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不合理走向更不合理

2014-11-04王芫

商周刊 2014年20期
关键词:虎妈韩寒常识

王芫

从前,在相信自我奋斗的时代,韩寒的天才让我原谅自己;待一路走进拼爹时代,韩寒的天才再一次让我原谅自己。韩寒生逢其时,见证了我们的教育从不合理走向更不合理。

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出版于2000年。在那之前,我已写作十年左右,发表了七八篇中短篇。在一条循序渐进的文学之路上,我们这一披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作家正在以“新生代”之名崭露头角。但世纪之交,以卫慧为代表的“70后”作家以加速度登上文坛,轻易地缩短了十年距离。《三重门》也是出版于2000年,作者韩寒比卫慧一代还“令人发指”,居然是个“80后”。

前几天看到有人说:“质疑韩寒的多是文坛中人,自己混不出来,所以对韩寒羡慕嫉妒恨。”这话还真很难反驳。一边是毕业于北大中文系,辛苦写作十数年,终于出个长篇,能卖两万本已然可喜可贺;另一边是高中肄业,复旦中文系破格录取人家都不屑上,处女作便是长篇,一个月卖一百万本。能不羡慕嫉妒吗?坦率说,绝对是有的,但并没有质疑。

像我这样一个在应试教育下成长起来,各方面表现都不错,但又总是与最好有一定差距的人,其实很愿意相信天才的存在。中国式的教育,充满了“人定胜天”的思想。从小我们就对这种逻辑耳熟能详:你其实很有潜力,可并没有付出足够努力。你废寝忘食,总算从前二十进入前十了,大人们却总能给你指出新的目标。你觉得你尽了全力?不可能啊,你还没有头悬梁锥刺股嘛!

从这种教育思想里走出来的孩子,心里总是没有成就感,觉得自己一事无成,而且一事无成的原因在自己,是自己没有尽全力,是自己贪玩、贪图享受。这种负面情绪发展到一定程度,也需要发泄和反弹,于是我特别愿意看到天降奇才的叛逆不羁和脱颖而出。

韩寒以博客扬名立万时,我正在加拿大。那时我常上的一个海外中文网站,对韩寒博文几乎是每篇必转。韩寒对“钓鱼”执法、抵制日货、网站侵犯作家版权等问题的评点都与我不谋而合。在我看来,韩寒的观点其实也属于常识范畴,但中国就是一个连常识都缺乏的国家,所以对常识的强调也不可或缺。同样是讲常识,如果是我来讲,肯定是平铺直叙,没人爱听。但韩寒有才华,嬉笑怒骂着一说,大家就觉得有意思。我一直认为韩寒是“60后”的思想底子,“80后”的语言风格。能在思想与语言上跨越二十年,也很不容易。那位博主就算不叫韩寒叫“张三”,我也一样粉。

但是,慢着,如果那些博客的作者其实是我的大学同学“张三”,不是那个阳光帅气穿皮衣的赛车小伙儿,我还会稀罕他吗?扪心自问,恐怕很难,最多也就是有限度地肯定:“咱班那个‘张三啊,写小说没写出名堂,教书多年没评上教授,现在整博客去了。还别说,倒是挺好看。”造星还是有用的。将各种光环集于一身,还是能“1+1>2”的。

再说我经常上的那个海外网站,有个论坛主题叫“推娃爬藤”。“爬藤,就是让孩子考进“常青藤”各校。在海外华人中,让孩子“爬藤”是一件跨越地域超越党派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头等大事。各路虎妈在网站分享推娃经验,展示推娃成果,令我得出一个印象:牛娃全是虎妈的作品。虎妈们不仅要与自家孩子斗智斗勇,还要运筹帷幄,调动各路外部资源。我不禁疑惑:现如今,还有不须推动的原生态牛娃吗?答:看你怎么定义了。今日之世界,父母如果只是出钱出力、风雨无阻地带孩子去上才艺班,这样的孩子已经可以宣称是自我奋斗的楷模了。

生活啊,要不要这么步步紧逼?我的自我还没实现呢。

这时候再看韩寒,就有了新的感慨。你看人家韩少,多让父母省心,一边开车挣钱养家,一边稍带着写点文章就做了意见领袖。从前,在相信自我奋斗的时代,韩寒的天才让我原谅自己;待一路走进拼爹时代,韩寒的天才再一次让我原谅自己。韩寒生逢其时,见证了我们的教育(不仅是中国教育)从不合理走向更不合理。

2012年,韩寒被质疑,我心里一下子就有了尘埃落定回到常识的感觉。但幻想被打破的结果,却是现实的不合理显得愈发牢固。看看周围,哪个升学、获奖的孩子背后没有凝聚着全家的努力甚至猫腻?我们找不到如何解套的答案,下一个慰藉失败心灵的天才又在哪里?endprint

猜你喜欢

虎妈韩寒常识
虎妈
三斗虎妈
你要当虎妈型父母还是“直升机”型父母
韩寒 笑一笑,已苍老
张本煜,韩寒说他值得比现在更红十倍
不用当虎妈,也可以把三个儿子送进斯坦福!
近视600度以上,这5条常识务必知道
The Fall of Han
回归常识
超越常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