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技能大赛对高职院校学生影响力的调查研究
2014-11-03高洋
高洋
随着技能竞赛赛事规模的不断扩大、赛项设置不断贴近市场需求,职业技能大赛在社会的影响力迅速提升,同时促进了高职院校教学模式改革,使“以赛促改、以赛促学、以赛促教、赛教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逐步被高职院校接纳并实施。文章以职业技能大赛对高职院校学生的影响力为切入点,采用网络问卷调查方式,对影响因素进行量化分析。
一、调查基本情况
1.调查对象。本次调研对象为天津职业大学部分在校生,涉及文、理科共6个专业,235位学生。男生137人,占58.33%,女生98人,占41.67%。
2.调查内容。基本情况调查,包括性别、年级、院系、专业等情况。参赛情况调查,包括学生参加职业院校技能大赛的态度;从入学至2013年6月1日,参加过校级或校级以上职业技能大赛情况;对于赛项设置的了解程度;对学校技能大赛开展的必要性和满意度调查。技能大赛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影响调查,包括对专业认知、理论课学习、实训课学习、学习积极性、学习方法、自学能力、动手能力、获取双证书、获得奖学金、钻研精神、沟通能力、创新能力、团队精神、心理素质和自信心15项指标进行调研。针对三年级学生的就业情况调查,包括技能大赛对学生的工作态度、竞争意识、职业角色适应性、与企业签约成功率、成功面试次数、录用企业规模、企业岗位和对薪酬的影响。
3.调查方法。本次调研采用网络填写问卷形式,回收有效问卷219份,有效率为93.2%。采用描述统计和T检验等方法,数据分析采用spss18.0进行。
二、调查结果分析
1.参赛情况分析。(1)从学生“参加技能大赛态度”的数据分析,有47.13%的学生是积极主动的,只有9.77%表现得“无所谓”“不积极”,这说明职业技能大赛对学生主观意识的影响成正方向,形势良好。有43.10%的学生认为技能大赛“一般”,学校应重视该群体,加大宣传力度,使学生在情感上认同。(2)“参加技能大赛情况”和“对赛项设置了解情况”的数据说明,目前学生参加职业技能大赛的情况非常不理想,有68.95%的学生没有参加过大赛,58.4%不了解大赛的相关情况,参与度极低,这与学生的主观愿望是背道而驰的,应引起学校的高度注意。
2.学校组织竞赛情况。(1)有90.8%的学生认为学校应组织职业技能大赛,说明学生主观上相当认可。(2)对“学校赛项了解情况”峰值为“不了解”的占44.94%,虽然“了解市级以上赛项情况”比例有所提升,但说明学校对赛项的宣传途径上还存在很大“漏洞”,大赛参与辐射面应再加大。(3)学生对学校组织大赛的“满意度”不甚理想,虽然峰值为“比较满意”的占48.28%,但也有36.2%“不满意”。
3.对学生综合素质影响。经统计,被调查学生中有67人参加过职业技能大赛,152人未参加过比赛。学生从专业认知、学习和综合素质等15个方面评价职业技能大赛对自身的影响,所有选项均分为4个级别,用1~4表示该项得分,得分越高表示技能大赛对该项素质的影响越高。诊断:(1)均值统计量显示:“动手能力”均值最大,为3.44,说明学生认为职业技能大赛对提升技术技能水平最为明显。(2)“团队精神”“学习积极性”“心理素质”“创新能力”“自学能力”“钻研精神”和“实训课学习”等方面均值大于3(即较有影响),说明技能大赛对学生综合素质有一定影响力。(3)“专业认知”和“自信心”均值均小于2(即影响甚微),这与预期方向不同,说明学校及教师缺乏对学生参加技能大赛的专业认知教育和自信心培养。(4)“获得奖学金”和“获取双证书”的离散程度最大,说明数据参差不齐,分布范围广,大赛影响力因生而异。
4.对就业情况影响。调查对参加过大赛的35位大三学生进行大赛对就业情况影响的调查。诊断:(1)职业技能大赛对学生的“竞争意识”影响最大,这与学生参加大赛期间需要经过层层选拔才能获得参赛资格紧密相关。(2)学生认为大赛对“工作态度”“职业角色适应期”“与企业签约”“企业岗位”等具有积极影响,说明在各类技能大赛中取得的成绩对学生求职、应聘过程有一定的促进作用。(3)大赛对学生的“薪酬”影响最小,这与预期相悖,说明企业对参赛学生的技术水平和价值并不十分认可。
5.参赛与否的差异性检验。独立样本T检验可对参赛与未参赛学生各项指标的平均值和方差(σ2x)差异进行检验,通过观察其显著性水平(p)判断差异是否显著。若p<0.05,即两组变量差异显著,否则差异不显著。建立如下模型:
应用spss18.0分析,以学生是否参加过比赛作为分组变量,参赛用1表示,未参赛用0表示,将专业认知等综合素质15项指标作为检验变量。
经检验,在15项指标中,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心理素质p<0.05,表明职业技能大赛对学生自学能力、动手能力和心理素质都有积极的促进作用,而在理论课学习、专业认知、实训课学习等其他方面,参赛与否对学生的差异不显著。
三、基于职业技能大赛平台,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1.建立健全技能大赛保障机制。一是成立技能管理机构,制订职业技能竞赛规范,做好应急预案。职业技能大赛宗旨是为了丰富校园学术氛围,构建大学生创新实践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提高学生的技术技能水平,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引领专业教学改革。天津职业大学(以下简称“我校”)根据学校自身情况,适时推进大赛制度建设,制定《天津职业大学学生技能竞赛工作规范》,将竞赛类型及级别进行界定;明确承办赛事要求,形成由职能部门牵头,相关宣传、后勤、设备等部门紧密配合的技能大赛全程跟踪机制;规范参加各类赛项操作流程,将申报赛项、遴选参赛选手、赛前培训、组织参赛和总结及归档等工作节点,厘清任务;加强竞赛奖励和经费管理制度,健全职业技能大赛保障机制。二是建立技能大赛激励机制。师资教师激励。教师的指导质量主要与教师指导的积极性和自身业务素质有关。要提高教师的指导热情,建立相应的职业技能大赛激励机制,制定明确的奖励办法,除奖金鼓励外,还要在评优、职称评定、培训进修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如我校对指导学生竞赛获奖的教师按《天津职业大学教师岗位聘任实施细则》的相关条款计入工作量,在《天津职业大学职称评审细则》中明确规定优先考虑指导学生竞赛获奖教师。只有学校对教师指导工作给予肯定和认可,才能激发广大师生的积极性,促进技能大赛水平不断提高。学生激励。为了进一步提升参赛学生积极性,政府、学校应对比赛成绩优秀的学生在各种推优评选、奖学金评定等方面给予优先考虑。如天津市对参加天津高职高专院校学生技能竞赛获一等奖的学生和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一、二等奖的学生可获得免试推荐到本科院校学习的资格。同时,学校应将各项激励政策宣传到位,宣讲参加职业技能大赛的优势,内驱外引,使学生对技能大赛充分重视。
2.将大赛“嵌入”人才培养,理顺集训与常规教学关系。职业技能大赛技能要求高,需要指导老师和选手除了日常的工作和学习外,还要进行紧张的集训,这必然影响正常教学活动的开展。为协调好集训与常规教学的关系,各专业要将技能大赛项目融进人才培养方案中,通过剖析各级技能大赛赛项内容和标准,将原有与赛项内容相关课程的教学项目进行改造,进一步提炼、转化为教学项目。我校的天津市高等职业院校提升办学水平建设项目《模具设计与制造专业》连续两年参加了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产品造型设计与快速成型》,成绩优异,两年分别获得一、二等奖。通过比赛,该专业教学团队深刻挖掘赛项考核目标及要求,并通过企业调研、走访、论证等形式,将大赛与人才培养方案相结合,将该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重新定位为会设计、精制造、能创新、高素质和可发展,进一步提升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3.建立“全覆盖”的参与制度,解决好个体与全体关系。职业技能大赛应锻炼全体学生技术技能及全面素质,校级以上赛事通常采用“逐级竞赛”机制。但目前有些院校为了减轻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只是面向部分在校生,甚至从学生入学就开始重点培养,拼名次,拿荣誉,使大多数学生并不会真正受益。学校要正确处理好大赛中关注个体与面向全体的矛盾,关注优秀学生和普通学生的发展,使全部学生参与、体验技能大赛,提高学生技能水平,提升办赛满意度。为实现职业技能大赛“普及化”,我校每年举行一次“技能大赛竞赛月”活动,将技能大赛与学生的技能考试结合起来,通过公正、公平的技能考试,扩大普通学生的参与率,既为技能大赛选拔了优秀的参赛选手,也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整体素质。
4.强化综合素质培养,把握好技术技能与职业素养的平衡关系。《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提出:高等职业教育重点培养产业转型升级和企业技术创新需要的发展型、复合型和创新型的技术技能人才。虽然职业技能大赛能提高学生的技术技能水平,但在训练过程中,学习的自学能力、创新能力、团队精神、心理素质都将得到提高。高职院校应通过大赛强调学生综合职业素养的培养,注意防止“单纯技术化”的倾向。
天津职业大学突出技术技能与综合素质并重的导向。在举办技能大赛时,引导学生把参加技能大赛的积极性与专业理论学习和人文素质培养结合起来,为提高综合职业素质而竞赛。根据对赛项设置的考核内容和评分标准的研究与分析,建立体现综合能力的考试题库,实现不分学科的全面考评,从一定程度上控制学生学习偏科的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