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慕于光远老的崇高风范
2014-11-03朱钧侃
朱钧侃
2013年9月26日凌晨,著名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家、经济学家、哲学家、改革开放杰出人物于光远于一片安详恬淡中静静地离开了人世。中央领导同志为他哀悼,老战友们为他沉痛悼念,他的学生们为他悲痛怀念,人民群众和邻居说他是好人,祝他一路走好!我在万里以外的新西兰,为于老默哀三分钟。今以此文,缅怀于老。
优秀的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家
于老博学多才,学贯中西,融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于一体,是百科式、开拓创新型学者。他勤奋好学,著作等身,尤精于经济学。他在经济学方面的主要贡献是提出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系研究,与孙冶方、许涤新、厉以宁并称当代中国的四大经济学家。
20世纪50年代初,我在苏州江苏师范学院(现为苏州大学)读书。记得有一天上午老师讲政治经济学,下午我到图书馆复习时,便借了一本《政治经济学》,坐下一看作者是于光远。我就认真地阅读起来。全书结构严密,逻辑推理性强,兼之文笔通畅,理论紧密联系实际,强烈地吸引了我。当时,我还以为于光远是大学里的一名教授。
我从江苏师范学院毕业后,组织上分配我到中共江苏省委文教部、宣传部工作。一次,部里派高教处处长朱少香去北京参加中央宣传部主持召开的全国科学研究长远发展规划会议。一周后他回到部里,向我们传达会议的情况,其中有中宣部部长陆定一、科学处处长于光远等的讲话及一整套规划。这是我国第一个科学研究长远规划,由陆定一主持,于光远具体负责编制。我听了讲话,看了规划,深深为之折服。我再次听到于光远的名字,经了解,他就是撰写《政治经济学》的于光远。当时,在机关、高等学校里,学习经济学的书都是于老撰写的《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经济学》等。
改革开放前后,于老任国务院政策研究室负责人、中国社科院副院长,我也调到江苏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从事研究工作,因此经常听到于老的有关讲话,看到他的重要论文。他的开拓创新、实事求是、坚持真理的科学精神,让我们这些年轻一代深受启迪和教育。
20世纪90年代,于光远老与我和承欣茂、顾秉钧、丁鸣江等正式见面相识,此后多次应我们的邀请到南京、常州、无锡、苏州、江阴、张家港实地调查、讲学,指导地方经济发展,指导我们进行学术研究。自2004年我到新西兰探亲后,我就委托学生丁鸣江每年前往北京拜望于老。于老九十寿辰时,丁鸣江专程赴京向于老拜寿。于老还发表了自己的九十感言:“我这个人,看问题一般说来还算敏锐,不笨,但是在学术研究,不论古学新学,底子都不算深厚,我自己体会:学识浅,常识比较多。”而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龚育之说:“于老学识渊博,学贯双科,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融会一体。”于老朴实谦逊的崇高道德,深受我们尊敬和仰慕。于老也非常爱护我们。我们之间建立了深厚友谊,于老不仅是我们的老师,而且是我们的忘年交。
参与起草邓小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的讲话
于老一生为党为人民做了许多好事,有许多贡献。我们认为最大、最重要的贡献是他参与起草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于老曾告诉我们,他曾全程参加会议,有机会他要把它写出来。他幽默地说:“我接到的开会通知的编号是第一号。”我们问他为什么呢,他笑着说:“我姓于,是笔划最少的。”他幽默的言语引得我们一阵大笑。
一天,于老的秘书小胡告诉我们,于老的《1978年我亲历的那次历史大转折》出版了!我们为于老高兴和祝贺。当时,我正在山东济南讲学和探亲。我迫不及待地在侄孙陈飞飞的带领下,来到新建成的崭新的山东图书馆。这里实施开放阅览和借书。在党和国家重大活动书架上,我很快找到了于老的大作,坐下来埋头阅读。一个小时很快过去了,图书馆要关门了。我又用侄孙的借书证把这本书借回家,认真阅读了一天。
1978年11月,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前,中共中央召开了历时36天的中央工作会议。12月13日,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式上作了题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讲话。小平同志的这份讲话实际上成了三中全会的主题报告,是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文献。此前,邓小平请胡乔木起草了一个讲话稿,但看了不满意。会议议程过了一半多的时候,胡耀邦找于光远商谈为邓小平起草在闭幕会上的讲话。当时胡耀邦是中央组织部长,于光远是国务院研究室负责人之一。12月2日,邓小平召集胡耀邦、于光远到自己家中商量起草讲话稿的问题。胡耀邦坐在邓小平旁,于光远坐在邓小平对面。邓小平自己亲自动手起草了一个讲话提纲。于光远一直保留着这份提纲。于老在无锡梁溪饭店亲口告诉我们,为了寻找这份提纲,他花费了一个多月时间,才终于在一个书篓里找到了。于老十分高兴,饭也吃得香,觉也睡得熟。这份提纲,邓小平用铅笔写在16开的白纸上,共3页,近500字,列出七个问题:一、解放思想,开动机器;二、发扬民主,加强法制;三、向后看是为了向前进;四、克服官僚主义,人浮于事;五、允许一部分人先富;六、责任制,搞几点;七、新的问题。
小平同志按照这个提纲谈了讲话的指导思想、七个部分,一一阐明了思想观点、方针政策,讲得很具体。题目也是邓小平提出来的。胡耀邦、于光远立即按照邓小平的要求,组织林青涧等进行起草。初稿出来后,邓小平再次召集胡耀邦、于光远等对讲话稿边读边议边改,先后用了四个半天,最后,小平同志说:就这样定了。
这件事,在于老的一生中是极其重要的,值得记忆和骄傲。可是于老却对我们说:“我只是遵照邓小平、胡耀邦的要求,找了几位起草人,传达了邓小平的意图、要求,规定了交稿质量和时间,也讲了一点意见,自己没有动手。这是我应尽的责任,算不上是什么功劳。”
于老的谦逊,再一次打动我的心。我在济南越读越有味道,眼看要回南京了,就抓紧将于老的大作全部复印装订成册。回到南京家中,我还认真地在于老大作的封二写上:“党的历史上一次伟大转折的纪录,于老立了一大功劳。于老的精神,值得我们永远学习!”
精心指导我们开展智慧学研究
1996年,我与张家港市政协主席顾秉钧商量后,决定围绕三方面开展研究:第一、社会主义道德问题,第二、智慧学,第三、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第一个问题,我们经过认真准备,召开了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学术讨论会,会后出版了论文集。笫二个问题,在我推动下,张家港市成立了智慧学研究所。当时,我读到于老的《聪明学》,很受启发,就建议邀请于老作指导。于老听了我们的汇报,他说:智慧学比聪明学层次更高、内容更丰富,更有现实意义,鼓励我们研究要有新创造、新水平、新成果。
2002年4月,我们在张家港举办全国第一次智慧学研讨会。于老从北京到张家港参加研讨会,并在会上阐述了聪明学和智慧学的研究。2004年4月,在张家港举行全国第二次智慧学研讨会,于老再次作大会发言。
于老的讲话,思想性很鲜明,指导性很强。我经过几年的努力,撰写了一本《智慧学》,寄给于老,请他教正,并写个序或题词。不久,2003年3月,于老应东南大学邀请来南京讲学。我和丁鸣江前往宾馆拜望于老。于老满面笑容,热情地招呼我们坐下,并拿出他写的一个题词,对我说:“许多人要我写序,可是我从来没有给人家写过。智慧学是新学科,开展研究、撰写专著不容易。我给您写了一个题词。毛笔字不是我的强项。”我双手接过于老的题词,一看,于老写的是:
概括爱智求智尽智之道
即获取有志竟成之道
贺钧侃力作
于光远 二○○二年三月于东南大学
这是一位大师对于智慧学本质意义的论述,是对后辈的激励和鞭策。我连声向于老说:谢谢!谢谢!于老说:不要客气,再接再厉!
几年来,于老指导我们开展学术研究,得益匪浅。他强调学术研究要靠理性智慧,要有明确的目的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求真是学术研究的根本,要科学确立和运用。学术研究贵在独立思考,服从真理和怀疑一切。学成在于浓厚的兴趣、勤奋、惜时创时。要务实、讲究科学方法。要学聪明,研究聪明学。
于老说:“我是无时不思,无日不学。”于老的这种精神是他攀登科学高峰的关键,是我们学习的典范。一天清晨,在张家港度假村于老房间里,他约见我,对如何深化智慧学研究提了许多宝贵意见,并告诉我他准备要把自己一生从事社会科学研究的经验总结出来,写一本专著。我说:这很好,很需要,希望早一点问世,我们一定好好学习。后来我到新西兰探亲,丁鸣江告知于老的这部专著已于2007年由海天出版社公开出版了。在向于老热烈祝贺之余,我在网上学习了于老的大作,并向江苏省社会科学院、江苏省瞿秋白研究会和徐霞客研究会推荐。
坐轮椅深入苏南农村调查研究
进入新世纪,于老虽是耄耋之年,却更加充满活力,老当益壮。他84岁学习使用电脑,86岁建立于光远网站;85岁成为21世纪文坛新秀。他经常说:“我是个大玩家,不仅仅提倡玩,而且研究、著书立说。”他经常说自己是坐着轮椅走天下,我们是见证人。在2001年至2003年,于老前后三次应无锡市、江阴市、张家港市政府的邀请,在胡秘书陪同下前来调查研究。我和丁鸣江有幸全程陪同。已经八十多高龄的于老,每到一个市后,先下企业考察和调查研究,然后召开部分企业家代表座谈会,广泛听取各种意见,接下来召集市里计划、经济和教育部门负责人座谈会,深入了解情况,听取和交换意见。最后,约见市领导同志,先听他们的意见,再发表自己的看法,与大家充分交换意见,探讨问题。
于老在调查研究中,亲自提问,亲自记录,亲自收集各种数据和资料。回到住所,认真加以梳理,分析情况,抓住主要矛盾和问题,反复思考,形成有针对性的意见。
于老在与市里和企业的负责人座谈时,总是讲自己的调查研究不深入,提出的意见不成熟。他反复强调:改革开放是中国发展的命根子、苏南走向繁荣兴旺的关键。牵牛要抓牛鼻子。一定要抓住改革开放这个牛鼻子不放;改革开放在不断深化发展,领导思想和理念要与时俱进,思路要宽,视野要广,不断解放思想,提升精神境界;无锡市、江阴市、张家港市地处改革开放前沿,要敢于实践,坚持学习,善于总结自己的好经验,吸取国内外的先进经验,不断提升自身的智慧、能力和水平;要始终保持清醒头脑,冷静分析形势,既要看到发展和成绩,又要看到问题和矛盾,认真分析,抓住主要矛盾,深入剖析矛盾产生的主要原因,找到解决问题决策的根源。
于老循循善诱地教导我们:改革开放是一场深刻的革命,是一所大学校,将培养锻炼一大批人才。要大力加强理想信念教育,使大家有灵魂,有精神支持,有方向,有动力。大浪淘沙,择优汰劣。要大胆发现、重用优秀人才,淘汰和查处腐败分子。
于老的谆谆教诲,语重心长,使大家深受感动。江阴市市长姚建华特嘱接待处的同志,购买了一辆新轮椅送给于老。姚市长激动地说:于老八十多高龄到农村基层调查研究,是坐轮椅走天下指导工作,很不容易。一是表示衷心感谢。二是欢迎于老再来。于老握着姚市长的手,连声说:谢谢!后会有期。
尊贤敬老爱幼的典范
于老青少年时代曾刻苦学习过儒家、道家和佛家经典。他崇敬、仰慕孔子、老子、庄子,认为他们是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他们的哲学思想对后人很有启迪。
于老还特别推崇明代末年的徐霞客。他高度评价徐霞客是中国杰出的旅游家、地理学家、文学家,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世界历史文化名人。20世纪70年代,他在全国首先倡议学习、纪念、研究徐霞客,号召学习徐霞客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推动徐霞客研究广泛深入地发展。于老十分关心江苏省徐霞客研究会的工作。每次重要活动,于老都要发贺信,表示祝贺。2002年4月于老到南京讲学,特在凤凰台大酒店接待江苏省徐霞客研究会会长张永康和时任副会长的我。于老认真听取了汇报后说:江苏省率先在全国成立徐霞客研究会,做了大量工作,在全国宣传普及,深化研究取得很大成效。要再接再厉,扎扎实实,向纵深化、现代化、国际化方向发展。
于老十分尊崇毛泽东的哲学思想。一次,在江阴市调查研究期间,于老与我和丁鸣江谈心时,回忆他在延安时,聆听和学习毛泽东的《实践论》、《矛盾论》的情景。他说:毛主席的哲学思想,博大精深。通过这一时期的学习,我的哲学基础打得更宽厚了。
2004年5月,于老到无锡市调查研究,听说中宣部老部长陆定一的墓已在华侨公墓建成,他马上要我和承欣茂、丁鸣江陪同前往瞻仰。到墓地后,于老率领我们先向陆定一的墓碑三鞠躬,然后又询问了建墓的情况。于老回忆说:“毛主席称定一同志是党内的大秀才,一枝笔,在延安时期,就从事党的宣传理论工作,很有成绩。建国后,他担任中宣部长,我任科学处长,一直共事到文革。定一同志领导有方,水平很高,他在1956先后提出党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双百方针,成效卓著。我们都很尊重他,他讲民主,很放手,要求很严,鼓励我们发挥创造精神,大胆工作。我们很怀念他。”
2000年我应邀任江南大学特聘教授,创建了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我们举办过一次无锡市人才开发管理讲习班。于老曾应邀前来讲课。于老的讲课高屋建瓴,言简意赅。他围绕改革创新人才这个主题说:时代造就人才,人才推动时代。我们处在改革开放创新的伟大时代,呼唤大批、高素质的改革创新人才。培养使用改革创新人才,需要与时俱进,深化改革,不断形成和完善改革创新人才的理念、战略、体制、机制和政策措施。希望无锡市、江南大学在培养开发改革创新人才方面,率先行动,走在全国前列。全场响起多次掌声。
于老多次应北京、南京、无锡等地高校之邀,讲成才之道。他饱含深情地说:“我的青少年时代,中国内忧外患,是在战争、苦难中度过的。目睹中国人民穷困、动荡、饥荒,在心灵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他深深体会到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一部苦难史,唯有求实、科学、民主、奋斗才能拯救中国。于老总是讲失败是成功之母,讲自己在成长、研究过程中犯的错误。他告诫青年学子,读书、思考、研究,一定要坚持、捍卫科学精神,经常反思检查自己错误,好比天天洗脸,讲一次洗一次,越洗越干净,越洗越进步。于老强调读书、思考、科学研究需要冷静。“愤怒出诗人”,但不出科学家。任何事物的发展总是有序的、渐进的。中国的变迁不是运动式的,而是渐进性的成长的过程。于老语重心长地说:“世界、未来是属于青年的。要始终保持乐观精神和态度。将来如果我给自己写悼词,就写‘大玩学家于光远。他走了,我们还是要玩的。”
有学生问于老:“您一生的座右铭是什么?”于老响亮地回答道:“独立思考,只服从真理。”这是于光远精神的核心,是于光远境界的灵魂。
哲人虽已离开我们了,但是他的丰功伟业永载史册,他的崇高精神永留人间,他的风范永远激励着我们。
(责任编辑:顾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