撑开东海上空的安全大伞
2014-11-03杨王诗剑
杨王诗剑
20世纪50年代,为应对苏联远程战略轰炸机与日俱增的威胁,美国联合加拿大创立了一个全新的事物——防空识别区。60多年后,“防空识别区”的概念再度升温,不过这次爆发的源点不在遥远的北美大陆,而在中国的东海。2013年11月23日,我国宣布划设东海防空识别区,规定所有飞入识别区的外国航空器均要通报飞行计划并服从识别。这是中华民族坚决维护领土主权和领空安全的合法举措,充分体现了我国日益增长的国防实力和渐趋成熟的大国自信,对保障地区和平与稳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不过,在为国家迈出新的安保步伐欢呼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认识到,防空识别区一旦划定,就需要国家具备与之相适应的空中监控预警和作战能力作为支撑,否则,己方识别区无力管辖、任人进出,以致形同虚设,无异于对国家主权的最大亵渎。未来如何有效履行东海防空识别区的职能使命,需要我们认真思考。
“险恶”的东海
东海地理位置比较特殊,韩、日、台由北至南呈三角之势阻挡了我军通往远海的航路,近海空间显得十分拥挤。从周边环境上看,东海防空识别区也比美、英等主要大国的防空识别区要“险恶”。
美国地处北美洲,在该地区拥有绝对霸主地位,与友邻国家不存在领土争议,周边局势相对稳定,传统安全威胁不大。美国共有5片防空识别区,除阿拉斯加防空识别区紧邻俄罗斯戒备较严外,华盛顿特区防空识别区更多的是政治象征意义,另外3片的前方不是广阔的太平洋就是浩瀚的大西洋,海空战略纵深极大,防空识别区其实多少带有一点冷战遗留的味道。
再看英国,英伦半岛几乎被欧盟国家环绕,在欧洲一体化进程加速的大趋势下,其防空识别区也不会直面太多的安全问题。
反观东中国海,各方势力交织,剑拔弩张、战意弥漫。中日在海洋利益、领土主权问题上争议不断,台海气氛仍然紧张,半岛局势摇摆不定,我国面临着美、日、韩的联合围堵,战略空间已极其狭窄。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我国此次划设的东海防空识别区与日韩划定的防空识别区均有部分重叠。由于划设防空识别区只是一国的单方面行为,并无明确的国际法予以量化和强制,可以想象,未来东海防空识别区内必定“热闹非凡”。
要利剑更要耳目
俄罗斯前防空军司令员雅科夫列夫曾说过:“谁想成为天空的主人,重要的不是拥有多少利剑,而在于拥有多远的耳目。”防空识别区重在“识别”二字,强调的是及时掌握飞入己方识别区内的飞行器情况的能力,只有对方存在威胁或不服管理时,才出动战机执行识别查证或伴飞拦截任务。毫无疑问,监测能力是支撑整个防空识别区有效运行的基石。“防得住”首先要“看得见”,如果侦察预警范围无法完整覆盖己方防空识别区,那么后续行动也就无从谈起。随着军事技术的迅猛发展,广阔的天空中出现了越来越多的新身影,未来防空识别区将面临着监控目标多样化的难题,对各国的侦察预警能力都是极大的挑战。
一是隐身技术已在世界主要大国广泛应用并将继续发展。冷战期间,为寻求一种能够有效突破苏联防空网的作战手段,美国先后尝试了提升作战飞机的飞行速度和高度这两种方法,但结果都不尽如人意。后来,一些科研人员建议,可以考虑研制一种能避开雷达探测的战机,用于摧毁对方的监控探测设备,为传统战机趟平道路。于是,世界上第一型实装的隐身战机F-117A应运而生。在1989年美军入侵巴拿马的军事行动中,F-117A首次亮相,这种用“大炮打蚊子”的做法主要是为了检验其实战性能。2年后,F-117A在海湾一战成名,其出色的战斗表现和无一损伤的超高生存能力,让世人第一次见识到隐身技术的不可思议。目前,F-117A已退出历史舞台,F-22A“猛禽”是世界上已列装的最先进的隐身战斗机,设计最小雷达反射面积仅为0.005~0.01米2,足够将苏-27等战机的雷达探测距离降低到10~20千米的夸张程度,威胁极大。
二是无人机在军事行动中已扮演着重要角色。无人机最初只是作为靶机,用于防空训练。经过不断研究和改进,其应用领域得到了充分拓展。由于是无人驾驶,无人机非常适合执行危险性大的任务,因此在现代战争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伊拉克战争中,美空军使用“全球鹰”提供的目标图像情报,摧毁了伊拉克38%的坦克和其余大量军事力量。虽然“全球鹰”仅仅承担了3%的全部空中摄像任务,但用于打击伊拉克防空系统的55%的时间敏感目标数据都由其提供。2001年10月,MQ-1“捕食者”无人机发射导弹摧毁了一辆塔利班的坦克,无人机的火力打击能力在实战中得到验证。无人机一般飞行高度高、续航时间长,造成对其持续监控和跟踪拦截的难度比较大,这也是一国防空力量需要应对的考验。
三是“低慢小”飞行器等特种目标监控难度大。“低空、慢速、小型”飞行器是令各国防空力量十分头痛的目标。由于体积小,可搭载一定载荷,且飞行高度低、地物遮挡多,因此雷达一般很难发现,即使能够发现,探测距离也很短,侦测管控难度较大。
就我国东海防空识别区而言,面对的将是美日最为先进的空中力量,如何做到迅速发现、准确定位将是我一线空防部队急需研究和解决的现实问题。
从装备体系对作战使命的支撑作用上说,应该围绕识别区构建一套完整的监测预警体系。环顾周边国家和地区,日本在本岛部署了近30处大型固定雷达站,主要配备J/FPS-2相控阵雷达,具备同时监视多批次、大集群目标的能力,覆盖范围超过250千米。同时,日本警戒航空队配备了4架E-767和13架E-2C预警机作为地面雷达探测系统的补充,分别于滨松和三泽基地待命,以随时满足南北两个方向的防空警戒需求。韩国的防空识别任务由设在乌山的韩空军中央防空控制所负责,在全国沿海地区和离岛设置地面雷达站,主要担负领空、日本海和黄海海域的空情监视任务。韩国空军部署在庆尚南金海基地的“和平眼”预警机,可迅速支援不同的方向。台湾空军以“强网系统”为主干,由台北嵩山、屏东大汉山、新竹乐山等五座一级地面雷达站为依托,结合遍布本岛及离岛的普通地面雷达站,形成相当密集的空海监控体系。6架E-2T/K预警机集中配属在南端屏东基地,由第439联队第2预警机中队统一调控。可以看出,日韩两国和台湾地区均采取的是“以地面固定雷达为主,以空中预警机为辅”的监控预警体系。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