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最是花开烂漫时

2014-10-29李辉

小雪花·初中高分作文 2014年10期
关键词:李子树冰糕藤条

李辉

题目:那时花开

作文要求:①要自由、有创意地表达出真情实感;②除诗歌外,其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500字;④书写要规范、整洁、美观;⑤文中不得出现考生本人姓名以及毕业学校名。

那时花开

那是我七岁时美丽的春天,那时我看到了李子花开。

爸爸妈妈特别勤劳,他们把我们的家设计得温馨而美好。三间砖瓦结构的房子。(①门前,杨柳依依;院后,梨树、李子树等果树含苞待放,简直就是人间仙境。)

一天,我看见别的小朋友在吃冰糕。一时馋得受不住,便偷偷拿了家里的两元钱买了一根冰糕。不知怎么,这件事被爸爸知道了,他二话不说拿起藤条朝我屁股上就是一下,当时我的屁股像被火烧了一样疼,眼泪再也忍不住,我放声大哭起来。

妈妈听到我发出的信号后,急忙跑过来救我。

(②“孩子她爹,为啥打她?”)

“这臭丫头别的不学,学会了当小偷。”

爸爸的脸气得发青。

妈妈看着我哭丧的脸,对爸爸说:“算了吧!她还是个孩子。”

(③爸爸无话可说,将藤条狠狠地摔在地上:“哼,你就宠着她吧!这个没出息的家伙。”说完,便向后院走去。)

我看到了爸爸眼中的轻蔑。天哪!爸爸这是看不起我,我该怎么办?我无地自容,真恨不得找到一条地缝钻进去。

此时的妈妈正用手轻轻地揉着我的屁股。爸爸打得真的很疼,可被妈妈这么一揉又似乎一点感觉都没有了,此刻有的只是深深的悔意。

(④爸爸不会从此再也不爱我了吧?这怎么行呢?不会的,我是爸爸的女儿,他怎么会不爱我呢,可是刚刚那种眼神,是什么意思啊?不行,我要问清楚。)

我追上爸爸问道:“爸,你生气了?我错了,我再也不会这么做了。如果你还在生气,就再打我几下吧!”

爸爸站在满树鲜花的李子树下,拉过我说:“乖女儿,你说,这花好看不?你说,这么好看的花下怎么会有一个偷拿家里钱的孩子呢?爸爸的脸都发烧啊!我打你只是恨铁不成钢!”我静默着,爸爸身后的李子树花开得正灿烂:洁白的花朵,淡红的花蕊,几只蝴蝶正在花间飞来飞去……

这时,妈妈也来了。我们在开满鲜花的树丛下,紧紧拥抱着……

直到今天,我再也没有私自拿过家里的一分钱。(⑤我牢牢记着爸爸的话,我要像洁白的花朵一样纯洁。我要让爸爸眼中的铁变成钢!)

(⑥那时,花开。)

(本文摘自网络)

《那时花开》是一篇命题作文。题目颇富诗意,题意简洁,关注的是考生的情感世界,符合近年来中考命题的原则,是一道让考生有话可说、有事可写的好文题。它有利于考生调动生活积累,彰显写作个性,展示自我才情,显现创新精神。

《那时花开》的关键词是“花开”,“那时”对“花开”的时间进行了限定,即“花”开在特定的时间,可以是过去某个值得回忆的时间,也可以是未来某个值得期待的时间。这里的“花”,可以是自然界的花,可以是校园里的花,可以是家里养的花,也可以是开在心中的花。这里的“花”,可以是师生情谊之花,可以是家庭和睦之花,可以是同学友爱之花,甚至可以是世界和平之花。而“花开”则是以自然环境来衬托人们某种感情的抒发。

也许你并不会养花,也许你的家里也没有养花,但你总会细心地观察到、感受到“开花”与“花开”的时刻。当你和同学在初春的校园里漫步,花坛里的花儿正热烈地绽放,这“花开”见证了你的读书生活。当你和父母去给爷爷过生日,映着爷爷满脸笑容的,是窗台上那盆怒放的长寿菊,这“花开”正是父母“孝顺”的衬托。你也有和同学或者朋友闹别扭的时候,两个人在老师的调解下,握手言欢,你们的心里不是正盛开了一朵友谊之花吗?在写作的过程中,一定要把文章内容与自身的实际联系起来,这样可以尽快地进入写作情境。

诗意的题目,应该用诗意的语言来表达,应该在文中把诗意的环境描摹出来。题目中的“花开”在文章中应该有一个特写的镜头:写一朵花、一簇花或者一树花争奇斗艳的景象,以此来烘托文中的人物,使人物的感情自然地抒发出来。纵然不是真实的“花开”,但我们为了突出文章中心的需要,不妨可以在文中描摹带有“花开”的诗意环境,把人物置身于这样的环境之中,既增强了文章的诗意氛围,又照应了题目,使文章主题得到升华。

《那时花开》一文,为了更好地突出主题,在文章中巧妙展示“花开”的特写镜头:洁白的花朵,淡红的花蕊,几只蝴蝶正在花间飞来飞去……这处看似淡淡的描写,使主题鲜明地展现出来。这处“特写镜头”即是生动的描写。描写是什么?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景物或感情的状态具体地描绘出来,给人以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如睹其形、如履其情的感受。

在施耐庵的《水浒传》“智取生辰纲”中有一段生动的描写:“一轮红日当空,没半点云彩,其日十分大热。当日行的路,都是山路崎岖小径,南山北岭……”这段描写,突出了天气的炎热,僻路的难行。只有这样的天气,众军士才会在黄泥岗上歇凉饮酒,才会有被蒙汗药药翻、“生辰纲”被“智取”的严重后果。作者正是这样将景物描写和故事情节水乳相融,才使文章颇具感染力。

在文章中要做到描写生动,就要充分调动自己的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器官,从形态、声音、色彩、情状等方面,抓住所描写的人、事、物、景、情等特征,进行描绘。要恰当地选用形容词,使用各种修辞手法,调动一切积极的语言因素,努力做到:写景,让人如临其境;写人,让人如见其貌;写物,让人如睹其形;写情,让人如履其情。

句①,生动的景物描写,写花朵“含苞待放”,为后文“花开”铺垫。

句②,富于生活气息的语言,体现人物直率的性格特点。

句③,爸爸的动作、语言描写,形象表现爸爸对“我”做错事的气愤。

句④,“我”的心理描写,以女儿的心态猜测父亲“不爱我”的原因,为后文设伏。

句⑤,“爸爸”希望“我”能像李子花一样洁白,拥有优秀的品质。“花”真正的开放!

句⑥,虽然看似简单的把题目重复了一下,实际上是干脆利落的扣题,首尾照应。

这篇中考作文因选材的新颖、深刻的立意、成功的描写运用而获得满分。具体评析如下:

一、从生活中选取真实而新颖的素材,易于引起读者的共鸣

考生选取的是自己七岁时偷拿家里的两元钱买冰糕,因而受到爸爸的惩罚和教育的往事。事实上,很多人在小时候都犯过或大或小的错误:因为大意把家里的柴垛点着,差点酿成火灾;因为一点小事和同学打架……偷拿父母衣袋里的钱买自己喜欢的东西……类似的事也许很多学生都做过,但考生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敢于揭自己的短处,真实地诉说自己少年时所犯的错误,读来亲切感人。这种选材,源于生活,易于引起读者对自己曾经的童年生活的回味。纵观全文,考生对整个事件的把握非常到位。文章开篇通过对“门前院后”景物的描绘,先交代自己家庭环境的温馨美好,接下来笔锋一转,叙述自己偷拿家里的零用钱买冰糕而遭到父亲“毒打”的经过,这部分文字根据中心的需要写得比较简略。因为有母亲的“说情”,父亲对“我”的惩罚以“向后院走去”而结束。而“我”又偏偏是一个善于察言观色的孩子,“我”从父亲的眼中看到了“轻蔑”,“我”怕父亲再也不爱“我”了,于是去追父亲。文章的高潮部分自然到来:在盛开着鲜花的李子树下,父亲用朴实的语言深刻地教育了“我”,一家人在李子树下感受到了“花开”的美好,这美好的一瞬也成为“我”永久的记忆,所以在考场上信手拈来,成为新颖的素材。

二、深刻而鲜明的文章立意高人一筹,增添了文章的特色亮点

立意深刻而鲜明的文章,会将自身的缺点和不足充分地展现在读者面前,敢于大胆地剖析自己。这篇文章就是一个最好的例子。考生从一件生活小事得到教训和启示,从而使自己明确“由铁变成钢”的人生航向。文中的父亲虽然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形象,但他对孩子的爱也是真诚的、严格的。他没有娇惯自己的女儿,而是在发现女儿偷拿家里的钱之后,立刻“藤条上身”,这绝对是一个严厉的父亲形象。事实上,文章中的“我”是在别的小朋友吃冰糕自己“馋得受不住”的情况下才“不得已”拿了家里的钱买冰糕的,有可以原谅的前提,但“我”没有为自己找借口解释,只是以“放声大哭”来宣泄自己的痛感。在感受到父亲对“我”的失望后,立即深深地忏悔自己的做法,因而有了追上父亲追问原因的举动。在文章最后,“我”读懂了父亲对“我”的殷切希望:他之所以打“我”,是因为“恨铁不成钢”,是希望“我”能像洁白的李子花那样纯洁。而“李子花”就在这时恰当地出现在我们一家人身后,成为衬托我们一家人相亲相爱的背景。这种深刻而鲜明的立意为文章增添了亮点。

三、多种散文描写手法综合展现与运用,全面展现人物性格特点

为了使文中的人物形象鲜明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考生动用了多种描写方法来充实文章。先看动作描写:父亲发现“我”犯了错误,“拿起”藤条朝“我”屁股上就是一下,母亲劝阻后,他将藤条狠狠地“摔”在地上。这几处动作都鲜明地展现了父亲对孩子要求的严格,但后文“拉”的动作,又真切地把父亲对“我”的爱表现出来。再看语言描写:父亲在文中说了三句话,第一句话交代他打“我”的原因;第二句话既是对妈妈说的,也是对“我”说的,因妈妈对“我”宠爱而不满,对“我”的做法感到痛心。最后一句话则运用两个问句和一个感叹句真切地表现了父亲对“我”的殷切希望。文中母亲的话只有两句,一句询问“我”被打的原因,一句劝阻父亲打“我”,这两句话,足以把一个爱孩子的母亲形象展示出来。再说心理描写。文中的“我”没说一句话,对于“我”的性格展现都是通过心理描写完成的。“我”看到父亲眼中的“轻蔑”后,立刻从孩子的角度感到“无地自容”,并产生“恨不得找到一条地缝钻进去”的想法。这说明“我”是一个能认识自我,知错就改的孩子;在妈妈揉了“我”的屁股之后,“我”想弄清楚父亲是不是真的不爱“我”了!这是一个孩子犯了错误之后正常的心理感受。

猜你喜欢

李子树冰糕藤条
有趣的“冰糕棍鞭炮”
李子树采后的越夏管理方法
李子树优质壮苗培育技术要点
藤条迷宫
院子边的李子树
来编一个收纳篮
姥姥家的李子树
爆红朋友圈的绿豆冰糕
藤条去了哪里?
冰糕与少年