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急剧转型倒逼农村职教实现转型发展
2014-11-05谢革新
谢革新
一、问题:社会急剧转型期致农村职教发展滞后,长期在低位徘徊
1.苏北农村县域仍未实现高中阶段教育普职“规模大体相当”。2010年颁布的《教育规划纲要》提出“到2020年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总体保持普通高中和中等职业学校招生规模大体相当”。2013年7月,教育部《关于做好2013年高中阶段教育招生工作的通知》(以下简称《2013招生通知》)再次要求:“各地切实落实高中阶段教育普职招生大体相当要求,要继续稳定中等职业教育招生规模,原则上要按50%的比例引导应届初中毕业生向中等职业学校分流”,这里进一步强调了所谓“大体相当”即“原则上要按50%的比例”。可见,高中阶段“普职比”是衡量职教发展的重要指标,坚持高中阶段“普职比例大体相当”这一政策举措既是手段也是目的,是关乎中职教育实现健康发展的不可或缺的基础和重要保障。江苏省早在2005年就已宣布“基本实现普职招生大体相当的目标”。笔者以为,这或许是从整体而言,但职教的发展存在很大的不平衡和地区差异,一些地区与“大体相当的目标”还存在相当的距离,我们还没有理由高枕无忧。换一个角度来看“普职招生大体相当”,不能只看各地制定的高中阶段教育招生计划是否完美,而要看实际结果是否体现了“规模大体相当”。笔者近期选取了苏北地区11个具有代表性的县域(包括县、县级市和以农村经济体制为主体的区)为样本,考量普职比,其结果如下表所示。
苏北地区部分县域高中阶段教育在校生规模普职比统计表
高中阶段教育普职比达到多少才能称为“大体相当”?据《2013招生通知》要求:“原则上要按50%的比例引导应届初中毕业生向中等职业学校分流……每个学校择校生的比例最高不得超过本校当年招生计划的20%(不含择校生)。”可见,按50%分流是目标,高中择校生允许范围是20%以内,这样即知普职比的允许范围下限是1.20∶1。上表虽只列取了苏北地区11个县域截至2012年年底的普职比状况,但由此我们可以窥见苏北农村地区普职比状况。上表显示,这11个县域的普职比均超过1.50∶1,即相差40%以上,超过了允许的范围“20%以内”,说明在苏北农村地区能够达到高中阶段教育普职比“大体相当”的县域为数甚少。
2.苏北农村中职教育的教学实施能力和教学质量明显落后。一所学校的教学实施能力和教学质量直接反映了这所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质量。近年来每年例行的全省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信息化教学大赛”和“示范课”“研究课”两课(以下简称“优质课”)评比竞赛(以下简称“三项重要竞赛”)这三项重要竞赛,可以从一个侧面较好地反映出一所学校的教学实施能力和教学质量,也是目前对一所学校的教学实施能力和教学质量的一种较为客观和有效的横向考察与评估。笔者2011~2013年连续三年对苏北地区、苏北农村地区职业学校与全省职业学校进行了对比调查,发现苏北地区、苏北农村地区职教教学实施能力和教学质量明显落后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截至2013年年底,优质中等职校(三星级以上,下同)的布局是,在全省199所优质中等职校中,苏北地区拥有优质中等职校113所,占56.78%;苏北农村地区拥有优质中等职校64所,占32.16%。而2011~2013年所进行的总计1663个全省职业教育三项重要竞赛的一等奖中,苏北地区和苏北农村地区的中等职校分别获得573个和153个,获奖面仅占全省的34.45%和9.20%,均与其优质中等职校布局占全省的份额有大幅度差距,相对误差均>20%,已达到统计学中“大幅度”的显著程度。这说明在苏北农村地区优质中等职校布局显著偏少的情况下,其现有的64所苏北农村地区优质中等职校整体上还与全省的优质中等职校在教学实施能力和教学质量上存在显著差距。二是苏北农村职校在全省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信息化教学大赛和优质课评比中所获得的一等奖占全省份额,2011年分别为10.05%、18.75%和15.38%,2012年分别为6.99%、4.35%和13.99%,2013年分别为5.48%、4.35%和13.47%。可见,苏北农村地区职校在全省职业学校的三项重要竞赛中,其成绩不仅低而且呈逐年下降态势,这在技能大赛和信息化教学大赛中尤为明显,因为这两项竞赛不仅需要展示教师个人过硬的教学能力,还需要有所在学校的过硬教学硬件和教学团队的支持,而这正是苏北农村职校的软肋。由于制约农村职教发展的瓶颈没有解除,这种办学规模与获奖份额之间的差距会更加明显。三是苏北农村地区优质中等职校有64所,占苏北地区优质中等职校113所的56.6%,说明苏北农村职校占苏北职校的一半以上。正是由于苏北农村职教的发展落后,在职业教育的三项重要竞赛中处于劣势,直接影响了苏北地区职业学校在全省职业教育三项重要竞赛中的成绩,导致苏北地区职教的教学实施能力和教学质量落后。
二、分析:农村职教应依据市场需求修正和确定在当前社会急剧转型期的办学宗旨和发展目标
1.当前社会的急剧转型导致农村职教所面对的两个市场正在发生变化。和世界上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一样,中国走的是一条高增长、高代价的发展之路,这也带来了社会的急剧转型。由于历史的、地理的和存在已久的二元经济结构的原因,我国农村特别是自然条件受限的偏远农村,经济发展长期滞后,对社会转型最为敏感,“不良反应”最为强烈。
我国社会转型的过程是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当前社会急剧转型所带来的剧烈的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致使农村职教的市场环境已发生或正在持续发生变化。农村职教不仅要切实认识到其所面对的市场需求与城市职教的不同,同时也要认识到这种市场需求也是在不断发生急剧变化的。这种急剧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出口”方面,随着社会急剧转型,县域地方经济和农村企业对职教人才培养的需求发生了变化。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性金融危机所带来的世界性产业调整与经济转型,与我国的社会转型期相叠加,形成叠加效应,致使我国快速进入社会急剧转型阶段,对县域农村经济结构的影响愈加深刻,客观上促进了县域经济发展方式由原先两头在外的外源型向自主创新型转变,在产业结构上由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知识密集型产业升级。县域农村企业靠吃人口红利、劳动力红利的路已经走到了尽头,原先靠低廉劳动力支撑发展的农村企业越来越渴求科技和人才的支撑。农村职教所输送的就业型劳动力和操作型技能人才,已不再适应地方政府和农村企业的需求。二是“入口”方面,随着社会的急剧转型,农村社会公众、求学者家庭的就业观和就业需求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社会公众更少盲从,更趋理性,比父辈更了解职教,明白一般农村职校培养的学生文化底子薄,仅能适应固定岗位的技能要求,岗位转换的适应能力不强,今后的发展空间、上升渠道受限。从家族的未来着想,这些家长不愿意让孩子重复自己的生存方式。这种农村社会公众的就业观和就业需求的变化,直接导致农村家庭的求学需求也随之发生很大的变化。社会公众和家长对孩子求学的期望值更高,宁愿多花钱让孩子上普通高中,也不愿他们上免费的农村职校。求学需求的变化,从表面上看是对职教的轻视;从深层次看,说明社会转型带来了社会进步,包括农村社会在内的社会公众对文化、科技、教育越加重视,他们寄希望于通过教育来改变孩子的命运,对农村职业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社会公众虽然不是教育理论家,甚至绝大多数也不是教育工作者,但他们的选择行为却诠释了教育的终极目标——教育应“为完满生活做准备”,这对促进农村职业教育乃至整个社会的经济转型都是有益的。近年来,虽然农村中职免费教育等各项重大优惠、扶持政策相继出台,但农村职教仍未走出瓶颈,且发展越来越困难,这主要是“出口”与“入口”两个市场的变化导致的。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相继从国家战略层面,明确提出“要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随着这一发展战略的实施,农村职教所面对的“出口”与“入口”两个市场的变化还将持续。
2.农村职教转型发展是践行国家教育方针、适应和服务县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1995年颁布的《教育法》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2010年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重申了新时期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国家教育方针体现国家的意志,是国家对教育的规定,同时又是我国市场经济背景下教育的本质属性使然。社会转型的根本目标是建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当前完善市场经济体制的进程中践行国家教育方针,既是教育的社会需要,又是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2011年11月《教育部等九部门关于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职业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九部门意见》)中针对农村职业教育进一步提出:农村职业教育要“适应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要以推动县域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这无疑为农村职业教育践行国家教育方针和实现自身发展进一步指明了方向。农村职教应毫不动摇地践行国家教育方针,服务于县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在当前社会急剧转型背景下,要适应和服务于县域农村经济社会发展,就必须实现自身的转型发展,不能继续墨守成规或靠简单的行政指令,要以转型适应转型、以发展服务发展。当前社会急剧转型正进一步倒逼农村职教实现自身的转型发展。
3.针对当前社会急剧转型形势下的新任务,重新确定农村职教的办学宗旨和发展目标。农村职教要实现转型发展,首先要在发展理念上进行修正与调整,摒弃原有的不能满足当前急剧转型要求的办学宗旨和发展目标,确定适应当前社会急剧转型的办学宗旨和发展目标。原有的“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宗旨和发展目标于2005年被正式提出来,统称为职业教育办学方针。鉴于当时的经济社会发展尚处在依靠劳动力资源和自然资源的供给优势阶段,实行的是经济粗放式发展模式,劳动力供给充裕、就业困难,因此,当时的办学宗旨和发展目标主要围绕如何解决就业问题展开,对农村职教而言,则主要围绕如何解决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展开。在此背景下,“以服务为宗旨”的“服务”也被简单诠释为“为就业服务”,直至喊出流行的口号“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这也成为“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宗旨和发展目标的约定俗成,一直这么理解和实施。但是,随着2008年以来旷日持久的世界性金融危机与我国社会转型期叠加,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转型速度越来越快,终结了依靠高消耗自然资源、低成本劳动力的粗放式发展模式。研究表明,“人口红利”即将耗尽,劳动力数量供给的优势将被劳动力质量的劣势所取代,经济发展将面临劳动力结构性短缺的问题。为此,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要“着力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更多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驱动”。在经济社会转型速度加快、程度深入的今天,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已经成为推动当前经济转型发展的三个引擎,并且在这三个引擎中,科技进步越来越成为最主要的引擎。事实上,在社会急剧转型的今天,科技进步在促进经济发展的因素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以江苏省为例,2010年、2011年、2012年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这三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54.0%、55.2%、56.5%。
随着我国社会急剧转型以及随着而来的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县域农村经济发展对科技的渴求越来越迫切,县域农村经济发展的瓶颈和关键并不是缺乏一般的劳动力或“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①,相对于城市而言,他们更缺乏掌握科技和具有创新能力的技术人才。技术创新型人才在农村县域的稀缺程度远超过“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究其原因,主要由于县域经济的主体是第二产业,而县域第二产业的主体是中小微企业,这些企业既规模小又远离城市,很难吸引高层次的科技人才,也很难获得位于城市的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科技支撑与辐射。教育就是服务,农村职教要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就要在不断提升服务标准和服务质量上下功夫。提升服务标准和服务质量是农村职教走出发展瓶颈的唯一选择。近年来,农村职教为了争夺农村生源和扩大招生规模,一直在降低服务标准和服务质量,结果事与愿违,距市场需求越来越远,离农村经济发展的需求和求学家庭的愿望越来越远,其吸引力大打折扣。因此,县域农村职教在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同时,应肩负起地方应用型高校和科研机构的功能,加大对技术创新型人才的培养力度和应用型科技孵化与辐射的力度,满足县域地方政府和农村企业对科技创新型人才的渴求。这应是农村职教适应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为“三农”服务的应然选择,也应是农村职教践行为受教育者的“完满生活做准备”的原则,从而有效增强其吸引力的应然选择。
综上分析,随着依靠“人口红利”发展模式的终结,当初基于这一经济发展模式背景提出的职业教育办学宗旨和发展目标,对当前职业教育特别是农村职教的发展缺乏针对性和适切性。依据《九部门意见》的要求,我们认为,在当前社会急剧转型背景下,农村职教的办学宗旨和发展目标应确定为“适应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和“有效增强吸引力”。与2005年提出的“以服务为宗旨”的办学宗旨相比,适应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这一办学宗旨对当前农村职业教育具有更强的针对性和适切性。有效增强吸引力这一发展目标,一方面,体现了教育的终极目标——“为完满生活做准备”;另一方面,它也体现了农村职教的特点或努力方向。
三、对策:用市场机制的力量实现适应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办学宗旨和有效增强吸引力的发展目标
1.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调动社会力量办职教。在社会急剧转型和随之而来的经济结构调整与转型升级的今天,农村职教在办学中要践行“适应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办学宗旨和“有效增强吸引力”的发展目标,就必须多一些“市场”成分,少一些计划指令和垄断成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推广政府购买服务,凡属事务性管理服务,原则上都要引入竞争机制,通过合同、委托等方式向社会购买”“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②。因此,对农村职业教育的发展,政府不能包办过多,而要遵循市场经济规律,走市场化道路,引入市场力量的“活水”,培育农村职教自身的造血功能。要向社会购买服务,调动社会力量办职教,在明确县级人民政府是农村职教办学责任主体的同时,走办学主体多元化的道路。鼓励和支持不同性质、规模、行业的经营主体、社会法人进入农村职教办学领域,彻底改变传统的国家统包统管的教育体制,使职教投资主体多元化。学校在国家宏观调控下,按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律办事,真正成为自主管理、自主办学的法人实体,逐步形成“原料采集”(招生引资)—“生产”(教育教学)—“销售及售后服务”(推荐就业及业后培训)一条龙自主运行机制③。吸引民资,促进农村民办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是推进农村职教办学主体多元化的关键。为此,要按照2014年2月26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所提出的:“积极支持各类办学主体通过独资、合资、合作等形式举办民办职业教育;探索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允许以资本、知识、技术、管理等要素参与办学并享有相应权利。”调动社会力量办职教,实行办学主体多元化的意义在于:一是有利于打破县域教育行政部门独家主办农村中职教育的惯例,打破独家垄断、自办自管的模式,进而逐步实现管办分离;二是有利于通过市场机制的力量,推动农村职教办学体制的深刻变革,从而有利于推动农村职教与产业结合、与企业合作,“适应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2.对现有公办农村职教实行渐进式办学模式变革。要实施办学模式变革,就要给市场机制保留空间,清除阻碍办学模式变革的体制藩篱,让市场机制发挥作用。在当前经济社会背景下,需要对现有地方政府部门举办的农村职教机构实行渐进式办学模式变革。笔者以为,我们可以参照国家对国有企业改革的办法,按照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允许更多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④,允许和鼓励、支持股份制、混合所有制农村职业学校的发展。即在不改变农村公办职教的办学性质和办学主体的前提下,按照市场机制,以股份合作制形式,引入校外职教机构(包括行业企业、民营私立职教机构或城市的高等、中等职校等),委托承办或承包一个或几个专业的办学运作。委托承办或承包一个或几个专业的办学运作,属合作办学性质,不改变公办学校的政府所有权,对外仍是一个学校、一个法人,对内则是承包关系,实行二级管理、独立核算。
3.瞄准社会急剧转型背景下农村职教的办学宗旨和发展目标,调整办学功能定位和人才培养模式。根据“适应县域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办学宗旨,确定农村职教的办学功能定位。农村职教应体现和彰显面向县域农村的产学研一体的功能,除履行基础职业教育功能、职业培训功能外,还应紧密联系县域农村产业企业,成为县域农村的科技桥梁和纽带,履行科技研究、孵化与辐射的功能,不仅输送各类就业型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还应有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和推广辐射能力。其一,这一功能的履行仅凭农村职教的单打独斗难以实现,需通过广泛的社会合作得以实现,不仅要对内开展与县域内企业的深层次紧密合作,还要对外开展与城市高校、科研机构和大中型企业的合作,从而成为县域企业离不开的科技桥梁和纽带。其二,这一功能的履行还需要有一支优秀的“双师型”教师队伍,需要一批教师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创新能力和生产实施能力,除完成教学任务之外,还能够紧密联系产业,扎根于企业,解决企业生产中有关科技创新与技术进步的实际问题,在生产实际中进行科研和创新,成为深受企业欢迎的科技专家。
在人才培养模式上,农村职教要适应县域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民众对人才培养的多样化需求,不仅培养低端就业型的劳动者和技能人才,还要成规模地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技术、管理、经营和创业等各型人才;不仅要培养县域经济社会各行各业的普通就业者,还要为其成批量输送骨干和精英;不仅输送蓝领,还要输送白领。为此,需要农村职教从两个方面变革人才培养模式:一是实行合作式、开门式模式,充分实施校企合作。对高年级学生,可以由老师带到企业研发一线,实行在研发中教学、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培养的原则,走产学研结合的路子,既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人才支持,又能培养一批适合县域企业、根植于县域企业的创新型技术人才。二是实行分层式、现代学徒制模式,在教学中不搞一个模子、“一刀切”。对高年级学生,可以安排专门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做导师,实行一对一教学,因材施教,让每个学生的潜能都能得到最大的发挥,让每个学生都能成才。这样不仅让企业满意,也让每个学生家庭满意,从而实现农村职教的社会效益最大化,有效增强职教的吸引力。
[注释]
①教育部关于制定中等职业学校教学计划的原则意见(教职成[2009]2号)[Z].2009-01-06.
②④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3-11-16.
③周明星.现代职业教育本质属性探析[J].教育与职业,2003(1):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