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求健康永不停歇
2014-11-03曹东义
曹东义
养生来源于农业文明,中国是一个农业文明古国。神农氏尝百草,始有医药,后世的《神农本草经》把药物分为三品,也是出于养生保健的需要,上品上药,久服轻身益气延年,主养命。中品养性,下品治病。
中华文化是一个贵生、养生的文化,也是一个重视当世的文化,有些宗教重视死后的天国,注重来世,而中国的传统文化重视当世。善待生命,达到最高境界,“长有天命,长生久视”是一个古老的追求。
河图洛书倡导的是“生成之学”,所谓天一生水,地六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四生金,天九成之;天五生土。土的成数是十,但是它在河图洛书里是隐而不显的。木火金水的成数,都是其生数加五,而五是土的生数。因此,说土成万物,坤土厚德载物。
《国语·郑语》说:“土与金木水火杂而成万物。”说的也是生成论。
《易经》、《老子》等,在思想方法上都是一致的,也是讲生成之学。
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黄帝内经》有“五脏生成论”,“金匮真言论”说五脏都有“数”,就是用生成包容构成。脾不主时,常以四时养四脏,也是用“隐”而不用“显”的学术理念。
阴阳五行既有年、月、日、时的时间因素,也有东、西、南、北中的空间因素,还有上、下、升、降出入的含义。因此,是一个生成包容构成的学术思想。
《素问·宝命全形论》说:“天复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把生命的诞生和人体生理机能的维护,都看成是与天地、四时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事情。
中医把人放在天地之间进行研究,对四时五方的整体相关性看得非常重要,把人体说成是整个时空的缩影。这种时空整体观,贯穿于整个中医的诊疗活动之中,藏象学说对此论述得比较具体。
《素问·生气通天论》认为,天地之间,东西南北的广大空间是统一的,也是有区别的,人体的脏腑结构、生理特性都与之相一致。因此说,“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苍天之气,清静则志意治,顺之则阳气固,虽有贼邪,弗能害也,此因时之序”。
在养生保健方法上,古人首先强调顺应天地自然的变化,以保持自身的健康。《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了不同季节的养生方法是不一样的,春夏季节要顺应自然界阳气升腾的趋势起居,秋冬季节则按照阳气潜藏的原则进行活动,这样才能健康长寿。“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万物沉浮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
古人把推行养生和进行预防保健,看成是未病先防的积极措施,概括为“治未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这里的“治”是治理,而不是治疗,治疗是“药之”。“治未病”就是中医的健康管理学。中医管理健康也是按照时空整体进行论述的。
炼丹术曾经盛行一时,它的兴衰也与古人追求养生的活动相关。英国李约瑟博士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称:“中国炼丹家乃世界整个化学最重要的根源之一。”
古人对于服食金属药物的尝试,可能很早就有探索。根据晋人编纂的《列仙传》,他们所服食的包括丹砂、云母、玉、代赭石、石、松子、桂等未经制炼的矿物和植物。《周礼考工记》中就已经记载了合金成分不同而性质不同的“六齐”规则。春秋末期,秦越人扁鹊曾经用阴石、阳石治病。西汉时期,淳于意曾用硝石治疗王美人的疾病。在《神农本草经》中,硫磺和硝石被作为可治病的上品药物列了出来。较早热衷于炼丹术的是西汉的淮南王刘安,他在他的宫中召致了方士千余人修炼金丹和表演特异功能,后来又编写了《淮南子》,还有《淮南万毕术》等著作。
东汉时期炼丹的代表著作,流传至今的是魏伯阳的《周易参同契》。学者们研究指出,该书约成书于公元126~144年。魏伯阳编写本书的目的,乃“希时平安”和“可以长存”。也就是说,他的本意是介绍健康长寿的道理和方法。“大易情性,各如其度;黄老用究,较而可御;炉火之事,真有所据。三道由一,俱出径路”。在魏伯阳的眼里,宇宙万物变化的根本规律都不仅仅是定性的而且可以定量“各如其度”,整本《参同契》用了将近一半的篇幅,来阐明客观规律的量化问题,包括阴阳、五行、干支、八卦、纳甲。黄老哲学是汉初窦太后提倡,并且居于统治地位的哲学体系,以这种哲学为指导用于国家管理“御政”,则可达到“国无害道”的理想境界。如果以这套理论用于养生,则能“黄中渐通理,润泽达肌肤;初正则终修,干立末可持”,找到养生的根本。
魏伯阳著作内容,其一是歌叙大意;其二是论述引内养性;其三是配以服食。他认为《易》理是纲,若用于“御政”,管理国家,则有“行之不繁”的妙处;如果用于指导“养性”,则有“可以长存”的威力;若用于指导“金液还丹”的冶炼和服食,则“三道合一”,就能够“安稳长生”。
炼丹服食之风在唐朝最为炽热,王公贵族、文人名士纷纷以此为时尚。由于金石炼成的仙丹多为砷、汞和铅的制剂,热性大,毒性也极大,因此向往长生的人们,在食用了仙丹之后往往短寿。白居易诗云:“退之服硫黄,一病讫不痊。微之炼秋石,未老身溘然。杜子得丹诀,终日断腥膻。崔君夸药力,经冬不衣棉。或疾或暴夭,悉不过中年。”诗中的“崔君”,就是崔元亮。
根据《北梦琐言》的记载,唐崔元亮,曾经在眉州当官,他经常在办公下班之后,穿上便衣,到道观里去朝拜太上老君,“焚修精至,不舍昼夜”。并且曾经在州衙门前,“开黄箓道场,为民祈水旱疾疫”,祈求道仙神人,为老百姓消除水灾、旱灾,为贫民百姓消除疾病、疫病流行造成的危害。由此可见,崔元亮的时代,是一个崇尚道教的时代。endprint
现在,经过历史的沉淀,炼丹已经被气功锻炼的“意守丹田”所代替,所谓的“丹药”也已经变成了中药的一种剂型,古今许多药方都名之曰“丹”,以示灵验,如天王补心丹、至宝丹、山海丹等。这些以丹命名的方药,主要由动植物药配制而成,与本来意义上的炼丹毫不相干,只是借用“丹”名而已。这仅仅是古代炼丹术对后世深刻影响的一个侧影,由此可见,炼丹活动的历史遗迹之一斑。
气功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只是当时的称呼不叫“气功”。历史记载中的导引、按跷、行气、吐纳、辟谷等,都与现在的气功有关。
最早流传下来的“行气玉佩铭”,记载了战国时期的情况,是用玉石雕刻的艺术品。原刻于十二面圆柱形玉佩上。
铭文说:“行气,深则蓄,蓄则神,神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明,明则长,长则退,退则复,复则天。天几舂在上,地几舂在下。顺则生,逆则死。”不同的版本的介绍材料,文字不尽相同,大体上出入不太多。那么,这段文字表达的是什么含义呢?
郭沫若《奴隶制时代》释其文为:“这是深呼吸的一个回合。吸气深入则多其量,使它往下伸,往下伸则定而固;然后呼出,如草木之萌芽,往上长,与深入时的径路相反而退进,退到绝顶。这样天机便朝上动,地机便朝下动。顺此行之则生,逆此行之则死。”
值得指出的是,古人把气体的吸入、呼出这种极为平常的生理现象,刻在一件玉器上,不是一件寻常的事情,而是为了说明一个不寻常锻炼方法。假如没有深邃的内涵,玉器的主人就不会花那么大的代价去做它。在还没有纸的战国时代,能够刻在玉器上的文章,肯定隐含着古人自认为很高深的机理。
1975年在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了《帛书·导引图》,墓主人把导引吐纳的形体动作,作为墓葬的重要随葬品,也是看重这种养生措施的一种表现。张良在西汉王朝建立后,功成身退练习“辟谷”,也和重视导引、行气有关。因此,《行气玉佩铭》记载的内容,应该是最早的关于内气炼养的方法。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和《素问·移精变气》记载了古代气功“导引”的一些内容,《诸病原候论》记载了许多疾病的导引方法,都属于古代中医利用气功治疗疾病的一些资料。气功修炼过程之中,所说的“丹田”,据说与魏晋南北朝时期盛行炼丹有关,因为内服“五石散”(寒食散)容易中毒。因此,气行过程之中体内发热的一些部位就被拟定为“内丹”。内丹兴起,外丹衰落。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