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钢琴在小提琴奏鸣曲中的色彩
2014-10-30聂晶
聂晶
摘要:从古至今小提琴多数作品与钢琴密不可分,包括奏鸣曲及技巧性乐曲。小提琴、钢琴二重奏是室内乐发展的一个重要体裁,钢琴作为奏鸣曲中重要声部之一,其演奏技巧及音色要求应区别于独奏及伴奏,在和声、节奏、踏板运用,甚至小提琴与钢琴发音速度不同等方面,应做出正确的指引、变化,从而在二重奏名曲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钢琴 小提琴奏 鸣曲色彩
一、确认识钢琴在小提琴奏鸣曲中的位置及重要性
大多数学习钢琴演奏的学生对二重奏鸣曲中钢琴部分做出了错误性的理解,认为钢琴只是作为另一种乐器的伴奏,在演奏过程中不需要太多的技巧以及表现力,因此不会细致的思考钢琴在重奏中的触键变化以及特殊作用,导致最终在二重奏鸣曲中变成可有可无的部分。事实上我们从多数作曲家创作的二重奏鸣曲中发现,他们合理分配了两种不同乐器在作品中的分量,有时候钢琴部分甚至更丰富一些,依靠钢琴声部的连贯性达到作品的完整统一,体现了钢琴演奏在重奏过程中的重要性。
很多国际著名钢琴演奏家在担任独奏同时,都涉足二重奏演出,这是一个和钢琴独奏完全不同的领域,某种程度上这种形式的难度要高过于独奏,需要花大量时间同合作者培养默契,并对作品的诠释有着共同的认知。例如,梅纽因与肯普夫的合作,帕尔曼与阿什肯纳基的合作以及谢霖与鲁宾斯坦的合作等等,这些保留至今的录音都是每位演奏者及学生在学习时的首选资料,非常有代表意义。如果看到影像资料更好,因为在演出过程中彼此间的神态交流、肢体语言传递都会使音乐表达更加默契。
作为二重奏中的钢琴演奏者,应先确定自己角色的重要性,为作品起到如虎添翼的作用,在克服所有技巧方面难题之后,两者的默契培养成为合作中最关键的部分。不能过分突出自我的技巧和表现,要有团队合作理念。默契的练习需要长期的磨合,首先建立对作品相同的认知,练习中除了感性的表现力之余,更要具备合理的理性分析,在演出中不断总结舞台经验,使彼此更为熟悉、了解。成熟的默契才会凸显重奏的魅力,给观众带来更多惊喜,更丰富的音乐感受。
二、小提琴奏鸣曲中钢琴与小提琴的“对话”
“对话”顾名思义是一种交流的形式,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之间的谈话。这种形式在二重奏鸣曲中反复出现,古典时期作品多数是两种乐器重复相同主题,有时由钢琴部分先开始,随之小提琴重复,例如:勃拉姆斯第二小提琴奏鸣曲第一乐章、贝多芬第三小提琴奏鸣曲第一乐章、贝多芬第七小提琴奏鸣曲第一乐章、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春天”第四乐章等。有时小提琴声部先开始,随后进入钢琴声部,例如:贝多芬小提琴奏鸣曲“春天”第一乐章、格里格第三小提琴奏鸣曲第一乐章、亨德尔D大调奏鸣曲第二乐章等。有时两种乐器同时演奏,例如:贝多芬第一小提琴奏鸣曲第一乐章、贝多芬第八小提琴奏鸣曲第一乐章等。值得一提例如德彪西、普罗科菲耶夫小提琴奏鸣曲,作曲家在创作时没有重复之前声部的主题,而是平行状态,保持完全不同的两个部分,其和声、色彩最终得到完全统一。
主题的重复在听觉上具有相互呼应,相互影响之作用,两位演奏者必须保持统一音乐处理,往往钢琴演奏主题时小提琴部分只是利用拨弦或者简单音符进行陪衬,相反小提琴作为主要声部时钢琴多数具有丰富的和声色彩做铺垫,例如琶音或者和弦。小提琴在进行第一主题与第二主题连接时,钢琴启到承前启后作用,作为段落的衔接,是奏鸣曲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因此很多作曲家在出版小提琴奏鸣曲时都会称之为“为钢琴与小提琴而作”,可见钢琴部分在小提琴奏鸣曲中的重要性。
乐器间交流突显两位演奏家的默契程度,在重奏范畴里,二重的合作最简单明了。默契的培养应从理解作品开始,必须熟识另一个声部的所有细节,两者保持对作品的同一理解、分析,达成基本认识之后,再要求音色上的相互融合、呼吸的准确、怎样更能显示出主要部分,又不失另一部分的色彩。重奏奏鸣曲的练习应该大多数时间花费在彼此间相互听、感受,耳朵的运用远远超于独奏作品,单一部分的完美不能成就一部完整的重奏作品。
三、钢琴通过演奏技巧的运用发挥重奏中“色彩”
(一)手指触键与独奏的区别
多数学习钢琴演奏的学生在接触重奏奏鸣曲时,仍然保留着独奏的触键方法,容易产生以钢琴为主的音响效果,大大失去了重奏合作的意义。还有一些演奏法直接改变,成为小提琴附属品,变为彻底的伴奏,这些情况都反复出现在重奏奏鸣曲中。因此如何合理的运用触键技巧变为拥有美妙声音的一大课题。
这里举两个典型的例子供大家参考:1.贝多芬“春天”小提琴奏鸣曲第一乐章,钢琴左手的低音应该演奏得像大提琴,打破钢琴学生惯有的右手旋律、左手配音的思维,这时候需要手指慢触键而声音饱满集中,右手的分解和弦音型,不是伴奏类型,具有强烈的和声铺垫,手指紧贴键盘,减少颗粒型,保持和声色彩。2.勃拉姆斯第二小提琴奏鸣曲第一乐章,钢琴四小节的独奏及一小节的重奏,触键方面有着明显的变化,独奏部分触键深厚,保持所有音都饱满,连绵,旋律性强,接下来的重奏小节,减弱时控制触键力度,慢慢递减,同小提琴音色达到统一。
(二)音准、节奏的严谨
钢琴的音准对于小提琴演奏者是一个很好的依据,众所周知音准是每个小提琴演奏者的难关,有时候稍稍不准时,钢琴声音的出现往往会有助于他们调整自己的音准。重奏奏鸣曲中钢琴声部,主题的出现、和声的铺垫、齐奏的部分都大大提高了小提琴演奏者对于准确声音的控制,能第一时间发觉问题并即时做出调整。音准的统一也是音乐融合的最初体现,两者的默契再高,没有音准的平衡,是不能完全体现音乐表现力的。
节奏严谨是每位演奏重奏作品的钢琴家的基本素养,如何把握好节奏韵律成为他们演奏重奏作品中的课题。举个简单例子:多数奏鸣曲形式出现再现部分时之前都会有一个小过渡,恰恰这个过渡绝大部分是由钢琴来完成,因此节奏的把握,音乐的处理,再现部分的回归都是需要设计的。一个完成的奏鸣曲是靠钢琴声部串联在一起,钢琴节奏的把握成为作品的主线条,小提琴声部很多时候会跟随钢琴给出的节奏,速度演奏下去。
(三)踏板的运用
钢琴独奏作品的踏板运用多数保持几个原则:左手和声音色的保留、右手旋律和弦的连贯、弱音踏板对于印象派作品音色的控制等。重奏作品中钢琴声部的踏板运动就要讲究的多,例如:在保留和声色彩的同时不能掩盖独奏部分的旋律线条,钢琴作为主要声部时踏板不能过多,小提琴部分即时不是主要但其中的音乐动机不能被覆盖,更多时候增加换踏板的频率和尝试运用一半踏板,不能完全踩到底,既保留和声又能清晰听到其他声部存在。重奏作品中踏板的合理使用是与和声密不可分,特别是在一些印象派、现代派作品中,乐器之间频繁换色彩,如果这时踏板换的不够及时,会影响到接下来和声的变化。
四、结论
钢琴演奏水平直接影响到小提琴奏鸣曲整个作品的完成高度,一个出色的重奏钢琴家应当拥有完美演奏技术之余,对作品的理解具有独到的见解,并具备丰富的合作经验。色彩的变化成为合作过程中亮点,钢琴最为作品主导,角色的转换极为重要。重奏的魅力在于相互呼应、相互影响、并产生一定化学反应,使作品更加精彩、强大。目前国内重奏的教学也在萌芽阶段,需要各位教师一起努力,共同发展这种音乐演奏形式,使更多的学生及音乐爱好者接触、喜爱重奏,并通过乐器间的合作感受音乐更大的魅力。
参考文献:
[1][英]汤普森.袁海苧译.音乐家插图百科[M].太原:希望出版社,2009.
[2]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3.
[3]汪启璋,顾连理,吴佩华.外国音乐词典[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