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笔下的老师形象
2014-10-31
片段一:
我十七岁时,最初在杭州的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里见到李叔同先生,即后来的弘一法师。我们上他的音乐课时,有一种特殊的感觉:严肃。摇过预备铃,我们走向音乐教室,推门进去,先吃一惊:李先生早已端坐在讲台上;以为先生总要迟到而嘴里随便唱着、喊着,或笑着、骂着而进门去的同学,吃惊更是不小。他们的唱声、喊声、笑声、骂声以门槛为界线而忽然消失。接着是低着头,红着脸,去端坐在自己的位子上;端坐在自己的位子上偷偷仰起头来看看,看见李先生高高的瘦削的上半身穿着整洁的黑布马褂,露出在讲桌上;宽广得可以走马的前额,细长的凤眼,隆正的鼻梁,形成威严的表情。扁平而阔的嘴唇两端常有深涡,显示和蔼的表情。这副相貌,用“温而厉”三个字来描写,大概差不多。
(摘自丰子恺《怀念李叔同先生》)
灵犀一点
在学生的眼中,李叔同先生是“温而厉”的。他认真严谨,用自己的言行感染着学生。作者善于从不同角度描摹人物。先是侧面描写,通过写学生的感受来表现其严肃;再是正面描写人物——“端坐”的身姿,“威严”的表情,整洁的衣着,独具特征的额、眼、鼻。
片段二:
1951年到了,我十六岁。暑假后进了高一上甲。正好严侨教数学,这样他就正式成了我班上的老师……由于我张狂好辩,在严侨课堂上,也就常常在数学以外,扯到别处去。严侨上课,才华四溢。他常在课堂上聊天。有一天,他居然说:“我要把你们的思想搅动起来!”还有一次为了证明他说得对,他近乎打赌地说:“我若说错了,我就把我的名字倒写!”说着就用极熟练的笔画,把倒写的严侨两字写在黑板上,俨然是“镜子书法”专家,我们鼓掌呼啸,师生之情,融成一片。
(摘自李敖《我的老师严侨》)
灵犀一点
教室里,可爱而率真的严侨老师富有教学的艺术和智慧,使学生“亲其师,信其道”。倒写名字的细节,令人捧腹,使人感受到师生之间和睦亲密的关系。这得益于作者采用了个性化的语言描写和动作描写,将严侨的性格刻画得活灵活现。
片段三:
徐先生于介绍作者之后,朗诵全文一遍。这一遍朗诵可很有意思。他打着江北的官腔,咬牙切齿地大声读一遍,不论是古文或白话,一字不苟地吟咏一番,好像是演员在背台词,他把文字里蕴藏着的意义好像都给宣泄出来了。他念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情感,有气势,抑扬顿挫,我们听了之后,好像是已经理会到原文的意义的一半了。好文章掷地作金石声,那也许是过分夸张,但必须可以朗朗上口,那却是真的。
(摘自梁实秋《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灵犀一点
作者用“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情感”“有气势”“抑扬顿挫”等词语对徐老师的朗读作了高度评价,表达了对恩师的怀念与敬意,表现出恩师对作者创作的深刻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