of RTD in regional systems of innovation[J].European Planning Studies,1998,6(2):131-140.
[2]David Doloreux.What we should know about regional systemsof innovation[J].Technology in Society,2002,24(3):243-263.
[3]Asheim B.T,Iasaksen A.Regional innovation systems:the in-tegration of local"Sticky"and global"Ubiquitous"knowledge[J].The Journal of Techology Transfer,2002,27(1):77-86.
[4]Karen R.Polenske.The Economic Geography of Innovation[M].London:Cambridge Univrsity Press,2007.
[5]张志元,周平,张淑敏.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与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统筹发展研究 [J].经济与管理评论,2012(2):135-139.
[6]魏学文.黄河三角洲产业结构生态化发展路径研究 [J].生态经济,2012,254(6):106-112.
[7]魏学文.黄河三角洲文化产业发展对策研究 [J].山东社会科学,2012(8):137-138.
[8]李治国,于燕.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科技创新能力的评价与提升 [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28(2):25-29.
[9]李海波,李星洲,陈娜等.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科技发展态势研究 [J].经济与管理评论,2013(5):127-132.
[10]刘启华,樊飞等.技术科学发展与产业结构变迁相关性统计研究 [J].科学学研究,2005,23(2):160-168.
[11]刘则渊,陈悦.新巴斯德象限:高科技政策的新范式 [J].管理学报,2007,4(3):346-3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