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刊评论
2014-11-05
《大西洋周刊》美国无需在乌克兰证明实力
好战人士称美国目前对外政策将会长他人志气,灭同盟威风。但他们错了。
美国人也许没有留意,但是在外交精英人士眼中,自伊拉克战争南移后,公众舆论也急剧转向。战线过长的恐惧消失了,踌躇不决的恐惧再度袭来。对迪克·切尼、比尔·克里斯托等人而言,每个美国的敌人都是德国纳粹,每块必争之地都是苏台德区,而今俄罗斯在乌克兰采取了一系列行动,这不仅是向他们发出警告,更是向处于舆论中心的其他国家发出警告。最明显的证据出现在世俗眼光看来最谨慎的杂志《经济学人》上,近期《经济学人》的封面文章就是《美国对敌人的威慑力已降低亦不似从前那般使盟友安心》。杂志的相关社论警告说,奥巴马政府的“退却”在其敌友之间“引起了令人不安的怀疑,那就是在重要的时刻,美国极有可能不会出现”。
这些无疑是空话。关于奥巴马的个人政策有许多正当的批评之声。在叙利亚问题上,他用触碰“红线”形容巴沙尔·阿萨德使用化学武器的行为明显是一个错误。在乌克兰问题上,美国在克里米亚进行及时而更加严厉的报复有可能会阻止普京的行动,也具信服力,但这样的反应也有可能会瓦解西方联盟。然而《经济学人》以及一些新晋强硬派的评论家都弄错了一点,他们坚称奥巴马在一个地方出台的政策也许合理,但换到其他地方就是长他人志气,灭自己威风。那是一个陈旧而有代价的幻觉。姑且就叫它“信任谬误”吧。
“那些国家通过战争建立名声,解决问题,因此花费了大量财力,还以千余条生命为代价。”
《经济学人》为什么印度的穆斯林如此温和
印度穆斯林人数众多,但都很温和。印度穆斯林占其总人口数的15%,数量约为1.8亿,几乎相当于巴基斯坦总人口数。许多人心怀不满。克什米尔是唯一一个穆斯林占多数的地区,这里的居民多年来怨恨印度安全部队严厉的规则,抗议频频爆发。归咎于土生土长的印度圣战者群体,印度一些城市也偶有恐怖袭击。但是,可能因为来自外部的支持有所减弱,这些袭击已经越来越少,也越来越不具有致命性。
印度的穆斯林通常有理由感到悲观:他们的受教育水平和收入水平,他们的政治代表权或政府工作机会都低于大多数印度教徒。然而,几乎遍布全国的穆斯林仍然温和、宽容,毫不迟疑地谴责宗教暴力,乐意与其他宗教成员融合。例如,与邻国巴基斯坦的宗派流血事件,日益增长的激进主义和日益深化的保守主义相比,其对比是惊人的。
这种温和显然是个福音,且能防止更多的公共暴力。即使问题重重的克什米尔地区在过去三年也相对平静。另一个印度穆斯林仍保持温和的原因是,他们的文化程度和收入水平都很低,使得他们与那些全球性力量相对隔绝——比如圣战主义的网站、中东反穆斯林暴行的新闻报道。而在其他地方,正是这些力量在帮助扩散暴行。文化程度的提高,城市人口的持续增加,财富和信息的增长可能都会鼓励更多极端主义派别的出现。大量移民流入海湾地区可能还有助于带回支持更保守的伊斯兰教义和资金。同样,如果有权势的印度教民族主义者变得更残暴,极端主义的反弹和增加是很容易想象的。
《商业周刊》欧元区将再度面临重大灾难
近期,摩根士丹利发布报告指出,欧元区与美国经济的差距越来越大,有可能陷入日本式的长期经济低迷。所谓“日本化”是指经济陷入停滞、长期处于温和通缩,以及债券收益率跌至历史新低。
事实上,欧洲经济政策彻头彻尾的失败了。不管从任何角度来看,欧洲的经济数年来一直处于灾难之中。没人做出过正确的决策。
随着对俄罗斯制裁的脚步加大,以及近日公布的一系列经济数据的不如意,欧元区的经济形势似乎正在恶化,受此影响,国际大投行唱空的声音在增强。
如果德国、法国及意大利无法重振欧洲经济,那么欧元可能将面临重大的灾难。就在几个月之前,欧元区的领导人们深信,经历了暴风雨后,他们终于见到了彩虹。
但那些都是假象。
最近几周,欧元区的国家再次陷入泥潭。第二季度,他们的总GDP未见任何增长。意大利再次陷入全然衰退期,法国的GDP较第一季度持平,即便是国力强大的德国,其经济出现了大幅下滑,令人大跌眼镜。
第三季度的前景亦不光明,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于西方国家对于俄罗斯的制裁措施所导致。同时,通货膨胀率已降到了极为危险的水平,大约为0.4%,这一数字远远低于欧洲中央银行“2%左右”的目标,这使人们担忧,整个欧元区可能会成为顽固通货紧缩政策的牺牲品。
德国的债券收益率一直徘徊在1%左右,此乃跌价的又一先兆。欧元区的停滞不前(或者说步履蹒跚)与美国及英国经济的稳步增长形成了鲜明对比。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