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社会学视野下高职学生职业忠诚意识提升对策研究

2014-10-29陈燕

教育界·下旬 2014年9期
关键词:对策研究高职教育

【摘 要】高职学生的职业忠诚意识的培育既影响学生的职业规划,又是高职教育教学质量一个非常重要因素,关系到高职教育目标能否实现。文章通过对高职院校学生职业忠诚意识的现状及各种影响因素分析,从而提出解决问题的对策与措施。

【关键词】高职教育 专业认可度 对策研究

一、项目论文有关概念界定及问题研究的重要意义

职业忠诚是对事业的献身精神和忠诚意识,是对职业追求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是每位工作者都应具备的一种品质。教育社会学是研究教育的社会性质、社会功能以及教育制度、教育组织、教育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其主要研究内容:社会结构与教育的关系、社会化过程与教育的关系、社会变迁与教育的关系。

高职学生忠诚意识培养具有重要意义。高职高技能应用型专门人才频繁向行业外流动,毕业生对本行业的忠诚度不高,行业的健康发展呼吁人们对工作的专注,对职业的忠诚。正如黄炎培先生所言:职业教育从其本质说来,就是社会性,从其作用说来,就是社会化。因此,从社会大环境进行深层次分析,从高职教育功能、个体社会化过程、“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等不同角度,运用高职教育最新理念,摸索高职教育发展规律,成为项目研究的最新发展趋势。

高职学生职业忠诚意识培育有利于高职教育培养目标的实现。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高职为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高等职业教育是以培养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目标,高职教育发展要明确定位、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高职人才的职业忠诚意识直接关系到该目标能否实现。

高职学生职业忠诚意识培育有助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课题研究深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认识,有利于高职专业内涵建设。新形势下高职院校以新一轮人才培养工作评估为契机,面临着发展机遇和挑战,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才能增强高职学院的竞争优势,才能良性健康可持续地发展,为高职人才培养工作提高寻找突破口。

高职学生职业忠诚意识培育有益于高职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课题研究有利于探索职业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新途径和新方法,有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有利于高职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为学生就业,创业,职业生涯发展规划提供钥匙。课题研究力求使学生学会在经济社会建设各级各类人才中准确定位,设计好自己的“成长路线图”,提高自身终身学习能力。

二、高职学生职场忠诚度跟踪调查与问题提出

项目组成员对多届高职学生职业忠诚意识现状进行了调查,多院校联合、多专业渗透,从2012年5月课题研究视角的选择到2014年6月,共两年多时间,多次进行调研,调查分为几个阶段,进行跟踪动态研究。调查的对象是淮安大学城高校在校学生,分别是江苏食品药品职业技术学院、江苏财经职业技术学院、淮安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另外还委托其他高职院校进行调查,分析它们的一些样本和数据。

在校学生调查:比较入学至顶岗实习阶段的专业认同感、专业熟知度;毕业前职业态度、择业意向和求职行为。毕业学生调查:通过就业后1到3年内就业学生在岗和离岗情况,分析影响其职业行为、择业行业的各种响因素。用人单位调查:探讨劳动力市场发展情况、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规格、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政策、企业文化与学校文化融合模式等。通过几个阶段跟踪调查,分别分析专业认知度、专业认同感、职场忠诚意识等每个阶段特点和彼此之间的联系。

在近两年跟踪调查中,其中有两个角度值得我们特别思考,如下图:

总体来说,在毕业后初次就业中,专业对口率都达不到90%,原因主要是三个方面:不认同自己的所学专业、嫌工资待遇低、岗位能力达不到职场要求等。

高职院校学生在毕业后三年内大多有几次跳槽工作经历,行业流失率非常突出。(见下图)

还要指出的是:在分析企事业用人单位的反馈意见中迫切感觉到企事业用人单位对人才职业忠诚意识、职业认同感等职业精神内涵要求非常重视。现代企业选拔人才在重视专业技能的同时,更看重被招聘者实现企业工作目标的愿望和动机。

三、高职学生职业忠诚意识问题的解析

高职学生特别是毕业生职业忠诚问题“倒逼”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和人才培养质量深层次思考,通过调查问卷、电话访谈、召开座谈会等多种形式,项目组认为其原因主要有:

高职学生三年内工作变动情况

1.学校教育:职业教育存在着一种“功利化”倾向,把职业教育看成纯粹是为“职业”而举办的“教育”,沿着这个路子走下去,高职教育的功能就会越来越窄,学生的适应性就会越来越差、越来越不受企业欢迎。特别是就业指导还存在方向性偏差,工作的重点主要放在为学生寻找就业“门路”上,局限于就业前应试技巧的训练,关注于短时的就业,对学生整体职业意识、职业能力、职业生涯等方面的培养还不够。

2.社会环境:“人有信则立,事有信则成”,信与被信的评价标准都是忠诚,诚信缺失、不讲信用等现象已经从社会向大学延伸。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就是在于使各种知识通过人才这个载体为社会所用,而部分高职毕业生进入社会选择职业后,持续从事一份工作的周期越来越短,这不仅不利于社会各用人单位的凝聚与发展,也不利于大学毕业生的资本和经验积累。

3.家庭因素:当前高职学生都是改革开放之后出生的,基本出身于独生子女家庭,家长过分溺爱,甚至抱着陈旧的择业观念纵容子女逃避就业的行为。顶岗实习期间或毕业就业后,一旦孩子以各种借口离岗,很多家长是站在孩子一方默许,有了家长的支持,学生就更坦然以各种理由离开岗位。

4.学生个体:调查发现,部分高职生对就业单位的规模、地点、薪酬、福利、企业环境、企业文化、发展空间等诸多方面期望较高,自身能力却相对不足,缺乏基本的合作、敬业、创新等工作信念和能力。职业定位不准、就业心态不稳、职业志趣不明、专业自我提升后劲不足,遇到困难和挫折首先想到的是放弃和逃避,于是社会担当,诚信也就跟着淡化。endprint

四、教育社会学视野下高职学生职业忠诚意识提升路径研究

基于教育社会学视野,我们主要从几个维度论述高职学生忠诚职业忠诚意识提升:高职教育与社会结构的关系;高职教育与社会化过程的关系;学校与社会变迁的关系;学校自身的结构和组织。

1.学校应如何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专业认同感

针对高职学生入校前对自己所学专业了解的盲点,学校应在入学教育的第一时间对学生进行专业引导,介绍专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区域经济特点、面向的职业岗位等各方面的讲解,尽早让大学生了解专业、认同专业。

2.专业教师应平时强化学生职业忠诚意识培育

学生对专业的兴趣与学习热忱是形成和建立专业认同感的前提和基础。专业教师在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兴趣的养成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此次调查显示,很大一部分高职学生是因为喜欢授课教师而对其讲授的课程产生兴趣,从而更加有专业认同感。因此,要不断强化教师的职业思想,让教师将职场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探索学生的专业认同感的高低成为考核教师的一项机制。

3.科学指导职业规划,为就业指导教育正本清源

应理性看到,现阶段大部分高职学生是由于受高考成绩的限制,上高职院校是他们一种无奈的选择,现实与理想的差距产生的失落感,专业认同感较低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高职学生自身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观。著名学者周国平说过:“你做一项工作,只是为了谋生,这项工作就只是你的职业,你做一项工作,只是因为喜欢,并不在乎它能否带来利益,这项工作就是你的事业。”

4.加强校企合作在内涵上的对接

通过强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营造浓郁的职业氛围,让学生体验行业不同岗位特征和工作过程,体验不同企业的风格和文化,在直观全面认识行业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忠诚。在校期间,可以请行业专家、技术能手进行行业发展、专业前沿技术、职业发展空间等方面的讲座;请专业的优秀毕业生进行成长轨迹、职业特征等方面的介绍。特别要指出的是:用人单位也要做到诚实守信,不断完善人才选拔机制,打通人才晋升渠道。

5.加强家庭与学校沟通,树立正确的家庭职业观

调查中发现,家庭特别是父母在学生的择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的成长并不是学校单方面可以完成的任务,学校应摸索适合学校与学生家庭的联系渠道,如召开家长座谈会、组织家长参观校企合作企业、参加学校表彰优秀大会等,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交流,帮助他们认识到行业、专业有着广阔的职业发展前景,纠正有些家长对高职教育的认识偏差,共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培育学生的职业忠诚意识。

6.对学生进行诚信渲染,全方位多角度强化学生责任担当意识

学校应将职业忠诚意识教育、责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不仅仅是看学生专业能力,而是更看重他的职业素养,如敬业精神、责任心、诚信意识、吃苦耐劳精神、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等。职场精神内涵如诚信品质、责任意识、集体主义荣誉感等不断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和用人单位满意度就会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凌丽琴.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忠诚度的培养[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

[2]厉丹鸿,袁红清.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的影响因素[J].经营与管理,2011(5):105-107.

[3]糜莉.浅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J].教育教学论坛,2011(6).

[4] 于建业.浅谈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职业忠诚度的养成[J].淮海工学院学院,2013(12).

[5]陈燕.高职学生专业认同感现状及提升对策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4(7).endprint

四、教育社会学视野下高职学生职业忠诚意识提升路径研究

基于教育社会学视野,我们主要从几个维度论述高职学生忠诚职业忠诚意识提升:高职教育与社会结构的关系;高职教育与社会化过程的关系;学校与社会变迁的关系;学校自身的结构和组织。

1.学校应如何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专业认同感

针对高职学生入校前对自己所学专业了解的盲点,学校应在入学教育的第一时间对学生进行专业引导,介绍专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区域经济特点、面向的职业岗位等各方面的讲解,尽早让大学生了解专业、认同专业。

2.专业教师应平时强化学生职业忠诚意识培育

学生对专业的兴趣与学习热忱是形成和建立专业认同感的前提和基础。专业教师在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兴趣的养成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此次调查显示,很大一部分高职学生是因为喜欢授课教师而对其讲授的课程产生兴趣,从而更加有专业认同感。因此,要不断强化教师的职业思想,让教师将职场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探索学生的专业认同感的高低成为考核教师的一项机制。

3.科学指导职业规划,为就业指导教育正本清源

应理性看到,现阶段大部分高职学生是由于受高考成绩的限制,上高职院校是他们一种无奈的选择,现实与理想的差距产生的失落感,专业认同感较低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高职学生自身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观。著名学者周国平说过:“你做一项工作,只是为了谋生,这项工作就只是你的职业,你做一项工作,只是因为喜欢,并不在乎它能否带来利益,这项工作就是你的事业。”

4.加强校企合作在内涵上的对接

通过强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营造浓郁的职业氛围,让学生体验行业不同岗位特征和工作过程,体验不同企业的风格和文化,在直观全面认识行业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忠诚。在校期间,可以请行业专家、技术能手进行行业发展、专业前沿技术、职业发展空间等方面的讲座;请专业的优秀毕业生进行成长轨迹、职业特征等方面的介绍。特别要指出的是:用人单位也要做到诚实守信,不断完善人才选拔机制,打通人才晋升渠道。

5.加强家庭与学校沟通,树立正确的家庭职业观

调查中发现,家庭特别是父母在学生的择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的成长并不是学校单方面可以完成的任务,学校应摸索适合学校与学生家庭的联系渠道,如召开家长座谈会、组织家长参观校企合作企业、参加学校表彰优秀大会等,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交流,帮助他们认识到行业、专业有着广阔的职业发展前景,纠正有些家长对高职教育的认识偏差,共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培育学生的职业忠诚意识。

6.对学生进行诚信渲染,全方位多角度强化学生责任担当意识

学校应将职业忠诚意识教育、责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不仅仅是看学生专业能力,而是更看重他的职业素养,如敬业精神、责任心、诚信意识、吃苦耐劳精神、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等。职场精神内涵如诚信品质、责任意识、集体主义荣誉感等不断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和用人单位满意度就会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凌丽琴.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忠诚度的培养[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

[2]厉丹鸿,袁红清.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的影响因素[J].经营与管理,2011(5):105-107.

[3]糜莉.浅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J].教育教学论坛,2011(6).

[4] 于建业.浅谈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职业忠诚度的养成[J].淮海工学院学院,2013(12).

[5]陈燕.高职学生专业认同感现状及提升对策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4(7).endprint

四、教育社会学视野下高职学生职业忠诚意识提升路径研究

基于教育社会学视野,我们主要从几个维度论述高职学生忠诚职业忠诚意识提升:高职教育与社会结构的关系;高职教育与社会化过程的关系;学校与社会变迁的关系;学校自身的结构和组织。

1.学校应如何潜移默化中提升学生专业认同感

针对高职学生入校前对自己所学专业了解的盲点,学校应在入学教育的第一时间对学生进行专业引导,介绍专业的现状及发展趋势、区域经济特点、面向的职业岗位等各方面的讲解,尽早让大学生了解专业、认同专业。

2.专业教师应平时强化学生职业忠诚意识培育

学生对专业的兴趣与学习热忱是形成和建立专业认同感的前提和基础。专业教师在高职院校的学生学习兴趣的养成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此次调查显示,很大一部分高职学生是因为喜欢授课教师而对其讲授的课程产生兴趣,从而更加有专业认同感。因此,要不断强化教师的职业思想,让教师将职场教育与专业教育相融合,探索学生的专业认同感的高低成为考核教师的一项机制。

3.科学指导职业规划,为就业指导教育正本清源

应理性看到,现阶段大部分高职学生是由于受高考成绩的限制,上高职院校是他们一种无奈的选择,现实与理想的差距产生的失落感,专业认同感较低是一种较为普遍的现象,高职学生自身要有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观。著名学者周国平说过:“你做一项工作,只是为了谋生,这项工作就只是你的职业,你做一项工作,只是因为喜欢,并不在乎它能否带来利益,这项工作就是你的事业。”

4.加强校企合作在内涵上的对接

通过强化“工学结合、校企合作”,营造浓郁的职业氛围,让学生体验行业不同岗位特征和工作过程,体验不同企业的风格和文化,在直观全面认识行业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的职业素养和职业忠诚。在校期间,可以请行业专家、技术能手进行行业发展、专业前沿技术、职业发展空间等方面的讲座;请专业的优秀毕业生进行成长轨迹、职业特征等方面的介绍。特别要指出的是:用人单位也要做到诚实守信,不断完善人才选拔机制,打通人才晋升渠道。

5.加强家庭与学校沟通,树立正确的家庭职业观

调查中发现,家庭特别是父母在学生的择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学生的成长并不是学校单方面可以完成的任务,学校应摸索适合学校与学生家庭的联系渠道,如召开家长座谈会、组织家长参观校企合作企业、参加学校表彰优秀大会等,加强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交流,帮助他们认识到行业、专业有着广阔的职业发展前景,纠正有些家长对高职教育的认识偏差,共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职业观,培育学生的职业忠诚意识。

6.对学生进行诚信渲染,全方位多角度强化学生责任担当意识

学校应将职业忠诚意识教育、责任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用人单位招聘毕业生,不仅仅是看学生专业能力,而是更看重他的职业素养,如敬业精神、责任心、诚信意识、吃苦耐劳精神、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等。职场精神内涵如诚信品质、责任意识、集体主义荣誉感等不断提高,高职学生的就业核心竞争力和用人单位满意度就会不断提升。

【参考文献】

[1]凌丽琴.论高职旅游管理专业学生职业忠诚度的培养[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3(4).

[2]厉丹鸿,袁红清.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的影响因素[J].经营与管理,2011(5):105-107.

[3]糜莉.浅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J].教育教学论坛,2011(6).

[4] 于建业.浅谈高校毕业生初次就业职业忠诚度的养成[J].淮海工学院学院,2013(12).

[5]陈燕.高职学生专业认同感现状及提升对策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4(7).endprint

猜你喜欢

对策研究高职教育
浅析高职院校学生厌学现象及应对措施
论高职生未来职业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