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老易受骗的背后
2014-11-03董绍军
董绍军
德国有句谚语:年轻人相信了许多假的,老年人怀疑了不少真的。意思是年轻人阅历太浅,容易上当受骗,而老年人由于饱经风霜,上当受骗的经验使他们不敢再轻易相信别人。但现实中的情况却是老年人频频被骗上当,他们反而成了容易受骗的对象。不管是以哪种方式被骗,我们都不难发现,上当受骗的人都有一些共同的特点,一是贪图便宜,二是不冷静,缺乏思考,容易被别人牵着鼻子走。从心理的角度分析,可能与以下几点有关。
一是过分关注自己的健康。退休之后,生活无忧,老人唯一的关注重点便是健康,因此更热衷于参加各种各样的保健品推介会。当一个人特别关注某件事时,其他事情就容易被忽视,加上老人的信息处理能力减弱,在这些活动中,他们所关注与记住的往往是健康对自己有多么的重要,产品对防痛治病有多么好的效果,却忽视了是否有虚假宣传的可能。有时虽然也会有疑问,但在别人都相信的情况下,受从众心理的影响,自愿掏腰包。
二是旧瓶装新酒,用老经验解决新问题。现在的老人,他们的经历和经验决定了有更强的从众心理,对时代变迁,骗子伎俩认识不够。不少骗子正好利用老人这种思维和观念特性,打着权威、媒体与国有等旗号,来欺骗老人。
三是心理功能退化,导致容易想占小便宜与轻信人。人的心理功能有一个从幼稚到成熟再走向退化的过程。人到老年,心理功能退化后,就像个小孩一样,会有不少心理幼稚的表现,出现占小便宜、轻信人等与过去不同,让人难以相信的幼稚行为。
四是家人关心不够,内心寂寞空虚。不少家庭因为晚辈忙于工作,缺少与老人沟通交流,老人会倍感寂寞失落,而那些推销员恰好通过聊天、讲保健知识、请老人聚餐与聚会,满足了老人的心理需求,从而在情感上“套”住老人,让老人对他们的话深信不疑。
骗子固然可恨,但受害者需要反思,社会也需要反思。子女平日里多找时间与父母交流,让他们感受到天伦之乐,了解子女的状况,以不至于轻易的相信骗子所说。
要预防与减少老人被骗的状况,除了媒体做好宣传,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提高老年人对骗局的认知水平与改善老年人对骗局的认知环境外,重要的是要改变老年人的生活方式。一是组织老人参加各种有益的活动,让老人老有所做,老有所为,老有所乐,这样,老人就会在活动中感受到健康,不断增进健康,就不会在孤寂中为健康担忧;二是通过正规渠道满足他们的健康需求,请正规医院的专家给他们讲述健康与保健知识,从而获得正确而经济的保健方法与健康知识。再则是晚辈要多关心老人的心理需求,常与老人沟通交流,休息时间要带上孩子多回家陪陪老人,让老人享受天伦之乐,与家里人“心”近了,话听起来也就顺耳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