夭折的苏联/俄罗斯核动力航母(2)
2014-11-03施征
施征
当苏联军方和政治局为了1160/A型航母讨价还价、争论不休的时候,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居然破天荒地同意了1153型工程,这是7万吨级的核动力航母。很显然,苏联军方提交了新的航母方案,来自美国“尼米兹”级核动力航母的压力成为最好的借口。
北方设计局从1973年正式开始设计1153型核动力航母,美国“尼米兹”级再一次成为良好的参照物,V·安尼科耶夫是首席设计师。
因为苏联高层外行的干涉,技术指标不断被修改,仅排水量就反复了好几次,从7万吨减为6万吨,又从6万吨减至5万4千吨,随后又戏剧性的增长到8万7千吨,导致设计单位疲于奔命,穷于应付。折腾到1976年初,终于把排水量定了下来,满载排水量6.8万吨。可以说这型航母是一个政治妥协的产物,而不是为战争准备的武器,这也为今后该航母的夭折埋下了伏笔。
1976年年中,设计草图完成;同年8月,苏联海军总司令戈尔什科夫批准了新航母的技术战术任务书。根据军事工业委员会的决议,海军计划在1978年至1985年间建造2艘1153型核动力航母,首舰命名为“苏联斯基·苏月兹”号。经过仔细挑选与评估,最终列宁格勒的波罗的海造船厂接受了这一任务。
苏式“尼米兹”
从目前公开的定型数据看,1153型航母舰长265米,宽30.5米,吃水10米;满载排水量6.8万吨;使用2座KN-3压水堆,功率300兆瓦:配备2台GT3-688型涡轮机,单台功率36.7兆瓦;最大航速30节。
从外形上看,1153型航母非常神似美国“尼米兹”。飞行甲板为全通平直型,分为斜角甲板和舰艏甲板二部分。斜角甲板前和舰艏甲板上各安装1部用于战斗机起飞的弹射器。斜角甲板后部为降落区,设有4道拦阻索。
航母的舰桥位于右舷稍靠后,其后设有1部飞机升降机,前面靠近中轴线设有另外1部飞机升降机和2部弹药升降机。舰艏甲板上安装了20单元的反舰导弹垂直发射井,飞行甲板的四角则部署了大量防空导弹和反潜武器系统。
全舰搭载的作战飞机最标准的配备包括:14架苏-27K战斗机,16架米格-29K战斗机,12架雅克-141战斗机,6架卡-27反潜直升机,4架雅克-44预警机。
全舰共划分3468个区域,其中仅军官居住室就有587个,洗浴室40个,食堂有6个,通道总长8.9千米。舷侧防雷区域宽达5米,内部为空腔。因此就算有上述10个区域同时进水,全舰仍能维持浮力。水上部分舰体的防御基本采用了钢一玻璃纤维-钢的夹层结构。
总体性能
舰型因其自身发展的要求,选择了不利于降低阻力的肥大船型。直升机航母“莫斯科”级以后的苏联航母虽然排水量不断增大,但吃水变化不大(“莫斯科”级为7.6米,“基辅”级为10米,“库兹涅佐夫”为9.1米),而是不断增加长度和宽度。这种变化一是受港口和船坞水深条件的限制,二是获得了有利于飞行作业的尽可能长的甲板长度和宽度。
机库甲板以下为水密结构,共分8层甲板(含双层底)。其型深为19.51米,两舷侧由底至机库甲板都采用古老的防雷隔舱结构,在内外两舰体之间有4道纵向隔壁。这种防护形式在二战中被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只不过现在更加先进了,已延伸至水线以上,使机库两侧也形成双层防御结构。沿舰长每隔12~13米便设一道水密横隔壁,共23道,并设有11道防火隔壁。这就形成了2000多个水密隔舱,保证了舰的不沉性。
二战时,战列舰上类似的这些舱中就装淡水和舰用燃油。虽然航母采用核动力,但当时还是计划在这些舱室中的一部分布置舰载机的燃料。而且为了安全,两侧多层设置空、实相间隔舱和X形吸能支撑结构,再加上舰体的高强度结构钢,形成了坚固的被动防御体系。
甲板飞行甲板距水面高为18.2米,距龙骨高为28.3米。由龙骨至桅顶高为72.3米。飞行甲板为强力甲板,构成全舰总纵强度的一部分。因此,既保证了高性能飞机着舰的要求,也解决了舰体加长后出现的舰体梁的纵向强度问题。在舰体内,动力装置、弹药库等重要舱室布置在装甲箱体内,以防受损危及舰的生存。航母采用全封闭式机库,机库甲板至飞行甲板占4个甲板层高,为10.3米,机库长度是水线长的66%。机库的周围布置航空车间,机库顶部为吊舱甲板。飞行甲板至吊舱甲板之间的空间为航空载机部队的办公区。
由于防御的加强,故排水量达到6.8万吨。飞行甲板进一步强化,增设了消防装置和三防装置。在增加飞行甲板装甲的同时,还计划在舰桥等处增设防御装甲。披露的资料显示,在弹药库的舷侧增加了70毫米厚的复合装甲板,在弹药库和机舱顶部同样也增设了该型装甲板,形成箱形防御结构。
蒸汽弹射器弹射汽缸长度为90米。不过研制进度一拖再拖,居然到了1986年8月7日才首次进行了空载弹射,随后试验弹射了14~17吨的重物,最终重物获得180~250千米,小时的速度。1153型航母的最终放弃,与弹射器研制进度严重落后有着极大关系。
动力系统反应堆的堆芯寿命为13~15年,更换一次燃料可航行80万~100万海里,可在海上停留数月不需补给,自持力较强。
作战能力
其舰载机可控制600~1000千米海域和空域;能以30节的持续航速,一昼夜航行约700海里;能装约10000吨航空燃油,若按每架飞机每天出动2次计算,能够保障一个航空团连续作战16天。该级航母的弹药装载量是苏联当时将要服役的其它航母的2~3倍,最大可达到2600吨。美国海军防务专家估计,其作战能力达到“尼米兹”级的80%以上。
一个平时编成的1153型核动力航母战斗群包括1艘“光荣”级巡洋舰、3艘“卡拉”级巡洋舰或同等数量的“无畏”级驱逐舰,必要时还要加上2~3艘“现代”级驱逐舰。水下则由多艘“维克托”级或“阿库拉”级多用途攻击核潜艇进行护卫。如果爆发战争,则会有“基洛夫”级核动力巡洋舰加盟水上护卫舰队,而水下会加上多艘“奥斯卡”级巡航导弹核潜艇,使整个编队的反舰能力达到空前的水平,一次可以同时攻击二个美国“尼米兹”级航母编队。
与当时要服役的“库兹涅佐夫”号相比,1153型航母装备了新型反潜控制中心和相应的系列反潜装备,成为苏联第一型能综合执行攻击(制海、制空)和反潜作战的多用途航母。
建造情况
1982年,波罗的海造船厂开始进行1153型航母的组装工作。舰体被分成28个模块,每个模块重1400吨。通过使用计算机,设计图的制作工作都实现了自动化,工作效率得到大幅提升,船台上的作业时间也大幅缩短。
至1982年年中的时候,核动力系统、涡轮机、发电机组等等设备都安装完毕。武器系统以及电子设备计划在下水后安装。但很快技术上出现难题。首先是弹射器的设计出现重大缺陷,需要二年的时间来修正。接着舰载机的研制工作也遇到暂时不可克服的困难,无论苏27K还是米格-29K,甚至雅克44预警机的研制工作也有困难。另外苏联高层中,支持核航母建造的国防部长科列奇卡和造船工业部长布托马相继去世。政治与技术的双重原因,导致1153工程被苏共中央在1983年叫停。由于舰体已完成一半,拆除浪费太大,经过协调,北方设计局用最短时间修改了设计,工程改为编号1194的“大力神”通信舰(北约称为“卡普斯塔”),舷号为SSV-33,舰名“乌拉尔”号。
经过修改过的该舰,到最终建成时,标准排水量已减至3.5万吨,满载排水量4.1万吨,最大航速25节,双轴推进。舰员编制也只有923人,其中军官460人、士兵463人。苏联解体后没几年,因为日常维护费用过高,该舰不得不退出现役,成为一座海上浮动的核电站向民用设备供电。
点评
冷战时代的许多军备项目都有仓促上马的痕迹,东西方都是如此。苏联的1153型航母便是其中典型代表,许多装备还在研制,居然就已经开始建造,急功近利的心态可见一斑。最后因为弹射器的问题,导致航母拖延交付,然后引发了一系列的问题。航母被改建成指挥通信舰,算是个挺不错的结局,联想到建造一半就被拆掉、甚至永远停留在图纸上的难兄难一弟,1153型航母的结局应该算是善终的一类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