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名女记者的微信创业路
2014-11-03周玲玲
□ 文/周玲玲
在茫茫微信公众号里,有一个由七名前《财经》记者、编辑创立的微信公众号“大小爱玩”,当这个微信号发展到5万粉丝的时候,她们也走到了创业的前台。
从财经记者到微信创业者
在微信世界里,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并不以真实姓名出现,而是以“某妈”“某爸”自称、互称。这是一群有共同话题的人,“某妈”“某爸”是他们共同的身份属性。在微信公众号“大小爱玩”的平台上,已经活跃有5万名“某妈”“某爸”,他们组成了一个有鲜明诉求、互相分享的社区。他们在一起讨论“如何跟孩子玩?如何在玩中提升亲子关系?”
“大小爱玩”的发起者是七位妈妈,追溯到六七年前,她们都是《财经》杂志记者、编辑。从曾经的传统纸媒人变成微信公众号“大小爱玩”的创业者,这一转变既体现了个人生活角色的转换,也在不知不觉中与新媒体的崛起契合。
微信:继淘宝后的另一创业潮?
今天,当我们谈论新媒体时,更多地指网站、微博以及微信。从发展轨迹来看,新媒体的发展时间轴是:网站——微博——微信。碰巧,这三次更迭我都经历过,并且参与创建了所在传统媒体的新媒体项目,并且有幸和知乎的黄继新、钛媒体的赵何娟等创业者共事过。与以往不同的是,当微信这一传播形态诞生之后,创业者似乎特别多,掀起了继淘宝店之后的另一波创业潮。这也许印证了微信的口号,“再小的个体,也有自己的品牌”。
微信公众号活得滋润吗?
不过,一旦创业就要面对生存和盈利问题。订阅号确实吸引了很多媒体人参与。媒体的常规盈利模式是将用户卖给广告主。那么,这些媒体人在微信上玩什么?怎么玩?
从我所了解的订阅号来看,微信运营者们做得最多的还是整体传播方案;其次是培训——也就是常说的“软文和广告”“成功学培训”。前者无需举例,绝大多数号称盈利的公众号都是这么活着的,大多是一种不计人力成本勉强盈利的状态。后者的代表则是某些自媒体联盟。
至于渠道销售,就要看微信公众号的定位。做得好的公众号可以自称小电商。但是,地球人都知道,电商巨头当当、京东、亚马逊的盈利来源并不是卖货。因此,更多的公众号还在苦苦摸索中,哪怕是号称坐拥几十万粉丝的大号也是如此。
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我们也在思考,“大小爱玩”是不是一个新媒体?尽管我们的优势是从传统媒体学习来的东西,我们的微信公众号也可以做整体传播方案,但这绝非全部。一个公众号要想长久活下去,必须要有自己的品牌和产品,同时尽量摆脱技术手段的限制。
做大微信公众号=坐地收钱?
媒体出身的人擅长做传播、营销,但不擅长做品牌、产品,微信上有太多依靠传播效果快速积累起大量用户的公众号,是不是有用户后就可以坐等收钱?有人确实这么干,但经验告诉我们这并不长久,我们一直在考虑一个问题,这么多用户聚在一起做什么?脱离微信,用户会不会很难“活”?
根据定位和用户分析,“大小爱玩”的定位是亲子玩乐,用户是一二线城市的家庭。这些用户的硬需求是什么?不是旅游,也不是游戏。我们认为,如今的父母们普遍接受这样一种观念,孩子必须要亲自教育、亲自陪伴。所以,“大小爱玩”的目标就是实现这一过程,教会父母通过各种玩的方式来亲自陪伴孩子成长,提高陪伴质量。围绕这一目标,“大小爱玩”发现有很多线上或线下的产品可以做。目前,“大小爱玩”已规划的产品线包括:B2C的系列活动、B2C的渠道销售、B2B的定制服务、以及B2B的整体传播方案。
纸媒人创业的成功可能性
曾经创办过五家公司的孙陶然在《创业33条军规》里曾提到,有一条军规是“做最肥的市场”。也就是告诫创业者,要寻找到一个大市场。产品是可以复制的,如果不能复制,意味着产品成本会居高不下。
媒体人天生有没有创业优势?他们见得多、看得远,既有宏观思维,又能发现小角落,资源多、路子广。所以我们看到,媒体人前仆后继踏入创业大军。从热烘烘的创业潮中看去,貌似今天的小公司两年后登陆纳斯达克的愿景触手可及。
有一腔热情是好事,但下决心创业的人,必须意识到这是一场孤单的持久战,战争唯一对手是你自己,你要为自己的项目负责,没有任何组织、个人可以依靠。在别人放弃的时候你要坚持下来,在别人踌躇的时候你要坚持下来,在别人改道的时候你要坚持下来……只要坚持下来,就多了一份成功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