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电视人投身融媒体
2014-11-03董崇飞
□ 文/董崇飞
十年前,2004年,我在央视《再说长江》摄制组,拍摄期间,博客风行,我投身其中,个人博文多次被博客编辑推荐,引来众多点击。
五年前,2009年,我在视讯中国运营手机电视。那年,微博兴起,我也投身其中,两年时间,个人微博的粉丝数接近20万。
今年,2014年,我在山东手机台,经营无线增值业务和移动互联网业务,3月份和电信运营商一起,推出“第一生活”全媒体轻快报,不到一个月时间,已经有120万订阅用户。这个产品,是基于传统手机报和“轻快”的融合创新。“轻快”是什么?“轻快”是中国社交电视实验室最新研发推出的移动互联网开放云平台。从产品角度,“轻快”融合了门户网站、空间、博客、微博、搜索、贴吧、网店、手机Web、APP等形态,可以说,“轻快”是个自媒体、全媒体、融媒体。
只有兴趣,才会有奋不顾身的热情
1997年,我大学毕业,进入山东卫视,做过综艺直播导演、春晚总导演、大型音乐访谈栏目制片人,2004年去了北京,改行做纪录片、专题片,其间还做过商经访谈、大型娱乐等不同类型的电视节目。2008年,我投身手机新媒体,从做内容开始,转做运营、经营、战略规划、产品创新等。这期间每一次转型和跨界,多是兴趣驱动。每一次转型,基本上都是在之前的行业里取得一定的成绩,认为没有太大挑战之后的跨界转行。我曾在接受采访时说过一句话:“有的人一辈子可能只在做一件事,而我宁愿从零开始也要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只有兴趣,才会有奋不顾身的热情,才会有朝五晚九的投入。
2011年,山东广播电视台拿到全国手机电视牌照“山东手机台”,机缘巧合,我回到老东家,牵头启动山东手机台的筹建运作,从零开始组建团队。在山东,这个互联网和IT行业相对落后的地区,找到专业人士,很难,组建出一个专业团队,更难。但即使再难,也要想尽各种办法、使出浑身解数。没有人才,方向再好,项目再好,也白搭。于是,我带着最初加入团队的几个人,在北上广深杭等互联网发达地区做“乐享新鲜”的新媒体沙龙,进行外宣,目的是吸引山东籍的互联网专业人士回鲁创业。
打造水文化的融媒体团队
从团队创建伊始,我就致力于打造一支融媒体团队。融,首先需要跨界和全面。对人才的要求,首先得有一技之长,其次,学习能力需要很强,如果这个人此前的工作阅历,有过跨界的经验,并且在每次跨界中都取得一定成就,最好。但在实际运作中,隔行如隔山,屡屡遇到问题。手机台团队的行业组成,有来自电信业、IT业、电视业、网媒、报业、SP行业等等,各自不同行业的人,大家在做新媒体行业里的前沿业务,往往会从自己的经验、学识角度出发判断和处理问题,所以冲突和碰撞会很多。怎么办呢?我开始思考团队文化建设的方向,最终落眼到水文化。水有什么特质呢?润物细无声的柔和,滴水穿石的坚韧,洪水猛兽的冲劲,刚柔并济的平衡,善利万物而不争的宽厚,海纳百川的包容……我们要成为研究水文化、学习水文化、倡导水文化的融媒体团队。
要想打造这样一支融团队,有两个关键词:学习,沟通。山东手机台做的业务有手机电视、手机广播、手机报、手机阅读、手机音乐等等,这些业务,既是独立业务,又要集成到一个产品中,每个运营者需要了解或熟悉产品设计、内容建设、产品推广、产品营销、数据分析、产品优化和运营策划等等方面的技能,如果没有很强的学习能力,很难把工作做好。但是掌握了各项能力之后,协作部门之间的沟通不到位,还是会有问题。在山东手机台创业的这两年多时间里,除了每周两次雷打不动的思维培训和业务培训,我们还专门拿出三个月的时间进行沟通力培训,目的是为了更加高效、融洽地工作。
今天,山东手机台拥有超过百人的团队,从移动互联网产品的设计、研发、运维、内容、运营、推广、营销、客服,一条龙的专业团队,这个规模在全国广电新媒体中也是领先的。这两年多时间里,我们获得了移动互联网和网络视听行业的多个创新大奖,拿到了国家认证的新媒体著作权,推出了十几个面向全国的社交电视APP,打造了立足移动互联网的“轻快”和“第一视听”两个融媒体平台,每月覆盖用户数千万人,初步实现了盈利。
今年,在4G起跑、移动互联网全面升级的环境下,山东手机台开始“聚焦式转型”,希望能在创业两年多时间打下的技术、平台、产品、内容、人力储备的基础上,探索出用户喜爱、客户满意的“聚焦点”。但不论怎么聚焦产品、深耕资源,融合、融洽的融媒体水文化,依旧是团队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