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同步”规范集期市场北京市延庆县张山营镇食药监管所农村食品安全监管见成效
2014-11-06刘建宁,张彬
本刊讯 北京市延庆县张山营镇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所自成立以来,加强农村集期市场监管,取得成效。
张山营镇农村集期市场成立于上世纪90 年代,经过多年的演变与发展,现已固定形成晏家堡村、张山营村、西五里营村、小河屯村、下营村五个各具特色的农村集期市场,每天轮流开集。集期市场内经营品种丰富,多为蔬菜、水果、副食品、日用百货、生产资料等。每集有食品经营摊位50 余户,其中镇域内摊贩20 余户, 来自延庆县城和河北地区的镇域外摊贩10 余户,此外还有自产自销农产品摊贩20 余户,现场制售小吃摊贩四五户。由于价格低廉、购买方便,适合农村相对低消费群体,形成了“农民大超市”,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民增收和农村产业结构调整。
农村集期市场俗称赶大集,是以农产品交易为主兼有生产资料、生活资料的定期开放的交易场所,是一种原始、基础的市场形态,在农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然而,集期市场在满足当地群众需要和繁荣地区经济的同时,也存在着食品安全隐患突出、农村消费者权益难以保障等问题。一是无证经营或不带证问题较普遍。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食品经营者应该取得《食品流通许可证》并亮证经营。然而现实中,由于农村集贸市场的特色致使经营者没有固定的经营场所,均属临时摊位,不便于亮证经营,造成有证户不愿带证,无证经营与其相混杂,给监管带来难度。经调查,目前张山营镇所有集期市场的食品经营摊位中,70%的食品经营者未能办理《食品流通许可证》,仅有30%的食品经营者和个别现场制售餐饮服务提供者取得了相关许可,但均为异地经营。二是食品安全问题存有隐患。集期市场是农村食品市场的主要集散地,是各村小卖部等食品零售店的货源之一。由于市场经营条件简陋,经营人员食品安全意识不高,各项规章制度难以得到有效落实,食品安全难以得到有效保障。三是监管力量相对薄弱。张山营镇地处首都西北,是晋、冀、蒙等地食品进京的门户。2013年9月,张山营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所成立时,辖区有行政执法人员3 人,不但直接承担着辖区474户监管主体和集期市场的200余户食品经营者的“四品一械”安全保障任务,同时还要保障外地假劣食品药品不流入首都市场,监管任务繁重和监管人员少的矛盾十分突出。
为破解监管难题,张山营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所以“提升集期市场食品安全水平”为最终目标,把握“监管”与“服务”两大职能定位,以“大小齐抓、软硬共建、横纵结合”三项举措为抓手,有效开展了集期市场监管,促进了各项食品安全制度的落实。结合各村实际情况,设计了各集期市场的规划图,并逐步与镇政府、村委会等有关部门沟通,争取集期市场的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以改善经营环境。帮助引导各市场主体建立各种食品安全工作机制,以有效落实食品安全属地责任,保障商户和群众的合法权益。积极与县局食品流通科、餐饮服务科等有关科室进行沟通,由其进行技术指导,提升工作人员监管水平。召开联席工作会议,与镇政府及派出所、工商所、城管中队、安全科、村委会等相关部门探讨建立集期市场整治方案、应急预案和职责分工等管理制度。以县局建立的“护城河工作”为基础,加强与周边乡镇工商所、食药监管所的联系,营造“关心食品安全、参与食品安全、享受食品安全”的良好氛围,打造社会共治监管格局。
张山营食药监管所从“提升部门形象,确保食品安全”的高度出发,坚持监管与服务并重,做到“两手抓两手硬”:制订市场巡查计划、确定巡查频率,如实记录巡查情况,除农民自产自销农副产品外,我们要求所有经营者都必须持证亮照经营,规范食品来源渠道,强化索证索票制度,坚决打击各类违法行为,实施严格监管。结合部门工作职责,做到“五个同步”,即现场办公、现场执法、现场调解、现场咨询、现场宣传,积极引导符合经营条件的无证照户办理相关许可证件,提升农村消费者食品质量安全意识。
下一步,张山营食药监管所将继续以“提升集期市场食品安全水平”为最终目标,努力促使辖区集期市场逐步实现由过渡型市场向有关部门认可、人民群众满意的有形市场过渡,保障辖区食品安全。
▲农村集贸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