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翻译过程中对网络资源的合理使用
2014-10-29吕姝
摘 要
本文通过对一些翻译软件的使用分析,探讨在翻译过程如何合理使用网络资源来辅助翻译的进行。
【关键词】TAPs 络翻译 过程翻译
1 前言
随着20世纪信息技术的兴起,大量的电子翻译工具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并接受。许多译者们也开始担心人工翻译会被更快速更经济的电子翻译所代替。翻译学者们也开始关注电子翻译领域的研究。
现今,网络上有各种各样的翻译工具,如在线字典、综合翻译网页及其它在线资源等,都在翻译工作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毫无疑问,这些翻译工具确实能够帮助译者们在翻译中节省时间。本文将探讨如何使用这些工具来辅助翻译。
2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了分析TAPs(Think-aloud Protocols)记录的方法。在真实的翻译过程中,译者们在翻译文本时,不会去思考用何种翻译理论或技巧来处理遇到的困难。因此,如果要观察在翻译过程中采用的技巧,就要了解在翻译过程译者头脑中发生了什么。TAPs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通过语言表达出当时的思考过程并录制成音频文件,然后根据音频用文字记录下当时的思考过程。通过分析记录,可以了解在翻译中译者的思维过程。其目的是为了展现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头脑中的思维。
十二位译者参加了本次研究。要求所有的参加者在翻译所给文本时都只能使用网络资源。为了完全理解要求,首先他们要翻译二篇短文,根据要求完成TAPs记录。之后,参加者翻译篇幅较长并且更为复杂的文本Economic Focus: Sovereign Bankruptcies,选自《经济学家》,要求将该文本从英语翻译成各自的母语,同时录下在此过程中的所有思考过程。完成此步骤后,他们要将录制的音频转换成文字记录。本文选用本次研究的十二位中文翻译做为研究对象。
本次研究通过分析TAPs记录,查找在翻译过程中出现错误的原因和分析成功翻译模型,将探索在翻译过程中使用网络资源的策略。
3 发现与讨论
在研究中,要求所有参加者在翻译过程中使用网络资源。通过对TAPs记录的统计,在翻译中平均搜索11.75次单词,7次短语,2.85次姓名,只有两位参加者每位搜索过句子。表1的统计表明,参加者们更倾向于搜索词汇和短语,而不是句子。通过浏览十二份TAPs的记录,一个可能的原因是,参加者们通常在词汇层面上从头到尾地进行翻译,很少从整篇的角度来翻译文本。换句话说,参加者们先翻译句子中的词汇短语,然后再根据词汇和语法规则将它们组合成句子。根据分析整理,共使用各种翻译软件36次,其中谷歌翻译工具使用10次,爱词霸和在线字典各使用7次,主要用于查找单词和短语。维基百科和百度百科各使用1次,用于背景信息的查找。
从分析中可看出,参加者们相比于软件,更愿意使用线上资源。研究中使用的源语文本摘自《经济学家》,主要涉及经济问题,常使用复杂专业词汇。它的读者主要是专业人士和商人。因此,在翻译中要处理一些在普通文本中很少出现的词汇,有些可以很容易找到对应的目标语,但有些很难处理。此外,在翻译时搜索相关背景信息可能是网络在翻译过程中的一个重要作用。下面的两个例子,表明网络资源在翻译过程中的实际使用。
比如“emerging market bonds”,在翻译过程中在维基百科中查找到其背景信息为“Emerging market bonds(EMB) is a term used to encompass bonds issued by less developed countries...”,译者翻译为“新兴市场债券”,翻译正确。
通过上面一例,两个短语的翻译采用了相似的翻译策略却得到不同的结果。参加者之一在无法找到相对应的目标语时搜索短语的背景信息。另一位参加者找到一个相应表达,然后想通过背景信息来判断翻译是否准确。前者在理解背景信息后直译得到准确的翻译;后者采用了同样的策略,得到的翻译却并不准确。导致这种结果有两个可能的原因:一是“emerging market bonds”在其它语境中没有其它含义。尽管在目标语中没有已存在的对应表达,但其含义在目标语中已存在。二是“international man”,在文本的语境中的含义与翻译过来的目标语表达含义并不相同,误导了译者的翻译。由此可看出,译者从网络上得到的信息可能会对翻译产生消极影响。
通过对十二份样本的分析,翻译过程中共遇到119次需要查找相关资源以得到解决的翻译难点,其中有102处难点在经过资源查找后成功解决,也就是说,译者们使用网络资源成功处理了86.61%的难点。但是,“tap(new debt)”,“international man”,“the last-man syndrome”这三个短语的处理成功率仅为37.5%,25%和28.57%,可以看出使用网络资源并没有成功解决这三处翻译难点。再次分析翻译样本,发现这三个短语在查找过程中出现三种及以上的解释,对于“tap(new debt)”中的“tap”,有四种翻译:“讨要”,“开发”,“斟酌”,“应对”,而在文中相对应的翻译应为“利用”;“(the top) international man”得出三种不同翻译,分别为:“(最高)国际人”,“(重要的)国际名人”,“(最高)国际官员”,而根据语境应译为“第一号人物/第一把交椅”;“the last-man syndrome”则有五种翻译之多,分别为“最后一个人现象”,“这也是最不愿意见到的情况”,“绝不会”,“最后一者的状态”,“最后一人症候群”,而在语境中实际翻译为“坚持到最后综合症”为好。
在翻译“tap(new debt)”时,译者在翻译时都是找到单词“tap”的相应用法,然后找到相应的目标语。当翻译“(the top) international man”时,译者们都找不到相应的目标语,但其中一个译者通过查找背景信息得到含义,另外二位译者试图找到更深层的含义。五位参加者在翻译“the last-man syndrome”时,无法在网络上找到相应的目标语,其中二位试图从含有“the last-man”的例句中得到其含义,另外三位译者试图自己解释其含义。通过分析记录,找出两个可能造成翻译不准确的原因:(1)参加者没有选择合适的网络资源来获取信息;(2)参加者们没有得到足够的信息来完成准确的翻译。
4 结论
根据总结结果,在辅助译者翻译方面,网络是很有用的工具。它可以解决在翻译中遇到的多数困难。但为了在翻译中得到准确的表达,译者需要使用足够有效的资源,基于充足的信息来翻译源语言文本。正如上文所述,背景信息能给译者提供很大的帮助,但也可能会产生误导。所以要求译者不能仅依靠背景信息来进行翻译,还需要依据特定的语境来使得翻译更为准确。
参考文献
[1]Goldsborough,R.(2009).Lost in translation:internet multilingualism can mean confusion.Community College Week.
[2]Hutchins,J.(2001).Machine translation and human translation:in competition or in complementation?[Electronic version].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Translation.
[3]Hutchins,J.(2003).Machine translation and computer-based translation tools:what's available and how it's used.(Edited transcript of a presentation at the University of Valladolid (Spain) in March 2003).
作者简介
吕姝(1985-),女, 辽宁省新民市人。研究生学历。现为黑龙江外国语学院英语系助教。主要研究方向为翻译。
作者单位
黑龙江外国语学院英语系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 150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