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愤怒”的青年
2014-11-04
在1985年国际青年节的时候,联合国首次将“青年”的年龄界定为15至24岁。随着同学们光荣地迈进“青年”的行列,我们也许会发现身边突然多了这样一群同学——他们最喜欢谈论一些“大事儿”,动辄就是“国际”啦,“社会”啦,“军事”啦……言谈中,他们流露出诸多不满,这群青年就是我们要说的“愤青”。面对这群“愤青”的义正词严,我们这些“老实青年”稍有不慎,就会面临各种指责,让我们既不服又无奈。同学们,你如何看待身边的这些“愤怒的青年”呢?一起来谈谈你的看法吧。
孤独之心:初中阶段的“愤青”是难能可贵的,当许多同学还只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时候,“愤青”能主动关心国内外大事,关注周围的环境,这一点难道不值得大家学习吗?
黑色的雨:我觉得“愤青”是爱国的一种方式,我们已经是青年了,就应该为祖国摇旗呐喊,这也是“长大”的一种标志,我们不能老是“沉默是金”。
紫罗:汪峰的摇滚里不是说要“展翅高飞,保持愤怒”吗?几个“愤青”在一起讨论事情的时候,大家都感觉“激情澎湃”,做事情的时候也更有动力了,而且这种讨论也会吸引很多同学的参与,这说明“愤青”还是有吸引力的。
爱吃甜食:青少年应该要有自己的观点和想法,更要勇于表达自己。对社会有不满才会想要改变,如果连“不满”都没有的话,又何谈去改变社会不好的一面呢?这不应该只是大人的事情,我们要从小就树立这种意识。
甲虫的翅膀:“愤青”不仅仅只会“愤怒”,“愤青”更是“奋青”,体现了青年的朝气和活力,也体现了奋进向上的正能量,人们应该重新认识“愤青”。我是“愤青”我骄傲。
小人物在奔跑:初中生的心智毕竟还不成熟,看待问题不全面,如果有太多的不满和愤怒,只会使自己觉得迷惘,会有可能因此失去信心,停滞不前。比如,有些同学说“教育不公平不合理”,并以此作为自己逃避学习的借口,最后很可能会害了自己。
留得枯荷听雨声:不能排除有很多“愤青”只是表面的“愤青”,他们喜欢以谈论我们不懂的“国家大事”来“刷存在感”,这更像是一种炫耀,炫耀自己比别人懂得多,并以此来获得一种满足感。
苇杭:青年时代是大家一生中学习的“黄金时代”,我们还是应该以学业为重。杨绛先生说,现在的年轻人“问题主要在于读书不多而想得太多”,我们应该关心“国家大事”,但没有必要使自己成为“愤青”。
那时的星空:我不反对“愤青”,我只是不喜欢有些“愤青”自以为是且不屑一顾地说别人“不爱国”,好像只有自己最爱国一样。爱国有多种多样的表达方式,中学生好好学习也是爱国的一种方式。
盛开的芦花:“愤青”很多时候只是人云亦云,我们中学生应当做“语言的矮子,行动的巨人”。事情不一定非要说出来,而应该好好去做才行。
笑笑有话说
没想到,大家对“愤青”有这么多不同且精彩的看法。笑笑觉得,假如“愤青”是一种方法,那“愤青”不应该是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而应当是一种看待和思考问题的方法。诚然,我们中学生应该在学习之余主动了解国家大事,主动去认识我们生活的环境,并要逐渐能在历史的长河中找到时代和我们自身的坐标,以便更好地前行。同时,我们也应该对一些事情表达自己的看法或“愤怒”,有时候这种“愤怒”也是社会活力的体现,但如果我们只是不满,抱怨,偏激,甚至只是为了炫耀,空有一腔热情,对待事情只是逞一时口舌之快而没有下文,那么“愤青”就反而失去了原有的力量和意义。你觉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