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一“入”一“出”中 回归语文圣土
2014-10-30季莹
季莹
在《相约星期二》这本书中,莫里说:“超脱并不是说不投入到生活中去,相反,你应该完完全全地投入进去,然后你才能走得出来。”接受,你才会充分的沉浸、体验,继而清楚世事的“庐山真面目”,你也才能超脱其外,用更睿智、更彻底的目光审视它。正所谓:“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就是这个道理。对世事是这样,对语文的学习也是这样。投入进去,才能清楚语文学科领域的奥秘,才有可能超脱,突破语文文本的藩篱,颠覆有限知识容量的囹圄,回归语文圣土。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不经意间剪断了学生想象的翅膀,消弭了学生表达的欲望,将文本教材作为唯一最权威的知识传授媒介,继而照本宣科,满堂灌。为了将现代创新教育教学这面大旗飘扬在学生的面前,根治传统教育形成的痼疾,本文围绕“入”、“出”这两个词条,探析语文课堂教学的新气象。
一、 由“文”及“文”,一入一出
千古文章,只关人事。这人事虽不是个个如此,却也大同小异,涉思、关情、晓理,或是油、盐、酱、醋、茶,酸、甜、苦、辣、咸,人生这百味。所以,我们看到此文就会联想到彼文,他们虽出自不同作者之手,以不同的言辞风格架构,有不同方式索引,却如出一辙,相承一脉。对于语文教师要洞悉到这一点,不要觉得语文这一科目终有尽头涯际,而“到此为止”,要发挥联想力,看到语文文本的突破点,引导学生从突破点入手,突出有限的空间重围,与课外资源或该文本其他篇章递连,一“入”一“出”,以“文”及“文”,挖掘语文无尽的知识资源。在这里,教师要引导学生以教材文本为基础,先投入到教材文本中,在充分学习之后,再进行超脱,联系文本之外的篇章加强学习。而且,教材文本知识无论多么有限,它都是教师的教本。课堂所设定的教学目标、教学重点、难点都围绕这一篇章展开。学生在此可以窥一斑而见全豹。因此,教师不能背离教科书文本。
同类文章相互联系,知其一便能联想到其二,而联系到的文本又能使我们加强对已知文本的理解。而且,这也使学生出入文本,涉猎丰富知识,改变知识匮乏的现状。可以说,“由文及文”是语文学习强有力的手段。以孟子的《寡人之于国也》为例,孟子以巧辩之舌阐述了“仁者无敌”,应答了梁惠王的“何以利吾国”,即“仁义而已矣”。对仁义的阐述,孟子又从“民养生丧死”等方面入手,条理清楚,具有说服力,使人读之钦佩。教师可以先让学生集中精力投入这篇文章,对文章进行深刻的理解。然后,再进行有关材料的收集,比较另外一些古之大家劝谏王侯的文章。如前一课所学孔子的《季氏将伐颛臾》、李斯的《谏逐客书》等等。教师可选其一,做一次联系,以文及文,一“入”一“出”。开拓学生知识面,丰富课堂教学内容。
二、 由“人”及“众”,一入一出
语文课本中的文本在写人的时候,一般都是围绕个体影射群体。人类的个体性象征着他独一无二的生命特征,人类的群体性生活象征着个体性之间的偶然性联系。这种偶然性联系是建立在有着相似经验的个体的基础上的。由于具有明显的相似点,我们可以由文本中出现的个体性的人,影射文章之外的群体。在这里,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走近文本中的人,从他的行为、话语,那些或有声或无声的语言去洞察人物的心理,总结他的思想和德行,或所做事情的初衷和后果意义。然后,在对文本中的个体进行完全理解的基础上,超脱这个人物,联系个体之外的群体进行说明,一“入”一“出”,由人及众,举一反三。这既可以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加知识储备量,又丰富课堂教学。而且,打通个体性的人的限制,让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像决堤的洪水一样,波及大众,学生更能感觉它的近在咫尺,更能引发学生的思考。
阅读文本,会与作者产生共鸣,文本中的事是作者所经历的,他以一家之言影射千万人之言,所以,对于语文的学习,教师更应一入一出,由一人想到千千万万大众,在众多人,众多事件的罗列下,增强文章思想及事件的说服力,让学生更深刻地学习,并突破文本的藩篱,开阔视野,回归语文圣土。以马丁·路德·金的《我有一个梦想》为例,这是一篇关于种族歧视和人权独立的演讲稿,词稿情真意切,颇为感人。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该纪录片,并为学生讲解关于美国种族歧视的相关纷争。为学生有效地投入对文本的学习起到了催化的作用。当然要投入也要超脱。关于种族问题,从古至今都是一个说不完的话题,教师可以让学生由人及众,由马丁·路德·金的真挚情怀为出发点,搜集众多的种族歧视的事件及受害者的内心疾苦。比如犹太人的种族危难,黑人母子的大巴遭遇等等。
三、 由“事”及“理”,一入一出
没有一个写作者会去单纯地记录事件,所有事件的背后都潜在着一个深刻的道理,这道理是从作者的思想中提纯出来的,或具有普遍性,或适合同种族,或适合一家庭。总之,一个单纯的发生在写作者身上被其记录的事件会产生蝴蝶效应,它阐述的道理可以在每个人的心底掀起波澜。所以对于语文课堂教学而言,教师更应该把握文本这种力道,不仅仅要引导学生洞察文本所述事件的内容,还要从事件的模式中超脱出来,深入它的思想、精神、道理,并将这种精神道理继续上升高度,应用于更广大的人群,继而,举一警百。这样一来,载道之文就更发挥了它的作用,即丰富了课堂教学,又使学生在为人处世方面有更好的提升。
以海伦·凯勒的《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为例,这篇课文的字里行间渗透着海伦·凯勒对坚强意志的守护和对生命的热爱。在黑暗的自我世界里,海伦·凯勒仍然讴歌生命,感恩磨难,“漆黑会令人更珍惜视力;静寂则能让人明白听到声音是多么美妙。”海伦·凯勒失明失聪并坚强地面对人生这件事会使我们潸然泪下,而这件事的背后蕴藏的真理,更是我们渴望的生活能量。教师要在引导学生投入内容的研读之后,要让学生超脱出来,总结其中暗含的能够被所有人适用的真理。“人可能会被挫折、磨难打倒,但只要有坚强的意志,就不会被命运打败。”这是针对一篇文本纵向的一入一出,使学生进行了深入文章骨髓的学习。
关于语文课堂教学,教材既是它的依仗,也是它的枷锁,而如何利用恰恰是最考验教师能力之处,这也关系到语文课堂的丰富与否,是否具有鲜活的生命力。在此,教师应颠覆以往那种过分依赖局限于教材的教学方式,在投入学习之后,也要超脱出来,俯身教材之外,找寻一些与教材话题密切联系的其他知识,继而开拓学生视野,增强其知识储备量,促使其回归语文圣土。
(作者单位:西亭高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