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生态经济成为发展的新增长点
——张掖转型发展的实践

2014-11-04陈克恭

中国生态文明 2014年3期
关键词:张掖绿洲宜居

□ 陈克恭

让生态经济成为发展的新增长点
——张掖转型发展的实践

□ 陈克恭

保护生态环境能否让百姓致富,发展生态经济能否带动地方繁荣,是困扰重点生态功能区的一大难题,也是实施主体功能区制度的一个难点。近年来,甘肃省张掖市把保护好生态环境作为发展的根基,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充分挖掘生态环境的市场价值,通过发展生态经济,推动转型发展,取得了一些值得推广借鉴的经验。

坚持发展生态经济 张掖市转型发展走过拐点

张掖市地处河西走廊,是沙漠戈壁中的绿洲城市,也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城市,全市面积4.2万平方公里,辖1区5县,总人口130万人。市域面积一半以上属于祁连山水源涵养区,近一半与黑河湿地相连。从地理位置上看,张掖处在一个多姿多彩自然生态景观线与绚烂神奇丝绸之路文明线的交汇点上。从大的自然环境背景看,如果张掖北部的沙漠向南侵袭,丝绸之路就不存在了;如果南部的冰川保不住,丝绸之路上的绿洲就保不住,丝绸之路也就不存在了。

在这种丰富多样又时分脆弱的生态环境背景下,自2008年起,张掖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把发展生态经济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根本途径,把建设生态经济功能区作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攻方向,明确了转型发展的战略取向。

张掖市提出了“立于生态,兴于经济,成于家园”的理念,科学把握绿洲生态的特性,把水和湿地保护放在首要位置,大力实施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工程,并积极申请建立了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作为工业弱市,张掖没有走工业捅破的路子,而是积极挖掘生态环境内在价值,把宜居宜游作为首位产业,作为带动发展的主导和支柱。近年来,张掖把过去的荒山丘陵开发成国家丹霞地址公园,将城边的沙漠建成国际沙漠体育公园和国际赛车城,在黑河两岸沼泽滩涂上建设国家湿地公园,将生态、旅游、文化融合为一体,打造了一系列靓丽名片。2010年,张掖全市接待游客187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9.16医院,占GDP的4.4%,2013年,游客达到75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36.8医院,占GDP比重达11.6%。在一个传统农业大市,形成了消费经济、服务经济拉动增长的良好格局。

与此同时,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市,在水资源有限,农业种植面积有限的背景下,张掖坚持质量就是品牌、质量就是效益的理念,在天然绿洲和人工绿洲平衡的背景下,通过大力发展生态农业,为农民提供可持续的增收渠道;在工业方面,张掖没有通过矿产资源的大开发来发展工业,而是以不影响生态环境和首位产业发展为前提,提出了以绿色发展为取向,积极发展生态工业。一是发挥生态农业的基础,发展马铃薯、牛肉、红枣等特色农畜产品深加工,一批大项目正在建设中;二是利用戈壁滩的土地和光照条件,大力发展光电、风电等新能源产业,将建成一批能源基地;三是对矿产资源,强调以精深加工为重点,发展循环经济。

湿地之韵

张掖发展生态经济的核心,是顺应生态环境的自然属性,重新挖掘生态环境的内在价值,通过创新性地把宜居宜游作为首位产业,带动服务经济率先发展,再通过服务经济拉动生态农业、生态工业发展,从而促进经济社会的繁荣,让百姓都能感受到保护生态环境的意义和价值。

“立于生态”,前提是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基于对绿洲生态的科学认识,张掖这几年大力实施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工程,特别是注重天然绿洲的保护。张掖积极申请,2011年4月由国务院批准,建立了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建立国家湿地自然保护区,虽然会约束一些开发行为,但却提升了区域的生态功能,规避了与下游的分水之争,并为张掖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城市创造了条件。

几年的实践,张掖度过了阵痛期,走过了转型发展拐点,可以明显感受到发展生态经济的成效。首先是生态环境在改善,2008年至2013年,核心生态指标明显提高,森林覆盖率由9.17%增长到13.04%,湿地面积由21.04万公顷增加到25.34万公顷,湖泊面积由644公顷增加到1050公顷;其次是居民收入在增长,2010年至2013年,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村人均收入年均增速分别高于甘肃全省0.7和0.6个百分点,2013年分别增长10.3%和12.8%;三是产业结构在优化。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市,却形成了“三二一”的产业结构,三次产业之比是27.6∶35.7∶36.7,第三产业固定资产投资占比和对财政税收的贡献率均超过50%,形成了服务经济带动的发展格局;四是增长速度在加快。近年来,张掖经济增长速度大都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去年,省政府考核的主要经济指标绝大部分高于全省,特别是生产总值、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增速分别位列全省第9、第3位,都比上年前移了5位。

牢树生态文明理念,持续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党的十八大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我们理解:首先,生态文明理念既是世界观,也是方法论。尊重自然关键要认识到人是自然之元素,人类社会系统是自然系统的子系统。顺应自然就是要在尊重自然的认知基础上形成一种不违背自然规律的行为准则,保护自然则是把尊重敬畏自然落实到具体行动之中。生态文明理念本质上要求在人类文明程度越高的时候,越要回到生态系统的本真上去思考问题,防止系统失衡的智慧和努力则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能力和水平。其次,生态文明理念是系统的、完整的、协调的。自2008年以来,我们围绕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和黑河流域两大生态系统积极进行探索实践,主张在黑河流域范围内形成一个较大区域的湿地带,成为一个生态屏障。现在看来我们虽然已经从理论上、思想上解决了生态系统观的问题,但落实到具体工作之中还缺乏系统性、完整性和协调性,导致违背生态文明理念的事时有发生。再次,生态文明理念是基于长远和未来的政绩观。在生态文明理念指引下我们形成了一个共识——不唯GDP,在经济下行的形势下我们又提出不唯GDP不是不要GDP。经济发展关键是要立足自身实际和特色,把握时代脉搏,前瞻性地部署,努力走出一条以消费需求拉动投资生产的良性循环之路,这是经济规律中的基本规律。

立足绿洲这一张掖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面,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必须把发展生态经济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基本途径,把建设生态经济功能区作为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主攻方向,坚定不移地走符合张掖实际的转型发展之路。当前,全市经济已经形成一产稳固、二产创新、三产扩容的内生增长型格局,随着宜居宜游首位产业的不断发展,这个格局将会更加突出、更为明显。要巩固优化这一发展格局,就必须更加注重第三产业的引领作用,进一步释放第二产业的发展潜力,不断夯实第一产业的基础地位,真正实现有质量有效益可持续的发展。

一是进一步强化宜居宜游首位产业的特色优势。把宜居宜游作为首位产业培育壮大,是我们在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中做出的重大抉择。如果说前两年宜居宜游产业主要依靠政府前期投资来引导发展,那么现在看来,宜居宜游首位产业已由过去的政府引导推动步入市场主导驱动的全新阶段,正在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形成“马太效应”,聚集生产要素、吸引社会投资、带动相关产业发展的能力将会越来越强。从大环境看,随着消费升级和旅游业的持续升温,原生态的生态环境、绿色产品有着巨大的市场需求。各地旅游景区人满为患,既表明旅游经济的巨大潜力,也说明适合百姓需求的旅游消费地和消费产品还不足。在这种背景下,宜居宜游产业的市场空间更广、发展潜力更大,随着马文化产业园、祁连山国际滑雪场、丝绸之路古城邦等重点旅游项目的建设和一批4A、5A级景区的建成,旅游文化产业将会迎来一个“井喷式”的发展时期。我们将继续以“大景区、大互市、大博物馆、大运动场”建设为着力点,注重发挥市场的主导驱动作用,加快壮大宜居宜游首位产业。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其带动性和多元性,加快发展与宜居宜游相配套的户外娱乐、休闲健身、文化艺术类服务业,加快发展与宜居宜游相呼应的安全绿色农业,加快发展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相衔接的生态工业和商贸物流业,促进生态与旅游、文化、体育等产业融合发展,着力提升宜居宜游首位产业的质量和水平。

生态湿地风光

二是进一步彰显绿色有机现代农业的品牌优势。去年年底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建设农产品安全大市的意见》,着力打造张掖“绿色有机”农产品品牌,坚持走以质量创品牌、靠品牌占市场、靠市场促增收的路子,加快构建生产绿色有机农产品与提高农民收入相生相伴的增收体系,农产品安全大市建设迈出了实质性步伐。作为国家级玉米种子基地,我们必须要有一种强烈的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以更加有力的措施扎实推进农产品安全大市建设。

绿洲是张掖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面,水是决定性因素,有水则为绿洲,无水则为荒漠。推动张掖的发展必须把握绿洲特点、了解绿洲的规模和承载力,如果超出了绿洲的承载力,这个系统就会崩溃。天然绿洲和人工绿洲是偶对平衡存在的,它们对立统一、此消彼长、相互依存,人工绿洲用水多了,天然绿洲用水面积就会被迫压缩,反之亦然。发展现代农业必须处理好人工绿洲和天然绿洲的关系,不能靠盲目扩张人工绿洲的面积来发展,这也正是我们部署整治乱开荒、乱打井问题的主要原因。水是有限的,但太阳光能则是无限的。在张掖4.2万平方公里土地上,除去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剩余土地中近八成是荒漠区,利用充足的太阳光能发展沙(阳光)产业的条件得天独厚。张掖市立足良好的资源禀赋,把充沛的太阳光能更好地利用起来,在发展沙(阳光)产业上做文章,挖掘农业发展潜力,加快发展以阳光农业为重点的“大农业”,就很有可能使其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的新亮点、新支撑。

三是进一步激发生态工业的后发优势。尽管工业是张掖经济的“短板”,但在如何发展工业上我们一定要有自己的原则和底线,就是要以保护自然人居环境为核心,把不损害生态作为基本准则,发展工业绝不能与宜居宜游首位产业相冲突。我们的生态工业虽然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仍没有突破总量偏低、规模不大的困境,但却是“打基础、利长远”之举,不仅符合国家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方向,而且是我们发展生态经济、建设生态经济功能区的重要战略板块。前不久,张掖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下辖的生态科技产业园又被确定为国家循环化改造示范试点园区,中央财政将对15个重点项目进行资金支持,同时民乐生态工业园区的规模效应和集聚功能也在日益增强,这为我市生态工业发展搭建了战略平台。我们要立足这些基础条件和特色优势,以新能源、矿产品精深加工和特色农畜产品加工为重点,推动工业经济在向低碳、循环转型中实现规模和效益同步提升。

2014年,张掖抢抓丝绸之路经济带和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历史机遇,以“四大”建设为着力点,以宜居宜游首位产业统筹推动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和活力进一步增强。着眼建设辐射联动周边区域的旅游“大景区”,积极探索创新旅游景区景点开发建设与管理市场化运作机制,整合市内重点景区和项目统一进行招商引资,先后与甘肃公航旅、中信产业基金、中广传媒等投资机构达成战略合作协议,推进重点旅游景区景点开发建设,全市4A级景区由去年的9个增加至11个。着眼建设商贸流通的“大互市”,努力挖掘复苏古丝绸之路万国博览会的盛况,积极构建区域性物流中心,张掖国际物流园区、绿洲现代物流园区等重点项目建设顺利推进。着眼建设展示丝路文化的“大博物馆”,依托丝绸之路浑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浓郁的民族风情,加快建设“丝绸之路古城邦”和骆驼城古遗址博物馆,促进了文化与景观的融合。着眼建设赛事承办和户外体验的“大运动场”,成功举办了第四届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开幕式、张掖·中国汽车拉力锦标赛、2014中国张掖祁连山超百公里山地户外运动挑战赛、清华大学EMBA行知中国张掖挑战赛、2014中国健身名山登山赛等节会赛事活动,带动了户外体育运动的蓬勃兴起。启动实施“张掖旅游全民宣传”行动,进一步提升了张掖的影响力和美誉度。加快游客服务中心、自驾游营地、旅游购物餐饮街区、宾馆饭店和星级厕所等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建设,与宜居宜游产业相配套的社会公共服务体系不断完善。

张掖市坚持以生态文明理念引领城市建设,高起点编制或修编生态城市建设规划、城市总体规划、片区控规详规,并以此为纲,把自然生态资源和历史文化元素渗透到城镇化建设的各个区域,打造黑河沿岸水天一色生态城市带和祁连山沿线高原生态城市,宜居宜游生态城市的特色和优势进一步彰显。

(作者系中共张掖市委书记)

猜你喜欢

张掖绿洲宜居
情暖张掖大地 让爱不再孤单
相约天然氧吧 感受宜居“金匮”
宜居的海底城市
绿洲里的老先生
沙漠绿洲
到张掖看黑河
宜居大化
西夏时期的张掖
大美张掖
宜居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