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何处计东西
2014-11-03刘云龙
刘云龙
和子由①渑池②怀旧
苏轼
人生③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
老僧④已死成新塔,坏壁⑤无由见旧题。
往日崎岖还记否,路上人困蹇驴⑥嘶。
注释
①子由:苏轼弟苏辙字子由。
②渑(miǎn)池:今河南渑池县。
③“人生”句:此是和作,苏轼依苏辙原作中提到的雪泥引发出人生之感。
④老僧:即指奉闲。据苏辙原诗自注:“昔与子瞻应举,过宿县中寺舍,题老僧奉闲之壁。”
⑤坏壁:指奉闲僧舍。嘉祐三年(1058),苏轼与苏辙赴京应举途中曾寄宿奉闲僧舍并题诗僧壁。
⑥蹇(jiǎn)驴:蹇,跛脚。苏轼自注:“往岁,马死于二陵(按即崤山,在渑池西),骑驴至渑池。”
译文
人生在世,到这里又到那里,偶然留下一些痕迹,你觉得像是什么?我看真像随处乱飞的鸿鹄偶然在某处的雪地上落一落脚一样。它在这块雪地上留下一些爪印,正是偶然的事,因为鸿鹄的飞东飞西根本就没有一定。老和尚奉闲已经去世,他留下的只有一座藏骨灰的新塔,我们也没有机会再到那儿去看看当年题过字的坏壁了。老和尚的骨灰塔和我们的题壁,是不是同飞鸿在雪地上偶然留下的爪印差不多呢?你还记得当时往渑池的崎岖旅程吗?——路又远,人又疲劳,驴子也累得直叫。
赏析
苏轼是宋代重要的文学家,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这首诗是他和苏辙《怀渑池寄子瞻兄》而作。诗的前四句对于人生的经历,进行了一个形象的比喻,表达了他对人生的深刻感悟:人生所经历过的地方和所经历过的事情,像什么样子呢?该是像天上飞翔的鸿鹄踩在积雪的地上;这雪地上因那偶然的机会,留下了脚爪的痕迹,可是鸿鹄还得继续飞行,飞向何方根本就没有一定。因为这个比喻非常生动而且深刻,所以后来便成为“雪泥鸿爪”这个成语,用以比喻往事遗留下来的痕迹。
第三联写渑池当年寄宿过的那座佛寺的情况:当时接待咱们的那个老和尚已经死了,按传统习惯,他的尸体经过火化,骨灰已安放到新造的那座小塔里面去了;当时在上面题诗的那堵墙壁已经坏了,因此不能再见到旧时题诗的墨迹了。就是说,多少年过去了,人变了,和尚死了,物变了,寺壁坏了,世间已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化。当年在雪泥上留下的鸿爪,像是雪化了,这些爪印也不见了。言外颇有为人生的短促叹息和对自己漂泊不定的感伤。
最后两句,作者自己加了个注脚:“往岁,马死于二陵,骑驴至渑池。”是说:当年要去赴考时,我骑的马在渑池西边的二陵(今河南崤山)就死了,没法子,只好骑着小毛驴到渑池。所以诗中说:你还记得吗?当时我骑着小毛驴在那崎岖不平的山路上行走,路是那么遥远,人是那么疲乏,那瘦弱的小毛驴也累得叫个不停。诗人抚今追昔,抒发了对人生的深深感叹。因为选取的事物典型而形象,所以全诗营造出浓郁的感伤与哲理氛围,能引发人们“人生何处计东西”的感喟与深深共鸣。
古句选粹
吾所谓聪者,非谓其闻彼也,自闻而已矣;吾所谓明者,非谓其见彼也,自见而已矣。
——《庄子·外篇·骈拇》
品读:庄子说:我所说的聪敏,不是对外在的事物有所了解,而是了解自己;我所说的明达,不是能够看清楚别人如何,而是能够自省。诚所谓做人要有自知之明,眼睛不要盯着别人不放,做好自己才是重要的。弄明白他人容易,搞清楚自己才是最难的啊!
自少闻家君之论文,以为古之圣人有所不能自已而作者,故轼与弟辙为文至多,而未尝敢有作文之意。
——苏轼《南行前集叙》
品读:这句话的大意是,古人写东西,都是有感而发的,有真情感且不得不发时才动笔写作。而这情感,就像大自然的那种由内向外的自然发露,而不是从外部勉强纹饰的结果。苏轼反对写作者在心中还没有情感波跃动之前,就抱着空洞的写作意图——“作文之意”,去勉强为文,这样绝不会写出好的作品。
玉在山而草木润,渊生珠而崖不枯。
——《荀子·劝学》
品读:宝玉藏在山中,连山上的草木也显得滋润;珍珠产在深渊里,连崖岸也显得不干枯。学问、韬略藏于胸中,自然会行为举止不俗,气魄风格不凡。若无内才,即便外表漂亮,也只是凡夫俗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