拙政园
2014-11-03
从一个特定地域来了解中国的古典园林,非苏州莫属。苏州园林是中国文人写意山水园的典型代表,咫尺之内,再造乾坤。苏州园林的艺术风格受吴文化的影响,气候温润的江南环境,也造就了苏州的“吴侬软语:培育了细腻的群体性格。吴地文化与民众的生活密切,吴语、吴声、吴歌以清柔婉折为特点;吴地服饰讲求清丽柔和;民居具有小桥流水、倩巧偏雅的特点。舟如画舫,车如彩舆,轿有绣帘,一切呈现轻倩、绮丽、雅致和幽逸的景象。在造园鼎盛的明代,画家参与造园,风靡一时,特别是吴门四家。
苏州园林集气候、人文和经济各种优势,成为中国文人园林最佳的生长之地。并且,大多数园林的产生都因隐逸而来。沧浪亭,苏舜钦所建。他用沧浪之水的清浊,表示“迹与豺狼远”摆脱官场沉浮和“潇洒太湖岸”寄情山水的心迹。网师园,为清乾隆年间光禄寺少卿宋宗元的退隐别业。筑园有“隐居自晦之志:他以“渔人”自比。园名“网师”中含有对《沧浪之歌》中渔夫的超然之志的羡慕。拙政园,为明御史王献臣官场失意,效法西晋潘岳隐居所建。取潘岳《闲居赋》“筑室种树,灌园鬻蔬,是拙者为政也”之意题园名。明末,拙政园东部归侍郎王心一,其遭贬后向往陶潜的归隐生活,按陶潜的《归田园居》诗意筑园。“枕波双隐”的耦园,取意于晋张协《招隐诗》“结宇穷岚曲,耦共幽薮阴。游思竹素园,辞寄翰墨林”。
拙政园是中国的四大名园之一,苏州园林中的经典作品。位于苏州古城区东北娄门内的东北街。明正德初年(16世纪初),因官场失意而还乡的御史王献臣,以大弘寺址拓建为园,取晋代潘岳《闲居赋》中“灌园鬻蔬,以供朝夕之膳……此亦拙者之为政也”意,名为“拙政园”。中亘积水,浚治成池,弥漫处“望若湖泊”。园多隙地,缀为花圃、竹丛、果园、桃林,建筑物则稀疏错落,共有堂、楼、亭、轩等三十一景,形成一个以水为主,疏朗平淡,近乎自然风号的园林,“广袤二百余亩,茂树曲池,胜甲吴下”。嘉靖十二年(1533),文征明依园中景物绘图三十一幅,各系以诗,并作《王氏拙政园记》。在以后的四百余年间,沧桑变迁,屡易其主,几度兴废,原来浑然一体的园林演变为相互分离、自成格局的三座园林。
早期王氏拙政园,有文征明的拙政园“图”、“记”、“咏”传世,比较完整地勾划出园林的面貌和风格。当时,园广袤约13.4公顷,规模比较大。园多隙地,中亘积水,浚沼成池。有繁花坞、倚玉轩、芙蓉隈、柳陕及轩、槛、池、台、坞、涧之属,共有三十一景。整个园林竹树翳郁,山水弥漫,近乎自然风光,充满浓郁的天然野趣。
王献臣死后,其子一夜赌博将园输给闾门外下塘徐氏的徐少泉。他“以己意增损而失其真”。此后,徐氏在拙政园居住长达百余年之久,后徐氏子孙亦衰落,园渐荒废。
明崇祯四年(1631),园东部荒地十余亩为刑部侍郎王心一购得。王善画山水,悉心经营,布置丘壑,于崇祯八年(1635)落成,名“归田园居”,中有秫香楼、芙蓉榭、泛红轩、兰雪堂、漱石亭、桃花渡、竹香廊、啸月台、紫藤坞、放眼亭诸胜,荷池广四、五亩,墙外别有家田数亩。园中多奇峰,山石仿峨嵋栈道。据清雍正六年(1728)沈德潜作的《兰雪堂图记》,当时园中崇楼幽洞、名葩奇木、山禽怪兽,与已荡为丘墟的拙政园中部适成对照。直至道光年间,王氏子孙尚居其地,但已渐荒圮,大部变为菜畦草地。
中部是拙政园的主景区,为精华所在。面积约18.5亩。其总体布局以水池为中心,亭台楼榭皆临水而建,有的亭榭则直出水中,具有江南水乡的特色。池广树茂,号色自然,临水布置了形体不一、高低错落的建筑,主次分明。总的格局仍保持明代园林浑厚、质朴、疏朗的艺术风格。以荷香喻人品的“远香堂”为中部拙政园主景区的主体建筑,位于水池南岸,隔池与东西两山岛相望,池水清澈广阔,遍植荷花,山岛上林荫匝地,水岸藤萝粉披,两山溪谷间架有小桥,山岛上各建一亭,西为“雪香云蔚亭”,东为“待霜亭”,四季景色因时而异。远香堂之西的“倚玉轩”与其西船舫形的“香洲”遥遥相对,两者与其北面的“荷风四面亭”成三足鼎立之势,都可随势赏荷。倚玉轩之西有一曲水湾深入南部居宅,这里有三间水阁“小沧浪”,它以北面的廊桥“小飞虹”分隔空间,构成一个幽静的水院。
西部原为“补园”:面积约12.5亩,其水面迂回,布局紧凑,依山傍水建以亭阁。因被大加改建,所以乾隆后形成的工巧、造作的艺术的风格占了上风,但水石部分同中部景区仍较接近,而起伏、曲折、凌波而过的水廊、溪涧则是苏州园林造园艺术的佳作。西部主要建筑为靠近住宅一侧的三十六鸳鸯馆,是当时园主人宴请宾客和听曲的场所,厅内陈设考究。晴天由室内透过蓝色玻璃窗观看室外景色犹如一片雪景。三十六鸳鸯馆的水池呈曲尺形,其特点为台馆分峙,装饰华丽精美。回廊起伏,水波倒影,别有情趣。西部另一主要建筑“与谁同坐轩”乃为扇亭,扇面两侧实墙上开着两个扇形空窗,一个对着“倒影楼”,另一个对着“三十六鸳鸯馆”,而后面的窗中又正好映入山上的笠亭,而笠亭的顶盖又恰好配成一个完整的扇子。“与谁同坐”取自苏东坡的词句“与谁同坐,明月,清风,我”。
拙政园集造园精髓于一体,据《苏州园林》一书记述,有如下特点:首先,相地构园方面,因地制宜,以水见长。据《王氏拙政园记》和《归田园居记》记载,园地“居多隙地,有积水亘其中,稍加浚治,环以林木”,“地可池则池之,取土于池,积而成高,可山则山之。池之上,山之间可屋则屋之。”充分反映出拙政园利用园地多积水的优势,疏浚为池,望若湖泊,形成荡漾渺弥的个性和特色。
其次,在意境方面,氛围疏朗典雅,充满天然野趣。早期拙政园,林木葱郁,水色迷茫,景色自然。园林中的建筑十分稀疏,仅“堂一、楼一、为亭六”而已,建筑数量很少,大大低于今日园林中的建筑密度。竹篱、茅亭、草堂与自然山水融为一体,简朴素雅,一派自然风光。拙政园中部现有山水景观部分,约占据园林面积的五分之三,池中有两座岛屿,山顶池畔仅点缀几座亭榭小筑,景区显得疏朗、雅致、天然。这种布局虽然在明代尚未形成,但它具有明代拙政园的风范。endprint
再次,在空间布局方面,庭院错落,曲折变化。拙政园的园林建筑,早期为多单体,到晚清时期发生了很大变化。首先表现在厅堂亭榭、游廊画舫等园林建筑明显地增加。其次是建筑趋向群体组合,庭院空问变幻曲折。如小沧浪,从文征明拙政园图中可以看出,仅为水边小亭一座。而八旗奉直会馆时期,这里已是一组水院。由小飞虹、得真亭、志清意远、小沧浪、听松风处等轩亭廊桥依水围合而成,独具特色。水庭之东还有一组庭园,即枇杷园,由海棠春坞、听雨轩、嘉实亭三组院落组合而成,主要建筑为玲珑馆。在园林山水和住宅之间,穿插了这两组庭院,较好地解决了住宅与园林之间的过渡。同时,对山水景观而言,由于这些大小不等的院落空间的对比衬托,主体空间显得更加疏朗、开阔。
最后,在花木配置方面,以“林木绝胜”著称。数百年来一脉相承,沿袭不衰。早期王氏拙政园三十一景中,三分之二景观取自植物题材,如桃花游,“夹岸植桃,花时望若红霞”,竹润,“夹洞美竹千挺”,“镜特幽回”;琼圃,“江梅百本,花时灿烂若琼华”。归田园居也是丛桂参差,垂柳拂地,“林木茂密,石藓苍然”。每至春日,山茶如火,玉兰如雪,杏花盛开,“遮映落霞迷涧壑”。夏日之荷,秋日之木芙蓉,如锦帐重叠。冬日老梅偃仰屈曲,独傲冰霜。有泛红轩、至梅亭、竹香廊、竹邮、杨梅陵、紫藤坞、杏花涧等景观。至今,拙政园仍然保持了以植物景观取胜的传统,荷花、山茶、杜鹃为著名的三大特色花卉。仅中部二十三处景观,百分之八十是以植物为主景的景观,如远香堂、荷风四面亭的荷,分别取自“香远益清”、“荷风来四面”;倚玉轩、玲珑馆的竹分别取自“倚盈碧玉万竿长”、“月光穿竹翠玲珑”;待霜亭的橘取自“洞庭需待满林霜”;听雨轩的竹、荷、芭蕉分别取自“听雨入秋竹”、“蕉叶半黄荷叶碧,两家秋雨一家声”;玉兰堂的玉兰取自“此生当如玉兰洁”;雪香云蔚亭的梅取自“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听松风处的松取自“风入寒松声自古”;以及海棠春坞的海棠,柳阴路曲的柳,枇杷园、嘉实亭的枇杷,得真亭的松、竹、柏等。
拙政园作为留存下来的江南园林的典型代表,集中国文人园林的特点于一身,有着传奇的故事,有着文人造园的出生印记,有着兴衰的命运,但最终以美丽的身姿伫立在苏州历经沧桑的街巷当中,无论园子里曾经的生活是雅致的还是庸俗的,是积极的还是颓废的,都随时光消逝,虽然人去楼空,但那向着朝阳的花木,无处不在的文字,走廊里繁复艳丽的彩绘,还有水里悠哉游哉过去的锦鲤,这一切都昭示着在这里生活过的人对生活的热爱,这种生活对的热爱,倾注到了自然中的一石一木上,倾注到了每一个可见的事物上,提示着今天的我们,无论盛世还是悲年,关照自我,善待人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