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诊企业难题
2014-11-04郭霞
郭霞
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经历了30余年的高速增长,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教授只身来到中国大陆的时间,恰与这30余年的起点一致。林毅夫见证了一个发展中大国崛起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历史,也一直对中国经济持有乐观态度。
而在不久前的9月13日,国家统计局公布了8月的宏观经济数据,重要的工业增加值跌至6年来的最低点,发电量、信贷等其他指标也在走低,悲观情绪开始弥漫,股市在9月16日走出了上证综合指数半年来最大单日跌幅。
中国宏观经济再次走到了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面对宏观经济从旧常态向新常态的转变,在微观层面,作为市场重要主体的企业,又面临着哪些难题?9月20日上午,借来青出席“蓝色青岛大讲堂”之机,林毅夫与青岛部分经济区负责人、企业家进行了主题为“企业难题与宏观视角对策”的座谈会,把脉宏观经济走势,问诊企业难题。
案例一:贸易型企业的困惑
新华锦集团于2002年6月成立,是由新华锦集团有限公司联合省纺织、工艺等5家省级外贸企业共同组建的。集团金融运营总监魏中奇在座谈会上抛出了困扰新华锦集团的两大问题:人民币升值对出口的影响;劳动力成本上升带来企业利润率降低。
魏中奇介绍,新华锦旗下有着诸多劳动力密集型的加工制造业企业,近年来,我国劳动力成本优势不再,公司也在东南亚等地寻求“走出去”的机会,但效果并不理想,以柬埔寨为例,一方面是当地的劳动力价格也不断上涨,另一方面受到当地政局影响,企业经营存在“灰色成本”。
为了走出困境,企业一直在走多元化经营的路子,转型涉及地产养老、新能源新材料、老酒等多个领域,以此来弥补加工制造业越来越薄的利润。但劳动密集型的加工、贸易企业,出路究竟在哪里呢?
林毅夫分析:
对于劳动密集型加工业而言,工资水平已经由改革开放之初的几十美元到现在的700美元左右,到2020年,很可能达到1000美元,这样一来,贸易公司必然要向外走,但是关键是走向哪里呢?很多观点是向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的东南亚,而在我看来,东南亚可能并非是最好的转移目的地。
如同将水缸里的水倒进杯子里,水缸里的水只减少了一点,杯子就满了。东南亚的承载力就像是杯子。在我国,仅从事制鞋业的劳动力数量就达到1600万人,纺织、成衣业人数为2000万人,整个制造业从业人数达到1.5亿人。我国是一个近14亿人口的大国,制造业从业人口占到了1/10左右;而越南全国的人口是9000万,即使同样有1/10的人口从事制造业,也只有不到1000万人。
过去东莞有很多台资的制鞋企业,它们可能在10年前、5年前就已经开始了向东南亚转移,相对大陆的企业,他们有更多的产业转移的经验,也有着相对较高的管理水平。所以,东南亚的承载力已经很难再承接我国庞大的加工制造业。事实也印证了这一论断,近年来,柬埔寨、越南等国的劳动力出现了紧张,工资水平也迅速上涨。
“走进非洲”不失为一个更好的选择。随着工业化进程开启,非洲在承接加工制造业转移上的优势已经开始显现:塞内加尔、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等许多非洲国家,政治社会较为稳定,但是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与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大陆相当。还有一个优势就是,从非洲向美国出口商品,是没有关税的。
2012年,我曾帮助埃塞俄比亚吸引了中国的一家制鞋企业,两年多过去了,目前这家制鞋企业在非洲的工厂发展很好,工人工资水平只相当于国内的1/10,但是经过培训和适当的激励措施,劳动生产率已经达到了国内的70%。
或许有很多企业会认为,非洲当地的工业化水平低,工人的技能、素质各方面都存在问题,但是,在上世纪60年代,日本向韩国、中国台湾等地产业转移,上世纪80年代,韩资企业向中国转移之时,对待当地工人的看法也是这样的,但事实证明,有了适当的培训、激励机制,工人完全可以胜任。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应当做的就是帮助企业走出去,与当地政府做好沟通,打好交道,帮助企业“抱团出海”,把单纯看重GDP的观念,转变为注重GNP。
案例二:科技型企业的纠结
青岛特锐德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这家中国创业板第一股、代号300001的公司,堪称青岛的骄傲——中国最大的箱变生产研发基地,铁路市场占有率全国第一,煤炭市场第一,区域电力市场第一。2013年销售额达21亿元,两次获得“福布斯”最有潜力企业排名。
尽管风光如此,董事长于德翔也带着对未来的困惑来“求医问药”。
据介绍,依托强大的研发能力,特锐德重新定义了“电动汽车群无桩充电”新模式,这个模式一旦推广,不但推动特锐德从制造业向运营的转型,还将对我国电动汽车行业的发展带来革命性影响。
传统的电动汽车充电,需要充电桩,这个充电桩的占地,将使车位增大,开发商不愿意;充电桩本身存在安全隐患,大量使用的话,对电网的考验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所以,充电桩的建设一直是电动汽车业的瓶颈。“智能汽车群充电系统”具有无桩、无电插头、抗碾压抗浸水的充电终端结构,同时具有移动终端人机界面的云管理信息体系,对电动汽车充电技术实现了重大创新。
这样走在世界前列的技术,为何不加快投资?于德翔的纠结,来自对风险的预估:未来电动汽车业对经济的拉动将10倍于高铁,市场前景广阔,技术的空窗期大概只有1年,倘若不抓住先机占领市场,很快就被替代了,错失良机怎么办?而特锐德目前85亿元的市值,面对未来3年上百亿元的庞大投资,万一国家对电动汽车的政策变化,对企业将造成沉重的打击。
林毅夫分析:
在青岛,能有这样一家技术上领先全世界的企业,特别是听了你对电动汽车无桩充电技术的介绍,我感到很振奋。
走向节能、环保、绿色发展,是大势所趋,而电动汽车产业也是国家重点扶持的,国家的方向是很明确的,前不久还有消息说,中国政府将投资上千亿元建设众多充电站并形成网络式分布,对环保型汽车也实行免税政策。
从你的描述来看,你们的方案对国家来讲,符合绿色发展的需要;对开发商来讲,节约空间;对电网来讲,省去了大规模改造;对电动汽车使用者来讲,解决了安全问题。这样是每个人都“赢”的事情,每个人的利益都考虑到的事情,前景是会很好的。从行业来看,这也是个相辅相成的关系,你提供了很好的充电解决方案,电动汽车业就会得到很快发展;电动汽车业发展快了,你的事业也会发展得更好。
投资大、有风险、前景好,这样的项目在资金上,就应当到资本市场去融资,不断扩大融资规模。如果符合了发展前景,收益是会和风险成正比的。
案例-:小微企业的苦恼
青岛鼎峰电气有限公司是一家集高端研发、生产、销售和服务为一体的高新技术企业,而高新技术的投资,是十分“烧钱”的,董事长王行军对银行的“贷款难”问题颇为苦恼:“想要贷款,银行需要资产抵押,但是我们,只有几台电脑,没有固定资产,这样贷款就很难,目前我们的做法只能是依靠制造业的利润,来支撑技术的研发,但这种方式也面临着利润越来越薄、人力成本在十几年间已经上涨了四五倍的困境。”
林毅夫分析:
实际上,银行要控制风险,我们的大银行不愿意给中小企业贷款,更不愿意给没有资产可以抵押的中小企业贷款,也不愿意给未来市场前景不是很明确的项目贷款,这是普遍存在的。但是,如果叫银行改变它的经营模式,对企业是好的,但是对存款者来说,资金安全就比较难保证了。
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风险投资,青岛是一个创新活动比较活跃的城市,企业可以去寻求风投机构,政府要做的,就是努力建立创新型企业和风投机构的对接桥梁。在我看来,王总的做法是很令人敬佩的,用传统产业赚钱来支持研发,你自己就是自己的风投。
我们国家现在确实是存在一些政策不配套的地方,但是我想方向是确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当然我们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过程中,有一些老体制的东西还在发挥作用,青年创业群体还是一个特别需要关注的群体,如何更好地鼓励、支持这部分群体,政府可以做得很多,进行创业辅导、设立创业基金、引入风投机构、方便创业者落户、对小微企业减税等等,这些做法都值得我们去探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