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潜伏台湾的女英雄萧明华

2014-10-30姚华飞

传奇·传记文学选刊 2014年9期

姚华飞

如花的年龄,她肩负重任,潜伏台湾。她牺牲30多年后,家人才知道她的真实身份。后来,她的骨灰被送回大陆,安葬在八宝山公墓。墓碑上没有她的生平,只有三个字:“归来兮!”

她曾被著名作家谢冰莹称为“中国最有希望的女作家”。

她在遗书上写道:“不要带我的遗骨回家乡,就让她在台湾吧。”

她就是我党潜伏台湾的女英雄、牺牲时年仅28岁的传奇红色特工萧明华。

萧家女孩

从小就是全家的宝贝

萧明华1922年8月出生于浙江嘉兴,祖籍为广东潮阳。萧明华的父亲萧子山,本是广东省潮阳县歧北墟(今铜孟镇)宅尾村的贫苦农民。他从小在水稻田、甘蔗地劳作,长年辛苦。他也曾读过几年私塾,和弟弟萧子坚一起在苦水里泡大。在他即将长大成人时,父母亲却因病离开了人世。为了给双亲办丧事,兄弟俩变卖了全部家当。于是只得走前辈的老路,离乡背井,到外地漂泊,闯荡谋生。在清光绪年间,萧子坚去了南洋,萧子山来到了上海滩。他希望能依靠潮州的亲友、同乡的援助,找到一个可以度日糊口、养活全家的职业。

20世纪前后的上海,失业的劳动者到处都是。萧子山在亲朋好友的帮助下,什么活都做,先从打工做起,挑水、打捞、司厨、贩卖水果,最后落脚到浙江省嘉兴县孝子桥河畔的凤家桥,费尽心力,创办了一个小小的家庭手工织袜作坊。萧子山是老板也是工人,妻子郭爱子做完每天的家务劳动之后,也必须坐在手工摇机房完成分配给她的份额。这对勤劳的夫妻,用自己的双手维持着一家七口的清贫生活。

萧明华兄妹五人,萧明华有三个哥哥和一个姐姐,她最小。三个哥哥先后被父母亲送进嘉兴最好的荐桥小学(今东门小学),之后又升到季州中学去读书,希望他们早日长大成才,能分担一些家庭生活重担。明华的姐姐由于幼年患脑膜炎留下后遗症,丧失了自理能力,需要人照顾。所以帮助母亲操劳家务和照料姐姐的事便落到幼小的明华身上。嘉兴是个多水的地域,明华家后院便临河水,她常常蹲在搭在后门外的跳板上洗菜、淘米,或者坐在灶口的小木凳上,将一把把柴禾填进灶膛,帮父母亲烧火做饭。母亲心疼小女儿,盛夏中午她总是搬一张小木床放在后门口,让明华躺着乘凉;寒冬的晚上,母亲总是带明华一起睡觉,让孩子得到母亲的温暖。

“她是全家的宝贝。”明华的父母亲和三个哥哥都十分疼爱这个聪慧懂事的女孩子,全家人都习惯称她为“华宝”。直到她报名上初小时,老师才按当地的习俗以及兄长的辈分,给她取了“明华”这个学名。

明华刚读小学不久,长兄萧明新被调到河南开封工作。而此时萧家的手工织袜作坊也早因军阀混战破了产,萧子山举家迁往河南开封。萧明华小学毕业后,就立志从事教育事业,后来报考了河南开封师范并被录取。抗日战争爆发后,1939年,萧明华随兄长陪同父母又辗转到达重庆。那时的她只有十七八岁,但样样事情帮母亲操心,又非常周到地照顾多病的姐姐,使父母、哥哥都很放心。

之后,明华考入白沙女子师范学院,父母又随三哥远迁东山五桥。从此,明华因为住校读书和家人相聚渐少。

漂泊的童年,父辈的艰辛,曲折的经历,坎坷的道路,使明华过早地懂得了人生,懂得了要靠坚强的意志才能战胜人间的艰难险阻。

投身学运

遇上革命的引路人

1941年8月,萧明华在重庆师范学校毕业后,因学习成绩优异,被学校选送到国民政府教育部在重庆青木关镇举办的师资训练班,专攻国语注音符号的应用教学。当时的重庆,白天常有日本飞机前来狂轰滥炸,学生们只能在防空洞里读书。重庆广大师生抗日热情高涨,《黄河颂》《松花江上》等抗战歌声此起彼伏。萧明华在这时阅读了大量的进步书籍,开始接受革命思想。

1943年秋,萧明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位于四川省江津县白沙镇的国立女子师范学院国文系,进入她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白沙女子师范学院是抗日战争时期国民党统治区里一所著名的高等师范学府,汇集了抗日以来陆续入川的许多知名学者。陈独秀曾在此执教,国文系更是荟萃了不少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具有影响力的人物。仅鲁迅先生的挚友就有许寿裳、台静农、李霁野,还有著名语言文字学家魏建功等。他们的作品,以及他们对鲁迅先生的敬重,深深影响着文学青年萧明华。萧明华决心以笔作刀枪,她的第一批散文、杂文、小说就是在这一时期完成的。这之后,她又结识了《黄河》月刊的主编、著名女作家谢冰莹。那时谢冰莹还不到40岁,她曾参加过北伐战争,她的《从军日记》《一个女兵的自传》等作品对萧明华产生了很大影响。萧明华还将自己写的文章请谢冰莹修改,有些文章就发表在《黄河》月刊上,时间一长,她们成了密友。谢冰莹曾赞扬萧明华,是“中国最有前途的女作家”。

抗日战争胜利后,战时避往内地的学校先后迁回原址,萧明华决心北上,渴望能到她向往的北平师范大学(前身是鲁迅执教过的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完成自己的大学学业。

1946年晚秋,萧明华来到北平,进入北平师范大学。她一边读书,一边积极参加学生运动。

不久,她认识了中共地下党负责人朱芳春,朱成了她的革命引路人。朱芳春的公开身份是北师大教育心理学教授兼河北省北平高级中学校长,秘密身份是我冀中军区敌工部干部。他为人沉着老练,也是萧明华一家在重庆时的老熟人。朱芳春曾给萧明华送来不少进步书刊,其中有毛泽东的《新民主主义论》、邓初民的《社会发展史》和艾思奇的《大众哲学》等。

当萧明华从朱芳春的手中接过《新民主主义论》时,她激动地说:“啊,是毛泽东写的!”她翻开稍加浏览,发现几乎每一页粗糙的土纸上都画出了许多红杠杠,这是朱老师画的重点。她抬起头,兴奋地说:“谢谢朱老师,我一定一字一句认真地读。”

这段时间,萧明华生活紧张而又有规律,她每周有几天在北师大听课,做作业;另有几天到河北高中整理修补图书,学习革命理论;周末则回家看望兄嫂侄女,或者去拜访朱芳春老师,谈论读书心得和国内国际形势。endprint

1946年12月24日,在北平东单操场发生了美国大兵强奸北京大学女学生沈崇的事件,由此引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抗议驻华美军暴行的群众运动。

12月29日,北师大900多名师生在校内召开了抗暴大会,遭到特务分子破坏捣乱。第二天,北师大的同学们仍然坚持同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高校的同学会合在一起,组成了一支5000多人的游行队伍,爱国师生不断高呼“美军退出中国”“维护主权独立”等口号。萧明华参加了这两次活动,并始终和同学们肩并肩地战斗在一起。

1947年9月下旬的一天傍晚,萧明华来到河北高中图书馆,她是为了写一篇关于李清照的文章来找资料的。

8点钟刚过,朱芳春来了。

朱芳春郑重地对萧明华说:“根据你的多次表示要求参加革命工作的愿望,冀中军区敌工部决定吸收你到革命组织里来,从事军事情报工作。”同时,朱芳春坦率地告知萧明华,在国统区进行秘密工作是艰难和危险的。他对萧明华说:“你怎么决定,不一定现在就告诉我,可以从容地想几天。”

萧明华猛地站了起来,坚定地说:“还想什么?我早已想过多少遍了。请朱老师转告组织,我愿意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党。”接着她又说道:“党领导的人民革命事业,就像是李清照所向往的‘九万里风鹏正举的广阔天地。至于说到死,往远说,牺牲在北平的李大钊和刘和珍先烈是我敬仰的楷模;往近说,李公朴、闻一多先生尸骨未寒。一个人能为人民的革命事业而死,就无愧于父母和人民的养育之恩了。”她愈说愈激动,眼眶中滚动着泪水。

朱芳春让萧明华坐下:“你说得很好,明华同志,我想可以这样称呼你了。我一定尽快向组织汇报你的想法。不过,你还要抓紧时间写一份自传,然后才能报请组织正式批准。”

几天之后的一个周末,朱芳春通知萧明华,上级已正式批准她加入革命组织,成为党组织培养的积极分子,并在他的直接领导下一起工作、战斗。

潜伏台湾

六次送出绝密情报

1947年6月,中国人民解放军揭开了战略进攻的序幕。

1948年,国立台湾大学国文系主任、著名作家台静农先生和他的助教廖蔚卿(萧明华在重庆师范和白沙女子师范同窗好友)先后几次来信,热情邀请萧明华到台湾任职。

萧明华接到信后,认为全国解放在即,而在台湾这块土地上,无论政治、经济、军事、文教等各个领域都需要扩大党的影响。于是,她向组织提出到宝岛台湾开展工作的设想。朱芳春认为这是一个很有远见和胆识的设想,表示“很赞同”。他们向上级做了汇报后,很快就获得了批准。党组织希望萧明华到台湾站稳脚跟后,视形势的发展再考虑下一步行动。

1948年7月4日,萧明华乘船由汕头到基隆港,曾是同窗好友的廖蔚卿来码头接她。第二天下午,她在廖蔚卿的陪同下,前去看望了自己的老师台静农先生。那天,台静农的夫人还为她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酒菜,大家同饮绍兴酒,边吃边聊,十分开心。

在商讨萧明华来台工作的岗位时,台静农说:“有两个职位,一是到台大国文系任助教,二是到台湾省立师范学院任助教,但要开课。”

经过认真考虑后,萧明华决定到台湾省立师范学院执教,并在《国语日报》做兼职。台静农也认为这样很好,并把她介绍给师院国文系主任,望多多关照。

几天后,萧明华到师院报到。系主任和萧明华商议,确定开学后就开始授课,让她讲授“国语拼音”和“现代汉语”两门课。萧明华表示要尽力讲好课,并提出要求,希望能为她解决一间住房。

台湾省立师范学院给萧明华提供了三处住房,让她挑选。最后,她选了和平东路二段114巷34号院内的一套住房。这套房子虽然面积小,但较隐蔽。

萧明华站住脚跟后,立即写密信向朱芳春做了汇报。按照组织的指示,萧明华积极开展工作,广泛接触并争取台湾军政、文教等各界人士。

其间,朱芳春因组织学生运动触怒了傅作义,为躲避缉捕,经组织决定,朱芳春化名于非,也来到台湾与萧明华一起并肩战斗,组织领导台湾的地下工作。

于非到台湾后,经常和萧明华秘密接触,这样时间一长就引来一些闲话。为了工作,党组织决定让萧明华和于非扮成假夫妻。萧明华表示:“如果是组织的决定,我可以服从。”

从此,于非和萧明华扮为假夫妻积极在台湾开展工作。那时,国民党当局办了个“社会科学研究会”,并在社会上公开举办一些讲习班或讲座,以扩大他们的影响。于非和萧明华觉得这是个利用官办的场所宣传革命理论和进步思想的好机会。更重要的是,通过办讲座能够接触到大批来听课的大中学生和社会各界青年,便于从中考察和培养各种骨干,同时还可以联系那些原先就与我党我军有关系的革命志士。

1949年1月31日,北平宣告和平解放。但是,祖国大陆的形势越好,台湾的局势就越紧张。如果还不能得到上级组织指示,他们在台湾的活动就可能有很大的盲目性,甚至会失败。于非几经周折和奔波,终于与北平党组织取得了联系,并带来了聂荣臻同志的指示:为了配合解放台湾的战斗,要不惜一切代价,获取台湾和祖国大陆沿海岛屿的军事情报。

萧明华和于非立即采取行动,很快就获得了国民党的《海南岛防卫方案》《舟山群岛防卫方案》《台湾兵要地志图》等绝密情报。

其中最特别的是《台湾兵要地志图》,这是日本投降时,冈村宁次亲自交给蒋介石的礼物。这份绝密地图是日本人统治台湾时按十分之一的比例尺精心测绘的,连一间独立屋、一棵独立树都标绘得很清楚。有了它,就可以清楚地了解台湾的地形地貌和日军占领时期的防御作战工事,对解放台湾具有不可估量的意义。这份地图平时只有少数几个作战参谋有机会接触,其他人要看必须经过参谋总长批准。地图藏在一间密室的石面墙内,墙外加设了一道上了两把锁的铁门,必须两个人一起行动才能开门看图。尽管防卫严密,经于非、萧明华等我地下工作者精心策划,终于获得此图。萧明华抓紧一切时间,进行情报复制工作,在对《台湾兵要地志图》进行密拍后,便着手对两个防卫地图进行密写和包装。萧明华连续奋战几昼夜,终于在1950年新年整理密写好全部资料,放进了经过巧妙伪装的“航空箱”里。endprint

而要将这些绝密情报安全地送回大陆,又是一项艰巨而危险的任务。正在他们为送情报而犯愁时,听说有一位老妈妈要返回大陆探亲。他们认为,这是一个极好的机会,可以让于非以亲戚身份送老妈妈回大陆,乘机将情报送回去。但是经仔细询问后,才知道老妈妈其实不想离开台湾,因为她舍不得留在台湾的儿子,又怕途中晕船。

于非和萧明华经过研究后,决定由萧明华接近老妈妈,取得信任后,再做老妈妈的工作。在之后的一个多月里,萧明华和老妈妈同吃、同住,精心地侍候老妈妈,终于感动了这位老妈妈,老妈妈同意回上海探亲。于是,由于非化名赵光邻以亲戚身份护送老妈妈回大陆探亲。他们先到舟山,再从舟山搭乘贩运私盐的帆船到达了上海。

于非到上海后,很快找到了我党华东地区情报负责人吴克坚、何以端等,呈上了这份重要的情报。吴克坚赞扬说:“你们的情报太重要了!我们要立即给前线指挥部送去,也希望你和萧明华同志注意隐蔽,注意安全,多和我们联系,祝你们再立新功!”

分手后,于非立即返回台湾。

从1949年12月到1950年1月这两个月的时间里,于非、萧明华在台湾的活动进入了一个高潮,他们连续六次送出了大量的绝密情报。

身陷囹圄

发暗号催促战友撤离

1950年2月4日,是萧明华三哥萧明柱33岁的生日,他和他的妻子梁尉香应邀带上三个孩子到萧明华的师范学院宿舍欢聚。萧明柱也是朱芳春的挚友,在四川、北平、天津、广州等地做地下工作时,一直在各方面全力支持朱芳春和萧明华。

正当于非、萧明华和三哥一家人欢乐畅谈时,突然响起了异样的敲门声。

萧明华立即让于非从后门离开,并在瞬间做了细致的安排:“没有我的亲笔通知,不要回来。不要忘了后门外边的那根晾衣竿。”

他们曾有约定,晾衣竿晾着东西,就表示家里安全;没有,就千万别进来。接着她又让哥哥明柱一家继续刚才的谈笑声。

“是哪位啊?请稍等!”萧明华从容地朝大门方向喊道,接着上前将门打开,只见门外站着两个一高一矮的陌生人。

“于非教授在家吗?”高个子问道。

“请问你们找他干什么?”萧明华问。

“省社会处鹿先生想请于教授恢复实用社会心理学讲座。”矮个子陌生人回答道。

萧明华冷静地应道:“请进来坐。不过于教授不在家,到台湾大学拜访一位老师去了。”

两位不速之客急速进屋,他们东张西望,像是在搜寻什么。随后说:“于教授不在家,我们就不打扰了。”

两个陌生人走后,萧明华立刻把哥哥萧明柱叫到卧室轻声嘱咐:“万一出什么事,你要沉着镇静,要坚持说我们只是兄妹关系,只在经济上接济过我,没有任何其他牵连。”

2月6日深夜11时许,萧明华被台湾省保安司令部派来的一群官兵逮捕了。

临离开时,明华还不忘在敌人眼皮子底下,取下了那件搭在晾衣竿上的衣服,向自己的战友发出了警报。

在狱中,萧明华度过了艰难的278天。

萧明华在牢房中亲笔写的《狱中纪事》这样记载:“9月9日,两个半月来首次自梳辫子,结果像‘猪儿虫,复由小宋(青年难友)重梳……”明华被折磨得遍体鳞伤,头也梳不了了。她的身体、胳膊、手指多处骨折,敌人还连续五天五夜不许萧明华睡觉,妄图使她在长时间的疲劳中失去自制力,失去正常的思维判断,得到情报。萧明华却以超人的毅力和勇气,经受了痛苦的煎熬,终使敌特的妄想落空。

萧明华对敌特说:“我是一个拥护革命、支持共产党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人,我何罪之有?”敌人只能从她嘴里听到这样掷地有声的话语。

身陷囹圄后,萧明华最牵挂的还是于非和党组织的安全。她深知随着时间的推移,战友的危险会越来越大,她为组织和同志们争取的时间不可能太长。

为此,萧明华心生一计。她借探监之机,将一只还剩七颗鱼肝油丸的药瓶托人带出去,说要按这种牌子再送几瓶给她。其实这是要于非迅速撤离的暗示。因为明柱兄妹在家均说嘉兴方言,口音中“七”与“去”十分相近,“鱼”与“于”又是同音,两者连起来说,便是“于去”。

当同志们领悟了这层深意后,都感动得掉下泪来。

1951年4月1日,于非穿过险滩急流,几度闯关,终于将重要的军事情报再次送给了党组织,得到解放军前线指挥部的高度评价。人民解放军于当年5月1日顺利解放海南岛,5月19日顺利解放舟山群岛,萧明华、于非等人功不可没。

枪声响起

她面朝大陆倒下

当时的台湾,白色恐怖笼罩着全岛。1950年6月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公然插手台湾防务,蒋介石父子更是有恃无恐,疯狂地捕杀共产党人和爱国志士。他们逮捕枪杀了“国防部”参谋次长吴石将军、第四兵站总监陈宝仓中将、陆军上校聂曦等中共党员和革命志士,以及我党优秀情报员朱枫同志。随后又将魔爪伸向了萧明华。

1950年11月7日,晚饭后,萧明华席地坐在牢房暗淡的灯光下,为即将出狱的难友小廖赶织一件毛衣。一位平日比较同情难友的看守,接班不久就踱到了女监门外,向小廖招手示意:“你去看看所长办公室的灯光亮了没有?”他指指萧明华,随即扭头就走。小廖预感到了一种不祥之兆,快步走到铁栅栏前往左侧的平房看,果然那里几间办公室的灯亮着,这预示着敌人明天又要杀人了。

小廖再回头看看萧明华,立刻明白了:亲爱的明姐姐明天就要离开我们了。她泪眼模糊,跑到萧明华身边号啕大哭。另外几个难友很快也意识到了,都跑过来紧紧簇拥着明华,泣不成声。

萧明华明白了一切。她对难友们微微一笑:“不要紧,我早有准备了。大家该干什么就干什么吧!”

萧明华拿出离家时母亲送给她的黄杨木梳,请一直为自己梳头的小宋姑娘再为自己梳最后一次头。小宋流着眼泪,解开了萧明华的辫子,小心地梳理起来……

夜深了,囚室里只剩下一盏看守用来监管囚徒的长明灯还亮着。难友们辗转反侧,难以入睡。萧明华已经脱下囚衣,换上了自己的衣裳,穿上难友们送给她的新鞋新袜。她仍坐在地铺上,静静地为小廖最后编织着毛衣。一针一线,编织着她的无限深情。

11月8日凌晨,黑暗的牢房门打开了。

萧明华镇定地站起来,整理好头发和衣装,同难友们告别:“永别了,姐妹们,愿你们早日自由!”她高昂着头站在戒备森严的军警中,听完所谓的“宣判”之后,她平静地坐下,从容不迫地拿起笔,给亲人留下最后的嘱托……

柱哥、香嫂:

请你们不要过分地哀伤,千万要保重身体,健康第一!

害你们受冤枉罪,我很不安。我相信你们很快会自由的。

我很平静,只祝福你们和孩子们安好。

不要带我的遗骨回家乡,就让她在台湾吧。

祝福你们,祝福父母。

千万不要哀痛,好好地、健康地生活吧!也只有如此才能慰我九泉之心。一定啊!

明华 卅九、十一、八日 清晨于台湾保安司令部军法处

在台北马场町刑场上,萧明华和她的三位战友被押到沙地旁。执行宪兵军官喝令她们跪下,萧明华突然挣脱两名宪兵的挟持,奋力奔向沙地顶上,昂首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刽子手们惊慌了,立即开枪射击。

枪声接连响起来,萧明华倒在血泊中。她的脸朝向西方,深情地遥望着祖国大陆,她的故乡……

上世纪80年代初,萧明华被中共中央调查部追认为中国共产党党员、革命烈士。这时,她的家人、亲友才知道“我们心爱的华宝是中共地下党秘密情报员”。

1982年9月16日,在萧明华牺牲32年后,她的灵骨从台湾移送到北京八宝山革命烈士陵园安葬。墓碑的背面没有写她的生平,只有她的战友朱芳春手书的三个字:“归来兮”!

〔责任编辑 袁小玲〕

〔推荐人 水云间〕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