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非互利合作大有可为
2014-11-04吴建民
吴建民
十八大为中国的进一步改革开放制定了宏伟的蓝图。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正处在一个关键时期。要实现十八大提出来的宏伟目标,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中国新一届政府对非洲的重视程度在上升,这是很有远见的。中非互利合作大有可为,必定会实现共赢的结果。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
2014年8月22日,是邓小平同志诞辰110周年。邓小平同志是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总设计师。前国家主席江泽民曾经问,为什么邓小平同志提出了改革开放,而毛泽东主席没有提。我的看法是,这两位的经历不一样。毛主席从来没有去过西方世界,对西方世界通过工业革命、科技革命取得的成就,没有亲眼看过。邓小平则不然,1920年10月邓小平去法国,16岁。1926年1月离开法国,21岁。邓小平在西方发达国家生活了5年多的时间,对于西方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带来的成果有所了解。
我们可以比较一下,邓小平发展经济的思路,和毛主席发展经济的思路是不一样的。毛主席是在当时帝国主义对中国封锁的情况下,强调自力更生,这是完全正确的。但是,毛主席认为中国在封闭的情况下,经济也能发展起来,这个思路是有问题的。1949年,毛主席在评《美中关系白皮书》五篇文章中的第二篇《别了,司徒雷登》当中是这样说的:“封锁吧,封锁10年8年,中国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毛主席这番话虽然有鼓励中国人自力更生的一面,但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毛主席对开放重要性的认识与邓小平是不一样的。邓小平认识到,在全球化的条件下,中国关起门来是无法实现现代化的,所以把改革开放提高为国家的国策。邓小平发展中国经济的思路,是把中国放在全球的大局中来考虑的,他提出了两个市场、两种资源都要利用。这是一个大思路。中国过去30多年大发展,就是在这个大思路指导下实现的。
一个是开放的思路,一个是封闭的思路,结果是大不一样的。开放的思路认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问题,只有在开放的条件下,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情况下,才能得到解决。封闭的思路则认为,关起门来就能解决。在三中全会之后,中国处在一个新的发展起点上。我们重温邓小平的大思路是很有必要的。
十八大闭幕不到一个月,习近平总书记就南下改革开放的前沿广东,向伫立在深圳莲花三井的邓小平铜像献花,他说:“我们瞻仰邓小平铜像,就是要表明我们将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开放,奋力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新进展、实现新突破、迈上新台阶。”他还说:“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的今天,也就没有中国的明天。”
上述一段话生动地表明,新一代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坚持改革开放的决心。
对非洲的重视程度明显上升
2013年3月24日至30日,习近平就任国家主席后不久,就去非洲访问了坦桑尼亚、南非和刚果共和国。3月25日,习近平主席在坦桑尼亚首都达累斯萨拉姆的尼雷尔国际会议中心发表重要演讲,用“真”、“实”、“亲”、“诚”四个字概括了新形势下的中非关系:
第一,对待非洲朋友,我们讲一个“真”字;第二,开展对非合作,我们讲一个“实”字;第三,加强中非合作友谊,我们讲一个“亲”字;第四,解决合作中的问题,我们讲一个“诚”字。
2014年5月4日至12日,李克强总理访问非洲。他在埃塞俄比亚首都亚的斯亚贝巴的非盟会议中心,发表了题为《开创中非合作更加美好的未来》的演讲,称赞非洲是“三个一极”:世界政治舞台上的重要一极、全球经济增长新的一极、人类文明的多彩一极。
李克强总理还强调中国愿与非洲国家共同努力,积极推进六大工程,打造中非合作的升级版:实施产业合作工程;实施金融合作工程;实施减贫合作工程;实施生态环保合作工程;实施人文交流合作工程;实施和平安全合作工程。
习近平主席和李克强总理对非洲的访问,向外界发出了明确的信息:中国新一届政府对非洲的重视程度在上升。中国的开放是全方位的,在新形势下,对非洲开放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新一届政府对非洲的重视程度上升,是将中国和非洲的情况联系起来考虑所做出的一个重要的战略决策。
中非互利合作正当其时
非洲的总面积为3000万平方公里,占全球总陆地面积的20.4%,可耕地面积为717万平方公里。全球未开垦的可耕地,非洲占了60%。非洲人口约10亿3千万,约占全球总人口的15%。新世纪以来,非洲经济发展步伐加快,年均增长超过5%。根据IMF的统计,从2001年到2010年,全球经济增速最快的10个国家当中,6个是南部非洲国家。2013年非洲大陆有12个国家经济增长率超过7%。下列国家发展速度位居前列:科特迪瓦、埃塞俄比亚、坦桑尼亚、莫桑比克。美国前任商务部长萨姆斯有一句名言:去非洲投资是有风险的,但是不去投资风险更大。有人预测,2040年非洲将会成为世界工厂 。
2000年,中非贸易额为100亿美元。2013年上升到2100亿美元。李克强总理2014年访问非洲期间,提出2020年双方的贸易额要上升到4000亿美元。现在在非洲大概有100万中国人,通过工程承包过去的大概有20万人,去非洲经商的有80万人,此外每年大概有几十万中国人到非洲去旅游。2013年,中非工程承包合同额达到480亿美元,预计2至3年内非洲将超过东南亚成为中国最大的工程承包市场。习近平主席访问非洲时提出:中非关系发展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
中国的制造业用工大约1亿5000万人,劳动密集型产业用工大约1亿人。2012年以前,中国制造业的订单平均以每年增长15%的速度上升,而现在每年下降8%。中国制造业的工资大约为非洲的8至10倍。世界上由低收入成功进入高收入的国家,都是从制造业转移开始的。中国的制造业面临的问题是,如果留在国内,就会死在国内。如果转移到非洲去,总部可以留在国内,关键中间产品和机器设备可以从国内运去,这就给国内产业升级创造了空间。在这方面,华坚集团去埃塞俄比亚投资办厂就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华坚集团的老总张华荣1958年出生在江西南昌,他自己说经过了三次创业。第一次创业是1982年退伍返乡,在自己的村子里创建了青春鞋帽厂,员工18人;第二次是1996年南下发展,包括2004年在东莞成立了华宝鞋业,员工1万人,2005年赣州华坚国际鞋城一期全面竣工,安置就业1.2万人;第三次创业就是走出国门,到埃塞俄比亚创业,用工3500人。现在在埃塞俄比亚的鞋厂已经实现盈利。
2010年3月,时任世界银行副行长的林毅夫去埃塞俄比亚访问,会见了埃塞俄比亚的总理,介绍了世行的研究成果,鲜明地提出了一个观点,就是非洲招商引资要选对产业,不是越高精尖的产业越好,而是需要引进劳动密集型的产业。2011年8月,埃塞俄比亚总理到深圳参加大学生运动会,就提出想招制鞋商。广东省委书记汪洋推荐了华坚集团。华坚集团的张华荣老总2011年10月份就去埃塞俄比亚首都访问,招了80个工人送到国内培训。2012年1月份就在埃塞俄比亚的公司投产。2012年底,用工1800人,2013年用工增加到3500人,成为埃塞俄比亚最大的出口企业。
在埃塞俄比亚的东方工业园,十八家中国企业投资1.3亿美元,华坚集团只投了450万美元。但是在园区内十八家企业用工5000人,华坚占了3500人。它是实行加工贸易的办法,两头在外。进口原材料,加工之后再出口,这样就规避了本土市场的约束,开辟出更加广阔的市场,并且能够创汇。2011年12月开始建厂,生产鞋。2012年3月埃塞俄比亚制造的鞋就出口到了美国。西方主流财经媒体的记者根本没有闹明白,埃塞俄比亚怎么能向美国出口鞋呢。除了创造就业外,华坚还通过岗位培训提高了当地员工的技能。
张华荣在总结他的经验时,第一条就是要“以人为本,服务人类”。他自己说这是一种精神,也是一种文化。我以为这种精神,值得中国企业家学习。走向世界的中国企业家,要爱祖国,也要爱人类。一定要遵循习近平主席所提倡的互利共赢,否则就走不远。走向非洲的企业家,一定要在实现自己盈利的同时,要造福于非洲人民,使非洲人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这样,中非合作的道路就能越走越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