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原

2014-11-03肖云儒

西部大开发 2014年9期
关键词:文化圈交汇荒原

肖云儒

车过石河子,一直沿着天山北麓飞驰。天山白色的冰川雪帽,戴在钢铁般的骨架上一动不动,像哲人俯瞰着西部大地,沉着而饶有兴致地注视着这个车队,注视着这些重闯西部的张骞后裔。怪不得山名称“天山”了。其实祁连山的“祁连”二字,蒙古语的意思也是“上天”。山岳给予我们心灵的,永远是天空般的崇高和宏阔。夕阳之下,砂砾覆盖着的大地,在车窗外旋转成一个扇面。沙柳和沙棘,在不能直立的飓风中立住了脚,在无法生根的坚硬中生了根。

太阳光耀的圆,正在渐渐地接近地平的直线。接近的速度似乎可以感觉到。它们相交的瞬间,球体在地平线上轻轻回弹了一下,相切点上瞬间爆发出炽烈的弧光,太阳和大地便在这炫目的光芒中熔铸到一起。几乎同时,一阵凉风,贴着地皮掠过,晚风悠悠袅袅地放散开来,给大地轻轻地敷上一层群青、一层淡紫,直到天地混沌成昏暗的一片。

30 多年来,我几次穿过河西走廊,沿天山西进,还有两次是从青海海北自治州的大草原,翻过祁连山去张掖、敦煌。有一次,在山南的绿色原野上,突然遇上了裕固族鲜艳无比的马队——原来是接新娘子的队伍。我们的车整整跟行了半个多小时,好好领略了一番兄弟民族的婚嫁风情。

几十年过去了,在驰骋中跳出的这彩色回忆,让我想起一句名言:“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原!”这话是美国一位林务官利奥彼特说的。他毕生与大自然打交道,悟出了这个道理。

为什么“这个世界的启示在荒原”?因为发达地区是已开发地区,资源已利用地区,发展机遇正在过去或已经过去的地区,大都成了现在时和过去时。未开发的荒原,才是潜力和机遇最富集的地方,资源保存最佳的地方。荒原是未开垦的处女地,是真正的未来时,真正的希望所在。

荒原的启示还因为它在文化上有一种“隔离机制”。交流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这大家都知道,都重视交流。但隔离可以从另一个角度促进社会发展,却不是人人都能想到的。隔离可以保存文化特色,隔离是地域文化个性形成的必要条件。文化个性的丧失,常常和过度交流有关。交流只能促进同质文化的批量生产。这也许是有些国家为了自己民族的文化安全,对现代化保持警惕的原因吧!

荒原对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还有一种价值平衡、文化扣问的象征作用。对于此岸喧闹繁华的社会生活,荒原像彼岸宁静淡定的精神世界,像灵魂的清洁剂和平衡仪。雪山大漠让被异化深深伤害的人类回到大自然朴素的原点。人类世世代代都在读着高峰与雪山的对话,温习其中史诗般的句子。荒原无语,却何等让人敬畏!

从地形上看,欧亚大陆像一片四轮葡萄叶。四个叶端,分别是地中海、波斯、印度和中国东亚,由于靠近海洋,经济文化经济发展较早,形成了四大古文化区。葡萄叶的叶掌,则是以帕米尔山结为核心的大高原、大雪山、大戈壁。这里生存条件不佳,文化经济因隔离而滞后,四大古文化开始只能在隔离中独自发展,反而形成了各自的个性,最后又必然向叶掌的文化低谷汇流。我称之为多维文化的向心交汇。

这种向心交汇,使中国西部形成四圈四线的文化交汇地图。四圈,即新疆文化圈、青藏文化圈(即大昆仑文化圈)、蒙宁文化圈、陕甘文化圈。这四圈鲜明地反映着地中海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文化、蒙古文化和中国中原文化在西部不同程度的交融。四线,即将这四圈文化和世界四大文化联成网络的丝绸之路、唐蕃古道、草原之路(秦直道)、南方丝绸之路(茶马古道、茶盐古道)。

但是,在世界文化格局中,同时还有另一种文化交汇。这就是世界四大古文化,通过海洋辐射到美洲、澳洲和非洲部分地区,和那里的本土文化融合。这种交汇不是内向的交汇,而是外向的幅射性交汇,我们称之为多维文化的离心交汇。离心孕育的美、澳、非(主要是南非)新大陆文化,在深层结构方面,和中亚文化、西部文化有相似之处。尽管两者处于不同时空,发展有很大的差异,但内在的同构却使他们在这里那里产生自觉的呼应和不自觉的感应。

新开发的大陆美、澳地区,已经发挥了多维文化交汇的优势,先后发达起来。西部和中亚如何发挥多维交汇的文化优势,不仅内在结构和现代文明感应,而且在成果上和现代文明相映生辉,这个任务摆在了我们面前。

我心里有一个世界,那个世界在我心里。

(作者系著名文化评论家、作家)

猜你喜欢

文化圈交汇荒原
荒原童话
三角的交汇创新问题
在荒原上
圈里事儿
打好文化牌,拓展南海“朋友圈”
知识交汇,能力提升
铜鼓文化圈的演变过程
关注三角函数的知识交汇
致冬末的荒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