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课堂教学实录及反思

2014-11-04张岩

黑龙江教育·中学 2014年10期
关键词:首词苏轼语文

张岩

●课前分析

此课是我代表黑龙江省语文学科带头人参加“送培下乡”教育教学研讨活动的展示课。我带着程少堂老师的“语文味”到青冈、望奎和绥棱三地一路送课和交流。《中国诗歌美的“四个代表”》一课就是参考程老师2011年在广东省的学术研讨会上讲授的代表课《锦瑟》而打造出来的。

1. 理论基础

基于对程少堂老师语文教学思想与“语文味”教学理念的认同,我以《程少堂语文教育思想研究》为题,撰写过《程少堂语文教育思想研究》一文。我的恩师提议:“这篇文章是研究程少堂语文教育思想的,程少堂的语文教育思想在中学教育界很有影响,所以你一定要继续研究并把它完善!”

在“语文味”理论的基础上,我把握住任何一个可以求证语文味教学法的机会。终于完成了我的第一本语文教育教学专著《荒原中的舞者——程少堂语文教育思想研究》。

2. 科研课题

实践研究期间,我都在反复琢磨和推敲程少堂老师所提出的:“语文=语言*文章*文学*文化”这一观点。与此同时我主持并研究了《以“经典美文”提升初中生阅读能力的实践研究》的省级课题,该科研成果已经编写成三本校本教材在全国出版并发行。目前,学生完全可以独自熟练使用的阅读方法有四类:

①“四问法”是用于议论文和说明文的方法: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的?写得怎样?

②“四美法”是用于记叙文的阅读方法:语言之美——文章之美——文学之美——文化之美。

③“四知法”是用于诗词赏析的阅读方法:知背景+知作者+知内容+知主旨。

④“八步法”是用于文言文的阅读方法:课文出处、写作背景、文学常识、作者经历、读懂字句、疏通文意、文化内涵、表达情感。

程少堂老师提出的“一语三文”衍生出的课题研究中的“四美法”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七年级上册)一课的授课环节主要理论依据。

3. 设计思路

看看身体力行地走在最前面的语文教育教学界的前辈们:蔡明、胡明道、李卫东、赵谦翔、程少堂、邓彤、黄厚江、余映潮等,哪一个不是教育教学研究的典范?

怀着对他们语文教育教学思想的敬畏,我逐一地对其进行研究与实践。亲身体验他们的授课模式,在此基础上,再进行内化与沉淀,而此节语文课就是借鉴程少堂老师所提出的“一语三文”的教学思路而讲授的。

●教学流程

师:同学们好,咱们开始上课。因为你们坐车而来,老师也从大庆赶来,咱们或许都有点累了,那我先送给你们一个礼物啊!要不?(生答要。)

师:如果你们有掌声我就给!(生鼓掌!)好了,我歌唱得不是很好,但我想送给大家一首歌,如果这首歌你们会唱,你就和老师一起唱。

师:我们今天的授课内容是《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那么咱就唱这个行不行?(师生击节而歌,好不快活!)

师:那么首先老师想问问大家,你还知道哪些写月亮的作品?

生: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师:说过的我们不再重复,只要说上下对句含有“月”字的诗词就行。

生: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

师:你积累了很多。

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生: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师:不错,还有哪位同学知道其他的含有“月”诗词?

生: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

生: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师:蛮帅的,还有没有?我提醒一下:张继的《枫桥夜泊》:“烟笼寒水……”

生:“月笼纱。”(生齐背。)

师:“夜泊秦淮……”

生:“近酒家。”(生齐背。)

…………

师:好,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有没有同学知道?“春江潮水连海平……”

生:“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生齐背。)

师:再提示一下,李煜还写过一首《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生:“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生齐背。)

师:很好,这些都是含有月的诗词,那大家想一想:别人笔下的月和苏轼笔下的月有何不同?我们先带着这个问题读一读《水调歌头》(生齐诵。)

一、语言之美

师:大家可背可读,咱们再来一次。(生再次或背或诵: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太棒了,那么咱们再加点难度。请大家打开《导学案》,上面有一首小歌谣,大家先读一读,我给它起了个名字叫《高低抑扬歌诀》,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生读,同时思考其中含义。)

“平声起”“平声平道莫低昂,上声高呼猛烈强,去声分明哀远道,入声短促急收藏。”这个资料是老师从《比较文学简明教程》中找到的,那么咱们在读诗歌的时候,就来遵守这个原则。老师先解释一下:“平声平道莫低昂”就是在读一声和二声时,一定要保持语音语调的平直。“上声高呼猛烈强”就是在读三声时,要有力。而读到四声—去声的时候,你一要用最大的力气去读,读完快速地收。一会儿读《水调歌头》的时候,(示范)“明月几时有”,读的时候要慢一点,手要比划着,行不行?咱们尝试一下,好。咱们站着。手必须滑动。Do you Understand?

生:Yes!

师:OK!开始!(师边空划,边诵读。)好,请坐。感觉运动一下,还是很舒服的。那么,通过两种朗读方式你能否感觉到苏轼这首词的语言美,感受到了吗?

生:感受到了。

师:那么你们想没想过,这首词的语言之所以这样美,是什么原因呢?

生:没想过。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想一想,为什么苏轼的这首词读起来这样美,唱起来这样动听?就是因为“平上去入”“高低抑扬”“迎回激荡”,“一呼一应”“合于自然”这是我们中国诗歌的一种什么美?endprint

生:语言美。(生各抒己见。)

生:节奏美。(生各抒己见。)

生:韵律美。(生各抒己见。)

师:很好。那么,我们来总结一下:首先我们初步品读了这首《水调歌头》,通过大声读、背诵的方式初步品味了它的语言之美。然后我们又知道了它美在“平上去入”“高低抑扬”“迎回激荡” “一呼一应”之中。汉语平上去入的四个声调,形成了中国诗歌特有的和于自然、尽善尽美的风格。那么,我们就来看看苏轼所描写的天上人间。

二、文章之美

师:好,我们来看一下这首词的文章之美。它美在哪里呢?有人说读苏轼的《水调歌头》就能感受到它是景情理完美融合的结果。那么我们通过三个环节,来分析一下是不是这样。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这首词的写作背景。谁来跟同学分享一下你所了解的背景?

生:当时苏轼被贬,来到黄州后非常想念自己的兄弟,于是作了此词。

师:他因为什么事被贬呢?

生:乌台诗案。

师:还能说得再细致些吗?(生有些为难。)好,谁还能补充一下?

生:苏轼是因为乌台诗案也就是“文字狱”,被贬后做了一个有职无权的官,叫作团练副使。因此他一直很忧郁,于是在夜晚赏月时突发感慨,做了这首词。

师:太棒了。还有没有同学对背景有更加细致的研究?(生表示没有。)那么张老师在这里再做一下总结与补充。其实通过刚才同学们的分析,我们大致可把背景分成两个部分,一是家庭原因,另一个是政治生涯。刚才有同学提到他是因为想念兄弟才做此诗,那么家中还发生了哪些事,让他如此惆怅?苏轼在此之前还做过一首词:“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这里写的是谁呢?

生:好像是他的父亲。

师:其实,是写给他的亡妻王弗的。

生:老师,给我们讲一讲苏轼的妻子吧?

师:好的。从刚才“十年生死两茫茫”这首词中,我们能强烈地感觉到苏轼对王弗的情之真,意之切。那么王弗到底是怎样的一位女子呢?王弗16岁嫁给苏轼,她不仅相貌出众,而且文思敏捷。苏轼夜读之时,偶有遗忘,王弗便从旁提醒,苏轼问她其他书,她都约略知道,这让苏轼对她刮目相看,王弗对苏轼关怀备至,二人情深意笃,恩爱有加。但很不幸,王弗27岁就去世了。这对东坡是很大的打击,其心中的沉痛、精神上的痛苦是不言而喻的。而苏轼在写《水调歌头》的时候,包含各种复杂的感情,既有对已经去世父母的深切思念,又有对亡妻的万般不舍,还有对远在他乡的弟弟的想念。

师:刚才我们还提到了政治上的挫折。王安石与苏轼两派相斗,后来苏轼自求远离政治,流放在外,政治上不得意。了解了这首词的写作背景之后,我们要品一品诗文,品品诗文中的“景”“情”“理”。咱们再看一下这首词,找一下这首词中描写景的词或句。

生:明月几时有。

师:明月。

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师: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这句话你怎么理解呢?月光下身影也跟着做出各种各样的舞姿,是主要描写景的吗?

生: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师:这是描写什么?

生:月儿转过红色的楼梯,低低挂在雕花窗户上,照着不眠之人。描写的是月色。

师:是景色描写。

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师:这是侧重写景的吗?还是抒发内心中的情感,但它里面有一个字是什么呀?月。你得把“月”字挑出来。

生:何事长向别时圆。

师:嗯,何事长向别时圆,这主要说的是什么呀?月亮。

生:“不知天上宫阙”中的宫阙。

师:宫阙。

生:“千里共婵娟”的婵娟也是指月亮。

师:它怎么解释?

生:婵娟就是向往的美好。

师:咱们有关景色的诗句先找到这里。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有过这样一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这首词中有明月,有天上宫阙,还有琼宇,这些都是景色描写。那么你们觉得深夜里,长空之中有一轮圆月,你觉得这是美景还是哀景?

生:我觉得这个在不同人眼里有不同的感想,在苏轼眼里,这轮明月带来了哀伤;但如果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看见这样一轮明月,这就是美景了!

师:非常好。不同的人,心境不一样,对同一件事件的看法也不一样。也就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那么此时此景,在苏轼眼中又是什么呢?

生:哀情。这样的情感越发的沉,越发的重。

师:我们来理一下苏轼的这条情感路线。

生: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

师:作者感到事事难料。

生: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师:但愿天能遂人愿,一切都能美好。

生: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

师:对。

生: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师: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此时此刻你能否感受到苏轼所描写的景要表达什么感情?看上阙“我欲乘风归去”中哪个字?

生:欲。(异口同声。)

师:“又恐琼楼玉宇”哪个字?

生:恐。(异口同声。)

师:“何似在人间”中的……对,“何似”。他想上天,又有种种顾虑,他在徘徊,在彷徨。那么他最终选择什么?回到人间,对吧?他在月光之下起舞而行,边吟歌,边唱,边跳,这是一个怎样的苏轼啊?洒脱,超然。这使我想起了纪晓岚的先师陈伯崖说过两句话:“事能知足心常泰,人到无求品自高”。此时的苏轼非常……对,淡定。那么最后我们看一下整首词中描写人生哲理的句子。

生: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endprint

…………

师:好,非常利索地找出几个描写人生哲理的句子。他在哀景中抒发内心的哀情,在哀情中顿悟:在流转的大千世界中,他认为人应该积极的、阳光的,这样去活着!所以说他跨越了一个什么呢?“但愿人长久”。

生:时间。

师:“千里共婵娟”。又跨越了什么呀?

生:空间。

师:他把这美好的祝愿给了七年未见的弟弟,还有谁?

生:妻子。

师:还有?

生:父亲。

师:对啊,尽管与他最亲近的人离开了,但是在他心目中这些人将永远的存在于他的内心世界中。(突然有学生举手质疑。)

生:老师,他的这个作品是不是也是写给像他一样与父母妻子分离的人啊?

师:是啊。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即使我离开绥棱,回到大庆,但是在大庆在我的教室里,我会不会记挂着你们呢?

生:会的。(异口同声。)

师:对,一样的。这是一首跨越时间、空间、亘古不变的大爱。所以说我发现了他这里面是什么样的景啊?

生:哀景。

师:是什么样的一个哀景呢?刚才那个同学已经说了:“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这个月光似乎被你我赋予了生命。月光谁都不找,就找到独自一人躺在床上的谁啊?苏轼。这让他的心情是多么纠结。他非常想念自己的父母与妻子,从哪一句可以看出来?

生: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

师:他说,再见到“我”的时候,你还知道“我”是谁吗?“我”已经老了,但你依旧没变。这时候月光越亮,苏轼内心的波动就越大!两者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所以说苏轼心里恼啊:我纠结难受的时候,你却那样明亮。所以说,哪里是直接描写月色,哪里是间接描写月色;哪里是直接描写苏轼,哪里是间接描写苏轼,我已然分不清楚了。所以说,这里已经是人月合一了,是一种人月合一的什么呀?

生:哀景。(异口同声。)

师:我们看看是什么样的情呢,刚才已经有同学们分析出来了,是情景交融的真情。他的祝福不仅送给他的亲人,还送给谁啊?所有的人。他的心胸非常开阔,还有豁达。现在我们明白了苏轼的这首词之所以写得好,源于它是以景抒情,然后是以理谴情。他用景来抒发情感,他用道理来排遣发泄情感。所以苏轼的《水调歌头》与别人的《水调歌头》绝对不一样。他的文章美在景、情、理的完美融合。

(同时教师带领学生从苏轼的作品《定风波》《江城子·密州出猎》入手,找出其中与本诗相关的诗句,与学生共同品味文章的文学之美,从而再引导学生从月出发,体会其文化之美。)

●课后反思

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今天,北京大学语文教育研究所特约研究员邓彤老师主张 “素读教学”;苏州中学的黄厚江老师主张“本色语文”;湖北荆州教科院的余映潮老师首创“板块式教学思路”;重庆市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王君首创“青春语文”;湖北省中学语文特级教师胡明道坚持“学长式教学”的研究;上海市中学语文特级教师程红兵致力于“自主研究性语文教学模式”的研究;清华大学附中的赵谦翔老师倡导“绿色语文”;本世纪初,深圳市语文研究员程少堂先生首创“语文味”的概念等。语文名师们在教学进行新一轮的反思中,独树一帜、各领风骚。

自然“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今天,语文教师不会去做“戴着镣铐跳舞的人”。作为一名“语文人”也希望可以和程少堂老师一路研究下去,去找寻“语文课”的真谛。这节送培下乡课对于我来说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同时《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以下简称《水调歌头》)也是值得纪念的一节语文课。

1.“语文味”是真实存在的教学理念。

这是我与异地的学生共同研读《水调歌头》的第一次课,在课堂上找到了“击节而歌”的快感和前所未有的默契。黑龙江省教研员勾阿莹老师在评委席上也连连称快。“一气呵成”和“酣畅淋漓”同样也是我执教《水调歌头》后的第一感受,那种授课时的兴奋劲儿至今还是记忆犹新的。

我用实践印证了程少堂所提出的理论——所谓“语文味”。在授课的整个环节中,我感受到:“以情冶情”“幽默点染”“语言品味”“意理阐发”“生命体验”“文化视野”“个性解读”等诸多的“语文味”教学流派的主要元素。同时也再次印证了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概念“生活中最幸福的时刻,是对心醉神迷、销魂、狂喜以及极乐”的高峰体验。

2. “语文味教学法”是温暖可感的授课门径。

随着程老师“语文味”这一命题研究的不断深入,语文味教学法概念的初步界定也应运而生。

程少堂老师指出语文味教学法创造的是一种“有温度”的教学世界。即“语文味”的教学活动实质就是在教师通过课前的备课、课中的授课和课后的反思之中的“人性的重建”来引领、影响和熏陶学生在课前的预习、课中的听课和课后的习题之中的“人性的重建”的审美过程。简而言之就是教师在“有温度”的教学活动中用“人性的重建”来引领、影响和熏陶学生的“人性的重建”的审美过程。

3.“文化”是传承国学必不可少的要素。

《程少堂:语文味教学法初论》一文中指出“一语三文”教学模式为——语文=语言*(文章+文学+文化)。我们在这个公式的表述中可以发觉“语言是其中的基点和中心点,文章是重点,文学是美点,文化是亮点”。表面上看在初中生的语文课堂上来谈论“文化”这个语文教学系统的基本要素,确实是有点儿超纲。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中指出,要敢于鼓励学生“超大纲”。《水调歌头》一课中师生对于文化的挖掘还是很不到位的,教学设计中对于作品文化之美的挖掘也只是浅尝辄止。赏析《水调歌头》的“文化之美”意在指引学生在书本上和生活中学会关注,去关注他们身边的一切具有“文化味”和“人文性”的高站位、高层次的知识信息。目的就是激发他们读书和求知的兴趣。

从“文化”这个视角去研读文本即使在初中语文教育教学中属于“超大纲”行为,我们依旧也是要用文本中投射出的文化味来唤醒学生内心中的文人情怀。

我从对程老师的“语文教学流派”的了解,到对“语文味”概念的认同,直至去广州亲自听程少堂老师大型研讨课《锦瑟》,最后用了三年的时间完成了我的首部系统研究程少堂语文教育思想的学术专著。这一路回望“求学路”上确实是沉甸甸的收获。

E-mail:lili79928@163.com

编辑/李莉endprint

猜你喜欢

首词苏轼语文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从善如流
神回复
苏轼“吞并六菜”
苏轼吟诗赴宴
宋高宗的眼力
苏轼发奋识遍天下字
我记得,我记得
月人《元词六十首选评》出版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