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与责任感教育
2014-10-30赵锡凯
赵锡凯
中职学习阶段是学生走向社会的准备期,是否形成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关系到个人、企业、社会的发展进程。然而受到各种情况影响,目前中职学生责任意识呈缺乏和弱化态势,与社会对他们的要求相距甚远。因此,在当前教育条件下,强调责任感教育,培养学生健全人格,是中职教育义不容辞的重要使命。语文学科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深刻而广泛。那么如何利用语文教学,对学生进行教育感化,抵制不良风气影响,使学生增强责任感、使命感,做一个勇于担当、服务社会的合格人才,笔者从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探索:
一、 挖掘文本的教育内涵,培养学生优良品格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入世精神,一直流淌在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血脉之中,并演变成为历代仁人志士为之前仆后继、不懈追求的最高理念。为国建功立业的强烈责任感,成为中华文化链上的重要一环。最有价值的生活,就是在每一项美好的事业中都尽职尽责,为人类和社会谋福利。这种献身社会生活的责任感,就常常浸润在美丽而悲怆的文字中。语文教师的责任就是引领学生读书以明理、开智以修德,让高尚的情操、崇高的思想,通过语言文字注入学生的心田,提高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使学生认识社会,认识人生,领悟做人的道理,找到人格修养的方向。如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时,笔者重点引导学生领悟蔺相如在与廉颇的矛盾冲突中,所表现出来的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个人恩怨的高尚品质和情怀。蔺相如在与秦王作斗争时,敢于冒生命危险,与之针锋相对,寸步不让;对于要羞辱自己的廉颇将军,却不与争锋,一让再让。启发学生思考在道义面前,什么是真正的“勇”和“畏”。在个人利益和国家的利益相矛盾时,蔺相如毅然选择了国家利益,其高风亮节,光彩照人。通过学习,让学生认识到个人的价值只有在对祖国、对集体、对人民有作为时才能得到真正的体现。
二、 寻找渗透责任教育的契合点
中职语文教材中的众多课文,都渗透着责任感教育的丰富内容。当然,这种教育不是集中而有序地直接表达出来的,而是自然地蕴含在课文中;也不是独立的,而是与其他教育元素综合并存的,教师要准确恰当地找到渗透责任教育的契合点,自然无痕地进行责任感教育。首先在篇章阅读过程中找准契合点。责任感的基本特征就是热爱事业、尊老爱幼、关心他人、懂得感恩、认真细致。教材中有许多体现这些内容的篇目。如《好雪片片》《合欢树》《边城》等课文的人物形象都闪耀着尽职尽责、谦逊诚实的人格光辉,如果教师诱导得法,就能使学生形成对事业的忠诚感、对社会的责任感。《列车上的偶然相遇》是美国作家阿历克斯·哈利写的一个真实的故事:
好学上进的哈利面临将要失学的危机之后,应聘到列车上当服务员,与素不相识的博西先生相遇,哈利认真、不马虎的工作态度和规范服务获得了博西先生的好感,得到他的暗中帮助,从而改变了人生。
这个故事包含了许多内涵,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爱岗敬业、忠于职守的责任意识。笔者教学时,让学生充分挖掘哈利得到帮助的必然因素。比如,哈利为什么能在上百名的应聘者中被选中?为什么能得到“神秘夫妇”的资助?通过这些问题的探究,使学生懂得了无论何时何地,对工作都必须执着、认真、不马虎,即要有强烈的责任感,这对学生将来求职就业尤其重要。
三、 开展语文实践活动,强化责任意识
责任感的形成是随着受教育者认识与理解能力的不断提高,角色意识的增强而逐渐生成的。随着个体对道德规范意识的不断深化,其所拥有的道德自由度就越大,所承担的道德责任也就相应增强。语文实践活动寓责任教育与各项活动中,有利于学生更好地形成社会责任感和良好行为习惯。
1.设计适宜的期望值
生活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人的成长与成功离不开明确的生活目标,而每个人的目标决定于自身的条件和周围的客观实际,假若盲目地制定目标,不能恰当地摆正自己的位置,期望值越高,失望就越大,责任感、使命感就无的放矢。因此,引导学生为自己设计适宜的期望值就显得很有必要。
2.培养自我完善的能力
自我完善是指人们为了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而自觉进行的思想转化和行为控制过程,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责任感仅从外部教化是无法解决的,要使学生把外在的自然要求内化为自身的素质,教师可以通过提高学生的自我认识能力,自我体验能力,促使学生对自身行为加以调控,增强责任实践能力。例如,在论辩、演讲、排演课本剧、励志读书活动、爱心活动等这些情境的创设中,培养学生的爱心、向善、合作和规则意识。
此外在习作中升华自己。作文就是要使学生铸造自己健全的人格,使自己成为符合社会需要、时代需要的人。为此,教师要努力使学生作文的过程,成为学生思想品德内化的过程,以教学艺术为支撑,引导学生把做人转化成为内在的心理需求。如写反映亲情的作文,首先是要求学生善于观察。为培养学生亲情观念,笔者要求学生注意积累亲情材料,留心亲人为自己付出的点点滴滴,仔细观察亲人的肖像、语言、神态、动作,并选取典型材料和细节。在观察积累中再次体验了亲情,感受亲人对自己的关爱,写出了饱含亲情的作文,心灵得到了滋养,回馈亲人,报效国家的责任意识显著增强。
四、 树立以身作则的师表形象
责任,是做人的基础,也是师德修养中的首要因素。既为师表,就应在学生心中树起一座丰碑,教师的职责不只是传授知识,还有人格的影响,情感的呼唤、榜样的作用。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以自己的语言来影响学生,其行动更是无声的教育和最有影响的榜样。中职学生处于16—20岁的青少年时期,正是人生成长的关键期,教师的一言一行都对学生具有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加强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言传身教等人格力量的德育功能,其中特别是以身作则的身教作用就显得十分重要。
首先,教师必须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对学生中模糊的认识或错误的观点要帮助澄清或予以纠正,切忌将社会中的不良风气带进课堂;其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表现出崇高的敬业精神和高尚的师德,严谨执教,勇于担当;第三,教师要关爱学生。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无私地关爱每一个学生,相信每个学生都能学好都能成材,体现出一种职业的责任感,让学生从老师的工作态度和职业道德中受到启发和影响,成长为一个有责任感的人。
教育是一方净土,辛勤耕耘的教师如果能播下学生对个人、家庭、社会、国家的责任种子,让“责任”在青少年的心灵中生根发芽,那么,对生命的关注、人性的关怀、独特的情感体验,就会使生命焕发出独特的斑斓的光彩。
(作者单位:吉林机电工程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