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螺甲螨酯合成工艺改进研究

2014-10-30刘宇赵东江杨彬毛春晖

今日农药 2014年9期
关键词:原药二甲基甲苯

刘宇+赵东江+杨彬+毛春晖

1 前言

螺甲螨酯(spiromesifen) 是由拜耳公司开发的螺环季酮酸(具有环状酮-烯结构的氧代丁内酯)类杀虫、杀螨剂。其作用机理独特, 通过抑制螨害体内的脂肪合成, 破坏螨虫的能量代谢活动, 最终杀死螨害。具有广谱、持效期长、毒性低、无交互抗性等特点, 广泛应用于害虫、害螨的防治。螺甲螨酯的合成工艺路线比较单一, 国内外目前一般都采取以环戊酮和氰化钠为起始原料制备中间体1-羟基环戊基甲酸乙酯(3), 再与2,4,6-三甲基苯乙酰氯经缩合、环合得到3-(2,4,6-三甲基苯基)-2-氧代-1-氧杂螺[4,5]-癸-3-烯-4-醇(5), 该杂螺化合物再与3,3-二甲基丁酰氯反应得到螺甲螨酯原药(6), 合成路线如下。

陈康等对文献的合成方法进行了研究, 发现存在较多问题: 1) 报道方法合成化合物1 时环戊酮转化率较低; 2) 报道由化合物1 经水解、酯化制备化合物3, 2 步合成收率不到76%; 3) 文献为保证化合物3 转化完全, 2,4,6-三甲基苯乙酰氯过量25%, 过量的酰氯后期形成2,4,6-三甲基苯乙酸, 影响化合物5 的含量; 4) 化合物5 合成过程中以氢氧化钠作为环合剂, 反应体系中的水易导致化合物4 分解, 影响收率; 5) 文献合成螺甲螨酯原药的反应条件易导致化合物5 转化为酮式结构, 造成原药含量及收率低。陈康等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优化: 1) 化合物1 合成过程中, 通过控制反应温度、反应pH 值, 使得环戊酮的转化率达100%; 2) 通过醇解法, 化合物1 经一步反应得到化合物3, 收率提高了10%; 3) 化合物4 合成过程中, 通过DMAP 的使用, 有效地降低了2,4,6-三甲基苯乙酰氯的用量, 由之前的过量25%降低到过量10%; 4) 化合物5 合成过程中采取甲醇钠作为环合剂, 避免了酯水解, 提高了中间体含量及收率; 5) 原药合成过程中, 通过改变反应温度、3,3-二甲基丁酰氯加料方式, 有效避免了酮式结构的产生, 提高了原药品质。

笔者对陈康等合成方法加以深入研究, 发现仍

存在一些问题: 1) 醇解法合成化合物3, 所用溶剂为饱和氯化氢的无水乙醇溶液, 该溶液不便于保存及使用, 且极易吸潮, 吸潮后严重影响化合物3的合成; 2) 化合物4 的合成反应时间及后处理时间过长, 影响产能; 3) 化合物4 合成过程中,2,4,6-三甲基苯乙酰氯过量10%, 过量的酰氯后期形成2,4,6-三甲基苯乙酸混于化合物5 中, 乙醇结晶除杂过程造成化合物5 损失; 4) 以石油醚作为原药结晶溶剂, 因其较易挥发, 损失较大, 导致生产成本增加。针对上述问题, 笔者通过研究,对螺甲螨酯的合成工艺加以改进。

2 实验部分

2.1 仪器与试剂

仪器LC20AT 高压液相色谱仪(日本岛津公司)、Varian INOVA-300 核磁共振波谱仪(氘代氯仿为溶剂, 四甲基硅烷为内标)、HP 5890 SerisⅡ气相色谱仪(美国HP 公司)。

试剂: 环戊酮、一水硫酸氢钠、氰化钠、饱和无水乙醇氯化氢溶液、甲苯、无水乙醇、2,4,6-三甲基苯乙酰氯、甲醇钠、N,N-二甲基乙酰胺、3,3-二甲基丁酰氯、三乙胺、盐酸(均为AR)。

2.2 实验步骤

2.2.1 1-羟基环戊基腈(1) 的合成

向反应瓶中加入26.0 g (0.3 mol, 97%) 环戊酮, 于10~20℃, 搅拌条件下, 1 h 滴加氰化钠溶液(20.1g 氰化钠, 0.39 mol, 95%, 溶于90 mL 水中), 滴加完毕体系呈碱性。随后于2 h 滴加硫酸氢钠溶液(55.1 g 硫酸氢钠, 0.393 mol, 98.5%, 溶于120 mL 水中), 滴加过程放热, 注意控温。滴加完毕, 10~20℃间保温反应2 h, 反应毕, 静置分层得41.3 g 浅黄色油状液体, 静置待用。

2.2.2 1-羟基环戊基甲酸(2) 的合成

向反应瓶中加入41.3 g 化合物1 和60.8 g (0.6mol, 36%) 盐酸, 开动搅拌, 混合均匀后升温至50℃, 在50±5℃保温反应6 h 后, 直接用于下一步反应。

2.2.3 1-羟基环戊基甲酸乙酯(3) 的合成

向已经装有化合物2 反应液的反应瓶中加入150 mL 甲苯, 开动搅拌, 升温回流分水。待水份分尽, 降低体系温度到50℃左右, 加入13.8 g 无水乙醇和0.6 g 对甲基苯磺酸, 开动搅拌继续回流分水。2 h 后再加入13.8 g 无水乙醇, 再回流分水2 h。反应完毕, 降至室温, 加入40 mL 水洗去氯化铵, 甲苯层脱尽溶剂得到40.1 g 化合物3, 含量97.0 % (GC), 3 步收率82.0 % (以环戊酮计)。

2.2.4 1-(2-(2,4,6-三甲基苯基)-乙酰氧基)-环戊基甲酸乙酯(4)的合成

向反应瓶中加入40.1 g (0.246 mol, 97.0% )化合物3 和0.5 g (4.3 mmol) DMAP, 开启搅拌,室温0.5 h 滴加44.5 g (0.224 mol, 99%) 2,4,6-三甲基苯乙酰氯, 滴加完毕, 加热至100℃保温反应2 h。反应完毕降至80℃左右, 控制负压在0.1 MPa,蒸出过量的化合物3 (可套用于下一批次), 得到化合物4, 静置待用。

2.2.5 3-(2,4,6-三甲基苯基)-2-氧代-1-氧杂螺[4,5]-癸-3-烯-4-醇(5) 的合成

向反应瓶中加入157 mL N,N-二甲基乙酰胺、24.7 g (0.448 mol, 98%) 甲醇钠, 控制体系真空负压在0.04 MPa 左右, 开启搅拌升温至50~55℃,在3~4 h 滴加与67 mL N,N-二甲基乙酰胺混溶的化合物4, 边滴加边蒸出低沸物。滴毕保持体系真空度再反应2 h, 2 h 后加大真空度到0.1 MPa, 控制温度在90℃以下, 回收N,N-二甲基乙酰胺。回收完毕, 向瓶中加入164 g (0.45 mol, 10%) 稀盐酸酸化, 之后抽滤, 滤饼用100 mL溶剂淋洗得粗品,粗品用150 mL 甲苯回流洗涤0.5 h, 之后降至室温过滤, 烘干得50.3 g 化合物5, 含量98.2% (HPLC),收率81.1% (以2,4,6-三甲基苯乙酰氯计)。endprint

2.2.6 3-(2,4,6-三甲基苯基)-2-氧代-l-氧杂螺[4,5]-癸-3-烯-4-基-3,3-二甲基丁酸酯(6)的合成

向反应瓶中加入50.3 g (0.1816 mol, 98.2%)化合物5、22.2 g ( 0.2179 mol, 99%) 三乙胺和363 mL 甲苯, 开动搅拌, 控制体系温度在0±2℃,于5~6 h 内滴加28.4 g (0.208 8 mol, 99%) 3,3-二甲基丁酰氯, 滴毕, 在0±2℃保温反应1 h。反应结束, 加入100×2 mL 水洗除三乙胺盐酸盐, 甲苯层脱尽甲苯, 残余物用300 mL 乙醇水溶液(65%)结晶, 冷冻到0℃抽滤、烘干得到62.3 g 类白色粉末状固体化合物6, 含量98.4% (HPLC) , 收率91.2%。

3 结果与讨论

3.1醇解法存在饱和氯化氢无水乙醇溶液易吸潮、使用不便、回收溶剂不能套用等问题, 采取以化合物1 为原料, 经盐酸酸解、对甲基苯磺酸催化酯化制备化合物3 的方法, 小试收率略低3%,但避免了上述问题, 使得生产更便于操作, 成本更低。

3.2化合物4 的合成过程中, 采取无溶剂法,增加了反应物料浓度, 大大缩短了反应时间, 由之前的9 h 缩短到2 h, 同时也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增加产能。

3.3化合物4 合成过程中, 原工艺采取2,4,6-

三甲基苯乙酰氯过量的方法, 该法由于过量的酰氯

转化为酸, 影响了化合物5 的品质。笔者采用化合

物3 过量的方法, 反应完毕蒸出沸点较低的化合物

3, 并套用于下一批次, 降低了生产成本。纯化后的釜残用于合成化合物5, 有效的提高了化合物5的品质。由于化合物5 中杂质酸的减少, 采用甲苯结晶取到了很好的效果, 2 步反应收率达到81.1%,含量达到98.2%。以原工艺相比收率提高了7.0%,含量提高了3.4%。

3.4原药纯化过程以石油醚作为结晶溶剂, 损耗较大, 生产成本较高, 经笔者研究发现, 以65%的乙醇水溶液代替石油醚可以取到理想的效果, 经处理原药含量达98.4%, 收率达91.2%。

4 结论

笔者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工艺改进。通过对多个中间体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 使得生产流程更加

合理、可行, 同时提高了产品品质, 降低了生产成本, 经6 步反应原药总收率达60.7% (以环戊酮计螺甲螨酯计), 含量大于98%, 工艺具有工业化

前景。

(摘自《精细化工中间体》)endprint

2.2.6 3-(2,4,6-三甲基苯基)-2-氧代-l-氧杂螺[4,5]-癸-3-烯-4-基-3,3-二甲基丁酸酯(6)的合成

向反应瓶中加入50.3 g (0.1816 mol, 98.2%)化合物5、22.2 g ( 0.2179 mol, 99%) 三乙胺和363 mL 甲苯, 开动搅拌, 控制体系温度在0±2℃,于5~6 h 内滴加28.4 g (0.208 8 mol, 99%) 3,3-二甲基丁酰氯, 滴毕, 在0±2℃保温反应1 h。反应结束, 加入100×2 mL 水洗除三乙胺盐酸盐, 甲苯层脱尽甲苯, 残余物用300 mL 乙醇水溶液(65%)结晶, 冷冻到0℃抽滤、烘干得到62.3 g 类白色粉末状固体化合物6, 含量98.4% (HPLC) , 收率91.2%。

3 结果与讨论

3.1醇解法存在饱和氯化氢无水乙醇溶液易吸潮、使用不便、回收溶剂不能套用等问题, 采取以化合物1 为原料, 经盐酸酸解、对甲基苯磺酸催化酯化制备化合物3 的方法, 小试收率略低3%,但避免了上述问题, 使得生产更便于操作, 成本更低。

3.2化合物4 的合成过程中, 采取无溶剂法,增加了反应物料浓度, 大大缩短了反应时间, 由之前的9 h 缩短到2 h, 同时也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增加产能。

3.3化合物4 合成过程中, 原工艺采取2,4,6-

三甲基苯乙酰氯过量的方法, 该法由于过量的酰氯

转化为酸, 影响了化合物5 的品质。笔者采用化合

物3 过量的方法, 反应完毕蒸出沸点较低的化合物

3, 并套用于下一批次, 降低了生产成本。纯化后的釜残用于合成化合物5, 有效的提高了化合物5的品质。由于化合物5 中杂质酸的减少, 采用甲苯结晶取到了很好的效果, 2 步反应收率达到81.1%,含量达到98.2%。以原工艺相比收率提高了7.0%,含量提高了3.4%。

3.4原药纯化过程以石油醚作为结晶溶剂, 损耗较大, 生产成本较高, 经笔者研究发现, 以65%的乙醇水溶液代替石油醚可以取到理想的效果, 经处理原药含量达98.4%, 收率达91.2%。

4 结论

笔者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工艺改进。通过对多个中间体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 使得生产流程更加

合理、可行, 同时提高了产品品质, 降低了生产成本, 经6 步反应原药总收率达60.7% (以环戊酮计螺甲螨酯计), 含量大于98%, 工艺具有工业化

前景。

(摘自《精细化工中间体》)endprint

2.2.6 3-(2,4,6-三甲基苯基)-2-氧代-l-氧杂螺[4,5]-癸-3-烯-4-基-3,3-二甲基丁酸酯(6)的合成

向反应瓶中加入50.3 g (0.1816 mol, 98.2%)化合物5、22.2 g ( 0.2179 mol, 99%) 三乙胺和363 mL 甲苯, 开动搅拌, 控制体系温度在0±2℃,于5~6 h 内滴加28.4 g (0.208 8 mol, 99%) 3,3-二甲基丁酰氯, 滴毕, 在0±2℃保温反应1 h。反应结束, 加入100×2 mL 水洗除三乙胺盐酸盐, 甲苯层脱尽甲苯, 残余物用300 mL 乙醇水溶液(65%)结晶, 冷冻到0℃抽滤、烘干得到62.3 g 类白色粉末状固体化合物6, 含量98.4% (HPLC) , 收率91.2%。

3 结果与讨论

3.1醇解法存在饱和氯化氢无水乙醇溶液易吸潮、使用不便、回收溶剂不能套用等问题, 采取以化合物1 为原料, 经盐酸酸解、对甲基苯磺酸催化酯化制备化合物3 的方法, 小试收率略低3%,但避免了上述问题, 使得生产更便于操作, 成本更低。

3.2化合物4 的合成过程中, 采取无溶剂法,增加了反应物料浓度, 大大缩短了反应时间, 由之前的9 h 缩短到2 h, 同时也提高了设备的利用率,增加产能。

3.3化合物4 合成过程中, 原工艺采取2,4,6-

三甲基苯乙酰氯过量的方法, 该法由于过量的酰氯

转化为酸, 影响了化合物5 的品质。笔者采用化合

物3 过量的方法, 反应完毕蒸出沸点较低的化合物

3, 并套用于下一批次, 降低了生产成本。纯化后的釜残用于合成化合物5, 有效的提高了化合物5的品质。由于化合物5 中杂质酸的减少, 采用甲苯结晶取到了很好的效果, 2 步反应收率达到81.1%,含量达到98.2%。以原工艺相比收率提高了7.0%,含量提高了3.4%。

3.4原药纯化过程以石油醚作为结晶溶剂, 损耗较大, 生产成本较高, 经笔者研究发现, 以65%的乙醇水溶液代替石油醚可以取到理想的效果, 经处理原药含量达98.4%, 收率达91.2%。

4 结论

笔者对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工艺改进。通过对多个中间体的工艺条件进行优化, 使得生产流程更加

合理、可行, 同时提高了产品品质, 降低了生产成本, 经6 步反应原药总收率达60.7% (以环戊酮计螺甲螨酯计), 含量大于98%, 工艺具有工业化

前景。

(摘自《精细化工中间体》)endprint

猜你喜欢

原药二甲基甲苯
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降糖药甲苯磺丁脲片中甲苯磺丁脲的含量
二甲基硅油结构及热稳定性
1-(对甲苯基)-2-(三对甲苯基-5-亚磷酰基)乙醛的汞(Ⅱ)配合物的X射线晶体学、光谱表征和理论计算研究
农药原药价格市场分析 整体呈现微小变化
原药全线止跌
价格涨跌互现
本周原药基本维稳
复合溶剂萃取N,N-二甲基乙酰胺
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法测定水中痕量土臭素和二甲基异崁醇
甲苯-4-磺酸催化高效合成尼泊金正丁酯防腐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